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浪山下,木头冲水库旁,38座石屋如士兵般守望着太平洋,这里恐怕是三灶最静谧的岭南古村落。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出海打鱼、下水养蚝,这个只有86户居民的小村庄,依旧坚守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生活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消逝慢慢冲淡。但石头不烂,就会一直有故事讲下去。
这里,就是三灶的木头冲村。海枯石未烂,灵魂深呼吸,在这,你能感受到时光流逝,使你心安。
木头冲村,因“冲”得名。从前,村前有一条河涌与大海相连。涨潮时,经常有海上漂浮的枯木随水冲到该河涌里,大家就把这条河涌叫木头涌。白话里,“涌”也念成“冲”,于是就有了“木头冲”的名字。
1965年,连续七八天的大雨,直接灌满了木头冲水库。大坝决堤,三米多高的浪,夹着泥巴树枝,像猛兽一样,瞬间将大坝下的村庄吞噬。
灾后的木头冲一片狼藉,民宅和农田更是残垣断壁。在三灶人民公社的带领下,当地群众开始了灾后重建。没有建材,就到眼浪山上就地取材建石屋。一块几分钱的石头,就这么通过三灶人民勤劳的双手,变成了38座整齐划一的石屋。而这些石屋,总造价仅5万元。1966年初,统一规划和建造的石屋群问世。三个小村合在一起,正式命名为“木头冲村。”冬暖夏凉,“性格坚毅”,是石头屋最大的特点。即便历经了2018年的“山竹”和2017年的“天鸽”,石屋仍然屹立不倒,没缺过一块石头。
我们走进木头冲村,静谧时光扑面而来。围着大榕树,人们聊着天、喝着茶,织着渔网。阳光打在脸上,照进他们心中,时光仿佛停止了流逝。走进村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门前,是深浅不一的油漆色。石墙已是一片斑驳,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厚重的色泽。大门上,还能看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即便过了半个世纪,时间的印记还留在这里,从未改变。
如今的木头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历经沧海桑田,村口的青山绿水间,架起了条条高速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村落,感受更宽广的世界。未来,这里将成为金湾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之一,打造以石屋为核心的民宿旅游目的地。记忆,会被慢慢冲刷掉。但石头不烂,就一直会有故事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