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金湾区库 > 三灶镇库 > 新闻报道

八年海上救援 助百人脱险 海澄村民陈炳源:救助是门技术活

2018-06-25 13:28:53 来源:三灶镇政府

  浪高近三米,渔船故障失去动力,在海面上飘荡,随时有翻船危险。此时,船上12人已经不知所措,没有穿着救生衣,随时可能落水丢掉性命。更不妙的是,因为风浪太大,救援船只无法接近,12人命悬一线。

  陈炳源来不及犹豫,拿上救生衣,率先跳入海里,徒手游到事故船只旁,将救生衣和救生球送了过去。最终,因为救援及时,12人全部被安全接回。

  2016年7月25日,这件事发生在珠海马鬓岛东4海里的四沙岛。带队救援的,正是三灶海澄村村民陈炳源。

  作为金湾海上救助协会的副会长,他进入协会八年,累次参与救援行动超过60次,独自带队救援就达30多次,搭救了上百人性命。有人夸奖陈炳源勇敢。但陈炳源却说,海上救助是个技术活,有勇有谋才能安身立命。

  2002年,16岁的海澄英表村村民陈炳源,就开始了自己的渔民生涯。从那时起,三灶海上救助队(金湾海上救助协会前身)的名字,就时常在陈炳源耳畔回响。海澄村不少街坊从事渔民工作,偶然也会有船只机械故障在海上遇险,都是三灶海上救助队出海救人。“每次听到他们的故事,都会热血沸腾,觉得海上救助队既勇敢又风光”。

  机会终于来了。2010年,三灶海上救助队招新。陈炳源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在他看来,自己有八年渔民经验,从小在三灶海边长大,擅长游泳熟悉洋流,海上救助一定手到擒来。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下马威。进入救助队,搜救技能、院前急救和法律法规学习一样都不能少。其中,搜救技能包括如何停船靠船,如何接人,如何带人游泳;而院前急救则包括心肺复苏、骨折处置、止血包扎。“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才是最头痛的。”陈炳源说,各种法律法规、国际海洋公约、各种搜救原则、规则,都是要学习的知识。那段时间,陈炳源每晚下班回家就翻书,300多页的学习资料,翻来覆去的学了好几遍。即便如此,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还是三次才通过考试。

  进入海上救助协会八年,陈炳源累计参与行动60余次,搭救上百人性命。他认为最惊险的一次,还要数2017年11月的那次救援。

  时值冬日,中午时分,阳光咀沙滩附近,一位中年妇女进入海中打紫菜。5—6级海风呼啸,妇女被海浪打翻在水中,漂到距离海面不足50米的一处1平米的独石上。独石下水深4米左右,妇女浑身湿透,抱住独石不敢行动。接到指令后,陈炳源带队救援。复杂的现场随即让陈炳源大呼“困难”。原来,独石周边还遍布着暗礁,船只稍有不慎就会触礁。同时,海浪颇大,水流快,接近独石救援,必须利用两个海浪的间隙,大约7秒时间,一次救援成功并立刻驶离,否则极容易撞上独石。这时,学习的救援知识派上了用场。陈炳源将船头与海浪来向形成直角,最大效度降低海浪影响。随后,3次抛掷救生球,中年妇女终于接到。一个海浪刚刚打过,救生船迅速驶向独石。陈炳源一个跨步,从船头侧向将妇女一把拉上了船,并迅速将船驶离。“还好一次就成功将她拉上船,否则下一个浪打过来,就非常危险了”。

  叮铃铃!叮铃铃!2016年7月25日晚上,求救电话猛地响了起来。马鬓岛东4海里的四沙岛有人求救。正在值班的陈炳源接到指令,随即召集队员,仔细寻找求救目标的定位。当时,潘某某等12人相约到四沙岛上游玩。19时许,因螺旋桨打到漂浮木而发生故障,导致渔船失去动力,船只停在海面上。“当时的风浪特别大,船体摇晃得厉害,原本5分钟的路程,我们用了20分钟。”金湾海上救治协会救助队员方荣兴回忆当天的场景,仍然印象深刻。他介绍,因为风浪大,救援船只数次靠近都没成功。见状,陈炳源率先跳入水,他带上救生衣和救生球,游向受困船只。见状,其他队员也拿上救生设备,在浪中游了十余米,抵达受困船只。随后,两条船上的队员互相配合,终于将被困船只平稳靠到岸边。随后,救援人员一鼓作气,将受困人员一个一个接到救援船上,成功将12人安全转移。

  陈炳源坦言,刚刚从事海上救助工作,家人并不支持,“安全方面还是比较担心。”但随着时间推移,家人逐渐发现,救助并不只需要勇气,更多需要的是技能。同时,海上救助首先要保证施救者的安全,所以危险在可控范围内,家人们的担忧也逐渐打消。

  除了获得家人理解,陈炳源还收获了他人的尊重。2016年,陈炳源带队曾经救下一艘广西渔船。谁知,渔民第二天带上两万元钱,前来致谢。被他婉拒后,这支船的渔民即与陈炳源结下了友谊。在此之后,凡是在海上遇到,都会向陈炳源致意。

  “我觉得付出很值得。”陈炳源说,陈炳源先后获得金湾好人、金湾区海上救助协会“优秀搜救队员”等称号。因为从事海上救助,现在他在村里的知名度颇佳,几乎人人知道他。在村里遇到街坊时,街坊也愿意停下来与他攀谈几句,“收获了别人的尊敬,海上救助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4.jpg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