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斗门区库 > 新闻报道

盘点大事要事 聚焦民生福祉“十件大事”镌刻斗门高质量发展里程碑

2021-06-18 18:39:49 来源:珠海特区报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过去的365天,记录下675平方公里斗门大地上的生动变化,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见证了斗门区高质量发展的进取之路。这一年,斗门积极发挥紧邻澳门的区位优势,聚焦“实体经济、生态新城、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四大重点,紧盯斗门发展的目标任务,围绕上级部署,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为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贡献斗门力量。数据显示:2019年斗门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稳中向好,全年实现GDP41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1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2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居全市第一。 

  这一年,斗门积极发挥紧邻澳门的区位优势,聚焦“实体经济、生态新城、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四大重点,紧盯斗门发展的目标任务,围绕上级部署,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为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贡献斗门力量。数据显示:2019年斗门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稳中向好,全年实现GDP41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1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2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居全市第一。

  即日起,斗门区正式启动“2019年斗门区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本次入围的斗门20件候选大事,涉及提振实体经济、改善城市环境、交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多个方面,镌刻成斗门高质量发展里程碑。

  坚守“工业立区”不动摇

  高质量发展助力斗门城市能级量级“扩容”

  2019年,斗门区坚守“工业立区”不动摇,保持了战略的定力,产业结构逐渐走向合理。5年前,伟创力公司产值占据斗门区总产值的八成以上,而到去年,该公司占比则不到两成,通过产业集群完成建链、强链、补链,斗门区产业实现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这一年,通过深度把握港珠澳大桥带来的机遇,斗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贯彻实施“实体经济发展三十条”、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质量强区奖励、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等,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斗门区累计落实减税降费7.07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产值、工业投资回稳向好。

  与此同时,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去年斗门区累计引进宋城珠海演艺度假区、益田停云小镇、奥斯玛智能装备等15个重点项目。全区签约总额大幅上升。2019年斗门区累计签约41个投资项目,总额达364.82亿元,签约总额比2018年增长120%。

  2019年11月,斗门产业新城PPP项目成功备案财政部,在新港片区投资63.9亿元,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共同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丰豪-威恒智慧供应链南区营运中心项目奠基仪式在斗门举行,投运后预计年产值2亿元,年纳税2000万元,可提供800个就业岗位。

  这一年,斗门区出台《珠海市斗门区区长质量奖管理办法》。1992年,珠海曾开百万元科技重奖先河,石破天惊令全国轰动。而首届“斗门区长质量奖”欲借助百万元重奖,促进区、市、省级以及全国质量奖的阶梯培育制度的建立,加快推动“斗门制造向斗门创造、斗门速度向斗门质量、斗门产品向斗门品牌”转变。

  以质量为引领,斗门质量强区深入推进,在企业生产一线掀起了一场品质革命。2019年,斗门区在建和完成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试点20个,占全市40%;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87项,团体(联盟)标准7项,其中企业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突破4项,由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同轴通信电缆国际标准于今年正式发布,实现珠海主导制定IEC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标志着在通信国际标准领域有了“斗门声音”。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推广“斗门经验”

  作为珠海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2019年斗门区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5镇1街113个村居的环境焕然一新,初步探索并总结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斗门经验”。

  2019年,斗门区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去年3月在珠海召开,斗门区莲江村和南门村成为全省示范点,“斗门经验”获得认可和推广;斗门农村厕所革命入选全国十大典型范例;斗门区加快打造13个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擦亮“海鲈之都”“禾虫之乡”“黄沙蚬之乡”品牌;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铺开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斗门区镇域经济发展强劲,斗门、白蕉、乾务三镇上榜“2019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在污染防治方面,斗门区决战决胜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斗门区累计投入4.5亿元整治黑臭水体,8条黑臭河涌基本“摘帽”。斗门区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让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353名斗门河长在巡河中守护一江碧水,全区河湖面貌明显改观。

  新城建设扎实推进

  珠海西部百万群众加速融入“粤港澳1小时生活圈”

  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骨架,而桥和路犹如城市的经脉。磨刀门水道西侧的斗门,既是全市西拓的战略支点,也是联络“珠中江”的重要交通孔道。斗门区将“城市西拓”与“辐射粤西”两大任务系于一肩。

  根据《珠海市干线路网规划》,到2035年,全市将构建“六横十纵”干线路网骨架格局。在“六横十纵”中,江珠高速、机场高速、机场东路-白蕉路等“七纵”和香海大桥及西沿线、西部沿海高速,伶仃洋通道西延线这“三横”都过境斗门。在全市16条交通“经脉”中,斗门占据10条。

  这一年,斗门境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香海大桥等黄金通道正在打通,斗门加速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2019年12月9日,香海大桥施工方对外宣布,第四标段磨刀门特大桥副航道主桥全幅合龙——这标志着香海大桥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作为珠海东西向交通大通道的关键所在,横跨珠海东西两翼的香海大桥建成后,将使珠海区域内部的时空距离缩短,加速斗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与此同时,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也于同年12月3日完成13号主墩主塔的封顶。建设完成后,桥梁所独处的“一河两岸”位置,将成为珠海西部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黄金通道,为珠海西部百万群众带来出行便利。

  这一年,斗门的新城建设扎实推进。斗门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西部生态新城建设。A片区14个项目、“一河两岸四组团”36个项目快速推进。“地标”项目斗门科创中心主楼封顶。一批酒店开工建设,富元希尔顿大酒店、艾美国际酒店、建粤国际商务中心顺利推进。

  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齐正小学、珠峰实验学校等建成招生,新增5300多个学位。

  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市第二中医院等一批项目加快改扩建。持续推进“三化”建设“三城”,黄杨河湿地公园、市民公园成为斗门“网红打卡点”。

  文旅资源“实力圈粉”

  全年吸引近千万游客

  打造珠海“二次创业”的新引擎,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作用必不可少。

  2019年,斗门全区接待游客数量达到9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7亿元,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48%、8.82%和8.75%。

  这一数据是斗门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致力于打造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最好的注脚,斗门正用开放的理念和思想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拥抱“千万级”客源。

  文化被誉为一地之魂,提升文化活动层次和水平,就是提升地域的软实力。

  2019年,斗门区举办了第十五届民间艺术大巡游、第八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第11届斗门美食文化节、第三届“黄杨诗语”朗诵大赛、第四届民俗文化节等十大品牌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引来海内外大批粉丝关注参与。斗门区还通过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元素,成功打造出“文化节”“体育节”“旅游节”“美食节”四大品牌活动。

  尤其是斗门美食文化节,市民参与度极高,犹如一年一度的大湾区美食嘉年华,吸引了全国各地美食饕客30余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斗门文化影响力,成为青山绿水之外,斗门被交口称赞的一张亮丽城市名片。




  



建设中的香海大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