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烈日,无惧寒暑,每天的上下班高峰,59岁的巫月超,都会准时站到海华小学门口指挥交通。作为三灶16名常驻交通志愿者之一,每天上下班高峰指挥交通四小时,他们大概是三灶每天吸尾气最多的市民。
作为文明交通志愿者,巫月超遭遇过居民的不理解,也帮助过车祸受伤的市民;她曾为如何提升交通秩序绞尽脑汁,也因为忠于值守常获肯定,被市民送饭送水果。
虽然有挫折,但她看到更多的是事情正能量的一面:帮助他人,愉悦自己——谈及志愿服务时,这句话巫月超重复了好几遍。
江西人巫月超,与珠海结缘已有十余年。珠海宜居的环境和金湾的干净整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年前一退休,巫月超就和老伴一起,来到了三灶金海岸定居。
从前忙忙碌碌,如今一退休,就闲得慌。巫月超的老伴最先在三灶当文化志愿者,成了三灶的一名书法志愿教师。
“他教了几次书法,发现特别有意思。” 巫月超说,老伴发现不少青少年执笔姿势并不标准,而自己的一技之长,恰恰能够帮助青少年掌握正确规范,“他觉得做志愿者,既能帮助他人,自己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去年4月,在老伴的鼓动下,巫月超主动联系到三灶团委,应征上岗成了一名交通志愿者,并亲身参与到了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中。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交通志愿者并不容易做。巫月超发现,不少市民并没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每天在上班高峰期间,人车混行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修路期间,没了交通信号灯,人、车互相抢时间,人与车遵循的几乎是“最原始的生态法则”:人多时车停,车多时人停,根本没有规则可言。
这其中,不少人还有逆反心理:“你交通志愿者,越是指挥我,我越是自行其是,凭什么要听你的?”
以上这些,都让巫月超烦恼不已。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有机会,交通志愿者们就会交流经验。大家发现,交通志愿者年龄普遍较大,声音也小,劝阻的效果一般。如果随身携带一些大喇叭式的扩音器,提前录好音,效果反而会好。
这招果然奏效,经过一个多月的疏导,海华小学路段的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秩序变好,帮助了别人,愉悦了自己,这是交通志愿者最大的存在感。”巫月超说,虽然每天在路边执勤,经常风吹日晒,还要面对汽车尾气,但见到交通秩序大为改善,她就像自己完成一件作品一样开心。
这其中,不少市民的支持也让她倍感欣慰。巫月超说,一天早晨她完成执勤,一名身着“特勤”服装的市民站在他面前,并将已经打包好的早餐送上。在这之后,这位“特勤”隔三岔五的就会为她送上早餐,并对她的劳动表示感谢。
除了送早餐的,还有不少经过的市民送蔬菜,送水果,“大家都是随手送些农产品,都是出于最朴素的感情,让我觉得既朴实又亲切”。
路边执勤,少不了遇到突然事件。巫月超就曾经两次遇到突然事件,并协助医护人员成功救人。
其中一次发生在海华小学门前。正在执勤的巫月超,耳畔突然听到有人喊她,一回头才发现,一名过马路的市民已经倒在了路边。因为事发突然,又可能怕惹麻烦,没人敢前去搀扶。
“我是志愿者,我不怕。”巫月超加快步伐,走入现场。她发现,倒地者正在呕吐。熟悉急救知识的她,一边安排市民拨打120电话,一边用报纸垫住受伤者的头部,使其侧躺,避免再次呕吐。处置起到了效果,倒地市民渐渐稳定住,最终在120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巫月超说,做了一年多的文明交通志愿者,她认为最需要提高的,就是行人整体的出行秩序。目前,大多数交通志愿者年龄较大,声音小,现场指挥能力一般。
她认为,要让文明出行深入人心,更多的力量应该花在宣传教育上,比如学校、工厂,都应该增加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
在三灶,像巫月超这样的文明交通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每天上下班早高峰,拿着红旗站在主干道路口处,协助交警制止和劝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等行为,维持交通秩序。
炎炎夏日,文明交通志愿者犹如一股清风,吹拂着三灶镇,让广大市民感受到文明出行所带来的清新和进步,更是唤醒了人民思想深处对文明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