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便利化

2021-06-02 15:37:16 来源: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找准金融突破口是关键环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保险”业。2020年1月,银保监会成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工作领导小组,为大湾区银行保险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研究论证在广东九个地市设立保险服务中心。这意味着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产品、服务、资金、人才、监管等领域获得极大的协同创新探索空间。先行先试,开展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保险创新,推动保险机构聚集,引导保险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是大湾区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大湾区保险业态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官方数据统计,2020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湾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大湾区保险业保费收入约人民币10000亿元,占全国(含港澳地区)总保费收入20%以上。

  珠三角九市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广州,广州及深圳两市保费收入均已超过人民币1400亿元。截至2020年末,深圳共有保险法人机构27家,保险分公司77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28家。广州共有保险总公司5家,市场主体106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保险业发展长期稳居全球前列,全球前20大保险公司中约65%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截至2020年底,香港有160多家获授权保险公司。众多国际知名保险巨头纷纷扎根香港并在香港设立全球或区域总部。

  大湾区各城市保险业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2020年香港保费收入5481亿港币,其中个人寿险新单保费总额1330亿港币,受疫情影响,较2019年同期下降22.81%。广东省保费收入4199亿元,其中,广州市保费收入1490亿元,深圳市1453亿元,其余城市均低于人民币1000亿元。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占比较低,保费收入规模在大湾区中处于偏低水平,但仍高于珠海、惠州等部分珠三角城市。

  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数据看,大湾区平均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均衡,个别珠三角城市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未达全国平均水平,大湾区内部庞大的保险需求仍有待释放。

  2020年香港人均保费约7万港币,澳门人均保费约3.5万澳门元,珠三角九市人均保费均未突破人民币1万元,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城市的保险密度存在明显差距。

  从保险深度看,香港2020年保险收入占GDP比重约20%,其余地区均未超过7%,香港的保险深度领先于大湾区其他城市。

  二、大湾区保险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推进大湾区保险合作,探索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保险产品。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表达出政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殷切期望。

  大湾区内香港金融行业较为成熟,金融体系较为完善。近年来,不少内地人士选择赴港购买重疾险、分红型寿险等产品。2019年,内地访客为香港保险业带来新造保单保费434亿港币,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20%以上。内地访客长期有效业务累积保单高达200多万张。

  大湾区三地融合加快推进,资金流、人流更加顺畅。截至2020年底,有超过20万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完成了内地居住证申请,超过4000名澳门居民办理了横琴居住证。

  从产品设计、理赔等方面看,香港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条件更具优势,针对性也更强。而深圳其高科技创新能力有目共睹。大湾区可借助深圳的创新经验,大力发展保险科技创新,加快完善互联网保险的全链路服务,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保险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的表率。

  大湾区保险业也面对诸多急需破解难题。

  1.保险条款中的关键假设歧义

  内地和港澳地区关于事件预定发生率和利率等因素的假设均有所不同。例如,甲状腺癌在内地重疾险中属于重症,但在香港则属于轻症。内地与港澳地区保险公司需要更深层次的沟通和数据分享,厘清湾区内保险产品的精算假设和客户消费需求差异,以便设计出更通用型的保险产品。

  2.数据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环境为大湾区内各公司统一数据系统带来一定程度困难。许多跨国公司不太可能将其全球数据存放在内地,会导致数据和信息分离,降低商业运转效率。

  3.金融体系制约

  内地、香港和澳门的金融体系存在重大差异,货币互通、支付和外汇管制等问题是制约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资金可以相对自由地进出香港和澳门,但内地资金相对封闭。受资金流通限制,很多保险公司由于资金量不足而逐渐失去足额派发预计收益的能力。

  4.法律与监管差异

  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内生的“区域”差异,即“一国、两制、三法域、三关税”,以及保险费率厘定、承保理赔流程及客户投保习惯等差别,由此引发的不确定性是大湾区保险业融合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为此需要各地政府进一步研究保险业发展细则和落地方案,从顶层设计、政策环境以及行业合作等方面出台更多创新举措,寻求更大突破。

  三、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便利化实施路径

  广东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金融业开放发展的最前沿、先行先试的排头兵,近年来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吸引了众多金融企业入驻,金融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强与港澳金融合作,以横琴自贸区保险园区和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为未来几年金融工作的推手,大力推动金融服务领域扩大对港澳地区开放,探索打通横琴与港澳金融企业互设渠道。

  当务之急是成立涵盖三地官方、金融局、保险协会理事会在内的“大湾区保险发展与服务协调委员会”,在此机制下进行沟通、协调、指导和推动,全面整合保险资源,规范大湾区保险市场有序竞争,突出发展红利,避免制度套利,搭建专属保险产品的共同市场,同时开展再保险和保险资管合作。

  由于大湾区内许多内地居民购买了香港保险产品,也有许多香港居民在内地工作,存在较大的保险需求。大湾区内建立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可吸引港、澳、内地大型保险公司入驻,提供保险咨询、索赔、续保等服务,为大湾区内居民带来更优质的香港保险服务。为加强资金流动管理,可参考现行“港股通”“沪港通”封闭式资金管道做法,考虑为内地居民购买跨境保险产品设定每年保费个人美元额度,由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代收保费,后续如有保单取消或索赔事宜,所得款项直接汇入客户在大湾区的银行账户中。

  自贸区保险园区建设可分步推进,例如,第一阶段用3-5年时间建设,吸引驻扎在香港的全球20大保险公司入驻,先期以寿险服务为主,逐步向跨境车险,“一小时经济圈”下两岸三地乘用车、货车、特种车等投保需求及售后等均可到横琴自贸区保险服务中心办理。后期再逐步分设标准化的分类保险园区等。

  我国对资金跨境出入监管严格,保险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协助大湾区居民通过互联网进行香港保险产品的购买和赔付,为此,可在“大湾区保险发展与服务协调委员会”框架下探讨保险资金的封闭监管问题。借助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试点标准化的销售结构简单、保障度高的保险产品。大湾区居民通过官方互联网保险及结算平台注册后,进行香港保险产品的购买和赔付,无需亲自到香港和澳门,保单期满,红利和理赔金全数原路径返回内地,实现保费和赔付的封闭式资金往返,解除资金外流的隐忧。

  大湾区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等因素为保险业带来了新机遇,保险业内部和外部也同时存在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变革时代,大湾区保险行业需与时俱进,加速转型,重塑行业生态价值链,保险科技在构建全新保险业态的基础设施中将大显身手。

  保险科技涉及产品、市场、渠道、定价、核保及理赔等整个保险价值链,将重塑大湾区保险行业的运营生态,推动整个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水平,加强监管机构监控的能力和手段。

  保险科技也将推动保险公司的投保场景化、产品定制化、服务优质化、核保精准化、改善过往保险行业负面形象集中的环节,提升大湾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形象。保险科技还能提升效率、降低费用,让小额化、多样性和高频率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实现更为广泛的普惠金融服务。

  就香港保险公司而言,一直以来都在寻求通过销售渠道创新、核保及理赔流程优化、运营模式转型等提高其业务竞争力,但受制于香港本身市场的局限性,在本地寻求与保险科技公司合作的难度相对较高。随着大湾区保险行业推进跨境互通,香港保险公司可以更贴近大湾区内的保险科技发展,推进与其需求对口的保险科技企业战略合作。大湾区内的保险科技企业通过与香港保险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一方面可以补充资本,进一步拓展业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不同市场的实践,优化自身的产品与服务。

  进一步开放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加强与香港、澳门金融管理局、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构建“放管服”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针对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风险,建立风险联合防范和监测分析合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

  大湾区各城市在金融和专业服务、高端制造、研发和科技等众多的行业优势,为希望进入或在中国开拓保险业务的公司提供了巨大商机。大湾区各城市应充分借助政策红利,坚持保险业改革创新与战略转型,实现大湾区保险业的深度互联互通与协同。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