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职教20条”政策之利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改革研究

2021-06-03 09:57:22 来源: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现状

  2018年2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指出,将切实解决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一头热”“两张皮”等问题,破解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顺畅、合作协议不规范、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方案》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指明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显著成就。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客观的成绩,但因为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学校规模以及整体管理机制不足,还没有完全摆脱本科办学模式,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还不清楚。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中,相关部门没有对管理维度和管控诉求进行系统化控制,以至于相关保障和运行机制之间产生了制约作用,企业的参与以及合作模式都出现了滞后,导致目前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意愿不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改革动力不足,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系。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还任重道远,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及中层次的起步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政府介入力度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一些问题环节上不能进行正确的选择;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缺乏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宏观机制,条块分割、职能分割的现象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运行,行业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较少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中,校企合作基本上还是依靠感情和人脉关系,合作大多是浅层次的,时常面临因感情变化、利益矛盾导致合作终止的危机。

  2.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付出的成本较高、责任较重,难以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相关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很多高职院校都希望合作的企业能够提供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等,企业为了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需要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管理、挑选业务骨干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给学生支付一定的实习报酬等,不仅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能影响到正常的企业经营秩序。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致不高。

  3.学校教育体制缺乏创新。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舍不得改革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体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顾忌太多,不敢大胆突破,仅局限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订单班培养等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多流于形式,热衷于挂牌、签订框架协议等,缺乏全面、深层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低,导致了学生实践经验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思维能力弱,没有养成爱岗敬业、研发创新等“工匠精神”,企业会担心自己为别人做了嫁衣,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为他人所用。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改革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以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及高职院校等在内的主体机构逐渐构建“政行校企”专属组织机构,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筹划及管理高职教育的能力,可根据高职院校特点按照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行因地制宜的调整。此外,需要增加不同行业机构或是具有科学技术成果机构等组织中介的数量,可构建非政府及非市场化的中介性组织,建立多元化合作式的平台机构,促进机构内中小企业施展其行业的领头作用。同时政府、行业企业及高职院校在关系定位、责任权利等方面实现界定,以期提供多方合作的相关法律规则。以立法形式确认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得到的优惠条件,对企业参与高职教学给予全力支持。

  (二)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推进深度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肩负着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使命。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推动建构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政府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全力打造“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与市县、园区、行企组织的深度合作,协同制定行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等,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增强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升级的契合度。组建产教融合合作理事会,成立“政行校企”共建共享、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产业学院。

  (三)回归高职教育本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在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方面服务区域企业的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回归到高职教育的本质上来,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紧贴区域产业发展,以满足企业内部需求为目标,通过增强专业结构动态调整能力,整合并淘汰部分与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不对接专业,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在教学安排上,推进中长期顶岗实习,施行交替式企业在岗培训与院校脱产学习,使高职教育回归工作现场,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在技术研发上,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推荐研发项目,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咨询,增强企业科技服务能力,将研发成果及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教学中,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教育技术,在企业开设公开讲座,开放教育资源,增强与区域企业合作的紧密度。

  (四)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创”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创”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一个创新模式。企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所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技术研发、“双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创”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集知识与技术为一体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