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镇南门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正在推进,更多的学生有望在新学期搬进新教室;
积水深逾1米、被诟病多年的白蕉镇永福一路水浸点整治完毕,至此,斗门区累计完成亟须整治的15处内涝点,总完成率达到72%;
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尖峰桥西公园内,绿植、驿站和休闲廊架,与黄杨河湿地公园有机地融为一体。
办学校、谋民生;治水浸、补短板;建公园、强配套……斗门区抓实抓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项目,高端谋划、统筹推进、持续发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既展示“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又持续聚力打造一流的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办学校、兴医疗
为居民生活打造一流社会环境
4日下午,斗门镇南门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正在开足马力推进。
据悉,该小学扩建的工程项目是一栋4层教学楼,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总投资1005万元。“建成后可增加12个班,扩招540个学位。”南门小学校长赵耀文介绍,目前项目已完成主楼结构施工,正在进行外墙防水、室内铺砖及安装施工。
“根据《珠海市斗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设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斗门区正在对4所小学进行改扩建,并新建1所中学。”斗门区教育局党工委委员、副局长王凯表示。
改扩建的4所小学分别是:斗门镇八甲景胜学校扩建教学楼、斗门镇南门小学扩建教学楼、斗门镇小濠冲小学扩建教学楼、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经过改扩建,年内可增加小学学位1890个。”王凯说。
为切实解决公办中小学学位紧张问题,斗门区教育部门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措施进行解决。对于设施陈旧的小区,采用扩建或新建教学楼,满足群众学位需求;对于新开发的小区,吸收此前经验教训,从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开始,就配套相关学校资源;在建设过程中,教育部门实行严格监管、确保新建学校质量。
记者采访获悉,今年斗门区将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根据《斗门区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专题会议纪要》,村集体资产办园和新建公办幼儿园,其征地及建设主体均为各镇(街)。”王凯介绍说,这是教育部门的一项创新举措,此前在教育部门建设公办幼儿园过程中,包括前期征地和后期建设环节,均遭遇不少困难。各镇(街)作为征地及建设主体后,可以有效地解决拿地、用地、建设等方面的难题和矛盾,有效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今年4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珠海市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要求到今年年底,各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以上。“目前,斗门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已经达到85%以上。”王凯表示。
办学校、兴医疗。斗门区在教育上,通过新建及改扩建一批学校、幼儿园,不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满足群众需求;在医疗服务上,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强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广斗门“智慧医疗”项目、加快侨立中医院(市第二中医院)改扩建及一批社区医院新建项目、推进斗门区疾控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斗门区在民生领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打造一流社会环境,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治水浸、补短板
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生态环境
5日,从清晨到下午,不时有短时强降雨突然而至。
“整治过后,这里再也不会水浸了。”在白蕉镇的永福一路附近,骑着摩托车途经此地的村民梁小强说。
位于白蕉镇桥东附近的永福一路曾经是斗门区“顽固”的水浸黑点。以往每逢雨季大风大雨,此处积水有时深逾1米,摩托车经过此地熄火、汽车路过此地“趴窝”,附近居民和商户深受水浸之苦。“永福一路水浸点经过整治后,内涝防治设计标准为三十年一遇,24小时降雨五年一遇,外江潮位不致内涝。”斗门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宏龙表示。
根据《珠海市内涝整治方案》部署要求,斗门区共有21处内涝点亟须整治。截至7月底,斗门区已累计实际完成15处内涝点整治,总完成率为72%。未完成的6处内涝点,已经采取应急整治措施。
整治水浸黑点,要不断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5月30日,在强降雨和外江潮水顶托下,斗门区新发现9处水浸点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治,目前已完成禾丰涌上游截洪沟等8处临时应急整治工程。
“出现水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王宏龙介绍说,一是莲洲联围、白蕉联围等区域地势低洼,围内河涌淤塞严重,区域内强排设施不足,遇台风暴雨或上游洪水下泄、外江潮水顶托,排水闸无法自排;二是部分道路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低,市政排水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城市市政排涝要求;三是局部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年代过久,管道老化、损坏,存在堵塞,出现管道排水不畅情况;四是短时降雨量超过排涝设防标准。
在斗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部署下,水务部门加快推进重点在建水利工程进度,进一步巩固保障水安全,先后完成莲洲联围易涝区整治、乾赤联围易涝区整治等一批排涝整治骨干工程,加强排水管网的清淤和管护力度,特别是2017年斗门区水浸整治一期、二期工程效果明显。“6月上旬,白藤泵站、白藤大闸相继投入使用,可有效缓解白藤片区和白蕉片区的水浸问题。”王宏龙说。
治水浸、补短板。斗门区系统谋划、采取扎实措施,打造一流生态环境,全面推进重点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抓实抓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项目,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优质水生态环境。
建公园、强配套
为宜业宜游打造一流城市环境
车流不息的尖峰桥西侧,是刚建成开放的26734平方米的尖峰桥西公园。园林建筑、绿化、驿站和休闲廊架,与黄杨河湿地公园有机地融为一体。
面积约40万平方米、长约3.7公里的黄杨河湿地公园,建设有滨水观景台、观河廊架、招潮台、观景步径、亲水平台、滨河广场等,种植芦苇、红树林等水生湿生植物,成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特色生态休闲区。
记者采访获悉,黄杨河湿地公园已经与绿意葱茏的西堤路绵延相接,构成2公里长的“斗门情侣路”,成为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提升项目十里滨水长廊的重要内涵。
2020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是建设10个公园,包括6个社区公园。记者了解到,目前,尖峰桥西公园已建成并开放使用,另外5个社区公园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其中,禾益湿地公园:位于桥湖路时代倾城旁,建设内容包括园建、绿化、停车场、栈道、驿站、生态岛、荷花池、休闲设施等,建设面积36839平方米。
河岸健身广场:位于尖峰桥西南侧旁,建设内容包括园建、绿化和儿童游乐设施等,建设面积23065平方米。
邻里社区公园:位于井岸镇河坊路旁,建设内容包括园建、绿化、健康跑道、运动健身设施、公厕等,建设面积6125平方米。
西埔公园:位于珠峰大道伟创力公交站旁,建设内容包括园建、绿化、停车场和健身设施等,建设面积2695平方米。
东岸公园:位于白蕉镇同福路旁,建设内容包括园建、绿化和休闲设施等,建设面积921.47平方米。
“从2014年开始,连续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主任黄海华表示,全区目前有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100多个。
建公园、强配套。斗门区正积极打造四季常绿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和公园之城,通过高端布局、持续发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滨江田园生态新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