交通公路就像人的心血管系统,交通枢纽是心脏,国道、省道是大动脉,县乡村道是“毛细血管”。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保障水平高低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乡村要振兴,公路要畅通。
2020年是实施建设高品质“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作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近年来,斗门区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深化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目标,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全区22万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斗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好保障。
截至目前,斗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49.480公里。“四好农村路”实现了三个100%目标,即四级以上等级公路比例达到100%、斗门区101个建制村(行政村)通公交车100%、实现农村公路路灯全覆盖100%。
疏通乡村旅游“难点”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青山绿水间延伸的农村公路,把乡村美景拉近到人们身边,也把财富和希望带进乡村。
6月10日傍晚时分,五指山下的斗门区莲洲镇石龙村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晚风和着斜阳穿巷而来,钻入“天天惦记民宿”3号小院西南的竹林。
广州游客陈耀辉正在小院内享受着闲暇时光。站在院子里,透过低矮的竹篱笆,村巷内的动静一览无余。晚饭前,邻居阿婆们陆续搬出板凳坐在巷子里闲聊,一群少年在巷口踢球追逐打闹……此情此景,让陈耀辉神情恍惚,似乎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全长1.3公里的石龙村民俗街上,6米宽的道路两旁100多栋白墙黛瓦的岭南古民居和仿古建筑鳞次栉比,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情。
斗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深具广府风情。这里的乡村风景和淳朴民风远有美誉,吸引着陈耀辉这样的城里人驱车数百公里前来度假体验。
“一个多月前就订了这里的民宿,但前几天下了很大的‘龙舟水’,自己开车过来,担心农村道路不好走,车子被水浸,心里有点打退堂鼓。问了民宿的老板,说路况很好,我们就开车跟着导航一路过来,畅通无阻,交通十分方便。”陈耀辉说。
“建设‘四好农村路’时,我们重点打造了全长1.3公里的民宿一条街,吸引了‘天天惦记’租用了20多个农家庭院开发民宿旅游。” 石龙村党委书记李悦强说。
不仅如此,石龙村还吸引了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等社会项目远道而来共建乡村旅游品牌。
石龙村的民宿经济是斗门区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斗门全区接待游客数量达到9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7亿元,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48%、8.82%和8.75%。
此前,斗门区已连续多年旅游人数保持高速增长,以民宿经济为代表的斗门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斗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三年也都保持了双位数增长。
这些数据是斗门区大力发展交通,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最好的注脚。斗门正拥抱“千万级”客源,高标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去年,斗门区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按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完成《2019-2021年“四好农村路”三年建设计划》。
“主要包括砂土路路面改造、窄路基拓宽和道路提档升级等内容,包括农村公路115条,共计约190公里,总投资约10亿元。”斗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陈骁说。
据了解,2019年斗门区实施20条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主要是完成省级任务消灭砂土路和加铺沥青罩面,共计约58.5公里,总投资约1.90亿元。同时,斗门区实施了路灯安装全覆盖工程,并纳入斗门区“十大民生工程”予以推进,在往年的基础上,再投资1.08亿元对132条213公里道路进行路灯安装,让居民出行更舒畅、更安全。
今年,斗门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计划建设“四好农村路”62条、78.6公里、投资5.18亿元。
“疫情影响了两个月左右的工期,目前,全区各建设单位正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力争年底所有项目做到主体完工”。陈骁说。
通过不断织密的交通路网,斗门区有效地推进了乡村发展的多产融合与产业创新,为斗门乃至整个珠海市在农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友好上提供了一个“三方兼顾”的解决方案。
消除农村物流“痛点”
产业规划发展到哪 农村公路就连到哪
斗门在推进建制村通公路的同时,高度关注农产品集散地的公路建设,创建“农资运输路”。做到产业规划发展到哪里,农村公路就连接到哪里,形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产品输出和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的“绿色经济路网”。
受疫情影响,今年斗门不少农产品遇到销售困境。斗门区第一批农村淘宝的“店小二”、莲洲镇居民陈喜凤,把滞销的农产品收购回来,并搬进了直播间。白蕉海鲈、黑鱼片、鸭扎包等斗门特产在直播中被抢购一空,实力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2014年,陈喜凤在莲洲镇开了第一个农村淘宝店,6年时间从初学者成长为农村淘宝的网购专家,目前她经营着3家天猫优品服务站。
疫情防控期间,陈喜凤和自己的淘宝团队发起了“网络直播带货”,帮助斗门农户把滞销的农产品卖到天南海北。仅今年前5个月,她帮助乡亲们卖出白蕉海鲈4000余条、斗门腊肠2500余斤、本地石榴12000多斤、上洲村黑豆1200斤、上洲村白菜干900斤、上洲村椰菜干500斤、本地桑葚2500斤。
因为强大的带货能力,陈喜凤更被乡亲们夸赞为“斗门淘宝一姐”“斗门李佳琦”。
陈喜凤“直播带货”成功的背后,正是斗门交通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洪流。
“斗门农村的交通早已今日不同往日,村道特别宽,大货车可以自由进出。顺丰、京东和‘三通一达’都开启了快递下乡和上门取货服务。斗门特产发往全国快捷方便,包邮到全国,可以保证斗门特产新鲜、及时地送到买家手里。”陈喜凤感慨。
物流的基础是交通,也成就了“乡村网红”强大带货能力。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斗门打通了农村交通关节,让农产品往来有通衢。
“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斗门区与阿里巴巴集团搭建农村电商服务网络,服务覆盖全区行政村,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陈骁说。
目前,斗门已设立淘宝村点42个,特约村级服务站70个。仅2019年,斗门农村淘宝交易额就超过1亿元,订单包裹总量超100万个。
借助网络直播带货、通过发达的快递系统线下走货,这样线上线下的“新零售场景”在斗门农村掀起了一场“人货场”的热潮,“四好农村路”是最大推手之一。
打通乡村交通“节点”
“四好农村路”畅通农村微循环
近年来,斗门“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6月9日下午,白蕉镇昭信村各条道路两边数千亩鱼塘连环,水面上增氧机不停旋转,掀起的浪花在阳光照耀下幻化彩虹,远远望去绚烂夺目。
43岁的养殖户梁秋业站在鱼塘的水码头上,迎面的阳光让他眯起了双眼。他不断挥动右臂,一次次地投喂饲料,香饵呈扇形撒出去,落入欢跳的鱼群。
梁家鱼塘里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白蕉海鲈”。白蕉镇是“中国海鲈之乡”,特产“白蕉海鲈”是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声名远扬。
梁秋业所在昭信村的养殖户平均年收入达10万元,全村常住人口3133人,海鲈产值超过4亿元。
由村及镇到斗门全区,“白蕉海鲈”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斗门区“白蕉海鲈”养殖面积3.1万亩,产量12.28万吨,产值近22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八成,白蕉镇成为国内最大的“白蕉海鲈”养殖基地,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农村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昭信村与“白蕉海鲈”的致富故事,离不开“四好农村路”的助力。
南海之滨、咸淡水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让斗门把“白蕉海鲈”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但因水而兴,也因水受困。斗门全境河网纵横,交通不便。每逢下雨,养殖区道路水浸导致积水回灌鱼塘,这个难题困扰数万养殖户多年。而且,作为河鲜的白蕉海鲈,从鱼塘到市场、运输时间越短,价格才能“保鲜”。
“国道与省道之间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道路建设存在巨大的空白,‘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要织密路网,做好‘填空题’。”陈骁说。
梁秋业他们售卖白蕉海鲈的理想线路:从昭信村旁的584县道旁到珠海大道附近的白藤头水产市场,直线距离约10公里。但因河网切割和道路接驳等原因,实际卖鱼路线绕了一个大圈。
以往的运输路径是:584县道—灯三村路—228国道—272省道—湖心路—珠海大道—白藤头水产市场。多路辗转,大费周章,路途达到35公里,运输时长要40分钟以上。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我们将斗门区县道中车流量第二的584(新港大道段)作为攻坚的突破口。该路由南到北,将斗门境内东西走向的228国道、272省道、365省等三条‘大动脉’串联起来,在地图上组成了一个‘丰’字。”陈骁说。
双向六车道、路宽48米、年底完成改造……584县道(新港大道段)“四晋六”,迎来华丽升级。
陈骁介绍,新港大道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约4.9亿元,项目分三段进行建设,根据规划,升级改造后的新港大道路为双向六车道,路面宽48米,整体路面标高3.6米,并配套了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目前,该路昭信段已完工通车。
“路修好了,现在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把鱼运到白藤头水产市场。” 梁秋业说。
“四好农村路”畅通了农村微循环。从桑基鱼塘直达水产市场,养殖户们终于解决了“白蕉海鲈”运输不方便、运输成本高、运输过程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