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金湾区库 > 新闻报道

他们来自远方 给平沙带来了城市文明

2021-05-12 17:59:16 来源:金湾区融媒体中心

  熟悉的人都知道,平沙是从大海中围垦出来的。当年参与围海造田的人员中,来自城市的近万名知识青年是主力之一。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奔赴边海防沿线拓荒,为平沙的建设发展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甚至毕生精力,他们的贡献为平沙今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目地的平沙。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幅这样的景象:一排20多米长的平房坐落在小山丘的旁边,门口挂着一面牌子:‘广东省国营平沙机械农场’,在大榕树头那边还有间破旧不堪的小茅舍,四周空空荡荡,寂静得可怕。在不远的田头里见到几个穿着满是补丁衣服的男女在锄地……”这是1961年来到平沙的广州知青冯浩铮对平沙的第一印象。

131.jpg

  冯浩铮在回忆文章《平沙知青族》中提到,知青来到平沙,便奔赴南北水等地参加大围垦工程。时值隆冬,温度只有两三度。为了赶退潮时的间隙,争分夺秒地施工,拓荒者凌晨三点便要起床,抬着几十斤重的滑泥板,踏着长满“老鼠簕”(一种长在海边带刺的植物)的淤泥蹒跚前进。如果一不小心,便会滑倒摔个四脚朝天。有时候还会踩到尖利的蚝壳,脚就会被刺个鲜血淋漓。挖泥用钊,放在滑泥板上推,一个接一个,容不得你停歇,否则泥块就在你面前“塞车”,还要不断往滑泥板上放水作润滑剂,要不泥团就推不动。一个上午的工作几乎是一气呵成,潮水来了,匆忙收工,慢点人就被水淹了。一天中有八九个小时都浸在泥水里,其苦不言而喻。

  冯浩铮记述,当时知青们吃的是南瓜饭,咸鱼干,没菜时只有啃臭豆腐,睡的是岸边临时用竹子搭起来的茅棚,四面通风,地面铺几块木板就是床。知青们双手冻得通红发紫,还要在冰冷的泥水里搬泥。如今许多农场老职工回顾知青们这一段日子时,无不竖起大拇指赞叹不绝: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真棒,吃得了苦!

  围垦之后,知青们还参与农场的工农业生产劳动,种甘蔗、水稻、菠萝、番薯,养猪养奶牛等,各行业都活跃着知青们的身影。当时的工业支柱—平沙糖厂的建设,更是少不了知青们的奉献。最高峰时,知青占平沙劳动力的50%,他们脚踏实地为建设平沙默默地耕耘,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平沙,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据了解,从1961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来自广州、佛山、韶关、湛江、茂名、潮州、汕头等地上万名知青陆续汇集到平沙这块土地上。知青们参加了平沙历次大围垦,与其他职工一起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糖)”的战役,硬是将平沙的海岸线向南推进了十二公里,围垦出12万亩良田,造就了全中国最大的甘蔗园和华侨农场。

  平沙原是荒芜之地,城市来的知青,不但为改变平沙的环境面貌出力,还给平沙带来了城市文化和文明。好多人会发现,平沙人讲的“白话”跟周边斗门、三灶等地人讲的本地话有很大的不同。平沙人的“白话”更接近广州等城市人讲的“白话”,这个主要还是知青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之前,平沙各中小学的教师,有70%是来自城市的知青,他们用城市文化熏陶下一代,使平沙的教育、口语、民俗更趋于城市化。龙均海,来自广州的知青,在平沙曾担任过中学英语教师、中学校长、管理区教育科科长,退休之后依然生活在平沙。他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平沙的教育事业,他是平沙知青老师的优秀代表。

  农场的垦荒劳动是极其艰苦的。知青们的到来给枯燥的生活抹上了一笔亮色。知青群体中能歌善舞者不乏其人,在农场方面的组织下,各个层次的文艺演出队伍和演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当时的演出队伍基本上都是业余的,演员们在排练、演出的同时并不脱离生产岗位,演出的节目内容紧贴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劳动生活,演出的方式也是“送戏上门”式的巡回演出,因而深受农场职工的欢迎。

  当年在平沙有两支文艺劲旅,他们分别是平沙农场文艺宣传队和广州军区大海环青年农场文艺演出队。这两支队伍既是并肩的战友又是“较劲”的对手,他们排练刻苦,演出认真,节目质量高,多次参加中山等地的比赛并获奖。他们精彩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平沙职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平沙的围垦岁月虽然很辛苦,但多年艰苦生活的磨炼,无疑为我们增添了一份丰富的人生经历,提升了我们睥睨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也成为我们之中不少人事业成功的有效保证。”一位广州知青多年后重回平沙参观时深有感触地说。

  当年的知青回城后,有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对平沙依然一往情深。原大海环分场知青邱捷,后来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获悉平沙在修编地方志,百忙中抽空赶回来给平沙作指导;原平沙糖厂知青关怡(关山月之女)成为知名画家,也多次回来给平沙作画;原平沙文艺宣传队演员卢家全后来成为佛山话剧团团长兼编导,拍电影时专程带队回平沙取景……

  历尽沧桑,今日平沙已成为珠海西部崛起的农业大镇、旅游名镇、工业强镇,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已矗立在南海之滨。平沙人民没有忘记作出奉献的知青,十年前,平沙镇委镇政府对平塘河上一座桥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命名为“知青桥”。在“知青桥”的旁边立石铭志,以记载知青对平沙的巨大贡献。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