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村民周坚盛,穿着白色衬衫和深色西裤,在黄梗树园巡视着。只有头顶的黄色大草帽宣示着他的“农民身份”。
眼下,当地花木市场活力依旧。“今年已经卖掉几千棵小树苗,收入在15万元左右。”他说,“实际上20年前我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呢。当时,贫困户占了石龙村村民的近3成。一家人操劳一年,起早贪黑,收入还不到两千元。”
周坚盛所在的石龙村是珠海市斗门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由于地处珠海市水源保护区内,当地不能发展工业和养殖业。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甘蔗等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
石龙村两委决定参考中山、顺德等地做法,在本村试验推广花木种植。“人家种花木的,一亩地一年利润3500多元,我们种一年水稻利润还不到400元。”村支部书记李悦强说。
然而,从未接触过花木的村民们担心销路不稳定,起初不愿意承包土地参与种植。周坚盛手里没钱、心里打鼓,翻来覆去想了几天,还拿不定主意。李悦强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周坚盛坦言自己的担心:“就怕地承包了,树也种了,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卖不出去。”
村民的犹豫让村两委下决心先解决销路问题。随后,村里成立了石龙连心园林花卉专业合作社统一从村民手中购销树苗,既不耽误下一轮种植,又能统一管理,保证品质,再以统一价格对外销售树苗。
周坚盛向亲戚借钱承包了7亩地,当上石龙村首个“吃螃蟹的人” 。
2002年,石龙村第一批花木上市,周坚盛收入了十多万元,一下子成了村里的“首”富。“这辈子头一次看见那么多钱,开心坏了。”他用赚来的钱承包了更多土地扩大生产,年收入最高时达50万元。
2005年,石龙村合并了相邻的省级贫困村三湾村。合并后,贫富差距滋生了不满和矛盾,村民常到村委争取利益。“一个人富不是富,全村人富才是富。”村两委决心用“首”富带“首”穷的方式,向贫富差距宣战。
石龙村两委统一拿出100亩地,用较低的地租租给家庭年平均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民。后来,村里还将950亩土地平均分给每家每户。“每亩地一年租金才300元。”李悦强说。
周坚盛则把手里的60亩地用优惠价格发包给了村民,还免费赠送树苗给村里的贫困户。“大家开玩笑说我是‘首富’,其实这个‘首’应该是‘首先’的意思。”周坚盛说,“我通过种树脱了贫,也想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村民余锡健身体不好,文化水平不高,外出打工赚不到钱。村两委了解情况后,鼓励他承包种植花木,资助了他3000元和部分花木种苗。
园子里的秋枫树成熟后,余锡健存下了人生第一笔一万元的存款。“一棵成本80元的树,经过培育后能卖到1000元左右。”他比画着说,“第一年卖完树、拿到钱,我才真的觉得有盼头了。”
靠种植花卉苗木致富的同时,石龙村留住了青山绿水。如今,绿水青山正在转换为金山银山。
2017年,广东珠海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项目落户石龙村。开发商看中的正是石龙村优质的山地、河流等资源,计划在此建设集寓教于乐、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岭南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
47岁的余国田在岭南大地的中药园工作。早些年,他去过广州、珠海市区打工,“没赚到什么钱,家里经济不太好。来了岭南大地,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了。”
如今,中药园已初具雏形。两百来亩的片区里,有近40名工人在照顾地里的白芨、首乌等中药材幼苗。
此前,石龙村的年轻人多数都在周边城市打工。但近几年,年轻人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机遇,陆续开始回村工作。
“第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开业,需要120名左右员工。”岭南大地项目负责人、珠海市岭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瑞东说,“员工都是优先从村里招募,我们也想让全体村民从项目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