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古典诗词吟诵

以珠海高校古典诗词吟诵现状与发展策略为例

2021-06-06 19:57:07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文化建设与民族心理认同、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集体意识,涵养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气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重要沃土。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生机与活力,这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这对于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吟诵的价值

  (一)吟诵与吟唱的概念

  吟诵,是中华传统的诗、词、文唱读方法,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在积极筹备,拟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的诗词诵读方法有别于今天的朗诵。陈少松先生在《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结合古文献对吟诵的概念进行过细致的界定。据他的研究,所谓“吟”,即吟咏。《毛诗序》称“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的疏文解释为“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③吟咏类似于唱,即"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④所谓"诵",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吟诵介乎朗诵与歌唱之间,是一种有节奏的、抑扬顿挫的、像歌唱似地吟读。吟诵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是因汉语平仄、四声而形成的自然音乐性,因而吟诵是以语言为本位的。

  吟唱的音乐性比吟诵强,据康震老师的理解,“吟唱的内涵要丰富于吟诵,吟唱是诵、吟、歌、唱四种诗歌表现手法的统称,这四种表现手法常常在吟唱中交互使用。”⑤吟唱是从传统吟诵发展而来,在吟诵规律的基础上,增加歌唱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学界,吟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吟诵,又称传统吟诵,以区别于普通话新吟诵与新吟唱。在传统吟诵之外,广义的吟诵还包括吟唱,为区别传统吟诵,学界称之为新吟唱。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既涉及传统吟诵,也涉及新吟唱。

  (二)古典诗词吟诵、吟唱的文化价值与传承历史

  诗歌吟诵与吟唱都是中华民族自周代即有的悠久传统,是诗词学习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有篇目都可和乐吟唱。《墨子•公孟》即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⑥的说法,说明诗三百除了可诵之外,还可以被诸管弦,歌咏吟唱。除《诗经》外,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大都可以入乐,可以在各种场合配乐歌唱。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赋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⑦说明不同文体形式,其声音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古代学子通过诗词吟诵与吟唱来理解诗词、培养语感、涵养情性,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诗词吟诵与吟唱亦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首先,吟诵、吟唱是古诗词教学、鉴赏的重要方式。在吟诵的过程中,读者能与作品同情共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作品的音韵美,领略作品的意境美。汉语言的平仄格律与吟咏腔调自身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与美感,具有音乐性,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声律》篇所描绘“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⑧同时,吟诵是培养语感,是学习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途径,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朝夕讽咏”是学诗之本。吟唱在乐声的配合中学习古典诗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帮助古典诗词记忆。

  其次,吟诵、吟唱是一种审美行为,能使人感发善心,涵养情性,能让人们在一种独特的诗歌审美方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宋儒朱熹曾说:“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⑨儒家思想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诗歌、礼乐的教育熏陶下能够使个体求仁向善,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养成。而吟诵正是融“诗、礼、乐”三位于一体,诗的内容、礼的形式和乐的配合,对人格涵养有重要作用。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书院的教学方式强调读书要“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⑩即在学习章句、训诂的同时,要对作品加以反复吟咏、反复体会,从而受到诗歌思想与美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诗词吟诵,在古代师生中口耳相传,弦歌不绝,这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但20世纪以来的近百年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随着私塾教育体系的瓦解,伴随私塾教育而传习的吟诵也一度被视作封建文化。由于西式朗诵的传入,汉语朗诵的读书方法逐渐定型并取吟诵而代之。吟诵被国人丢入了历史的故纸堆中,吟诵传统几近中断。三四十年代一些有识之士曾写文呼吁,要恢复古诗词吟诵的传统。如赵元任、唐文治、夏丏尊、叶圣陶、朱光潜、朱自清、吴世昌、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曾为恢复吟诵之传统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教授生徒,整理曲调,研究其传承。进入21世纪,传承与恢复吟诵传统的声音与举措越来越多,一批吟诵专家如陈少松、秦德祥等出版了关于吟诵方法与吟诵音乐的书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此项目分别由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牵头组织团队研究吟诵方法,采录、整理吟诵调式。借此项目的开展,成为绝学的吟诵再度进入大众的视野,大量研究成果和推广活动涌现,留住琅琅读书声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

  二、珠海高校的古典诗词吟诵、吟唱的发展现状

  诗词吟诵与吟唱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调研和反思。笔者较为关注珠海高校诗词吟诵与吟唱活动的开展,对相关高校进行采访和调查后,拟对珠海高校的古典诗词吟诵、吟唱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一番探讨。
近十年来,各地高校师生开始呈现出对古典诗词吟诵、吟唱的热情。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中南大学成立了“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中心与传播基地”。众多以吟诵、吟唱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在各地高校出现。自2008年起,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等四所高校诗社,举办“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迄今为止已举办12届。自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第一届“中华吟诵周”开始,“中华吟诵周”已接连举办数届。这些无不说明,诗词吟诵与吟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珠海高校吟诵与吟唱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情况

  据笔者走访调查,目前珠海高校设有诗词吟诵社团的高校仅有1所,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沧海古典诗词吟诵社”(创立于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诗词吟诵与吟唱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依托学校的自主发展课堂平台,每周开展诗词吟唱教学;在珠海市九州中学、金鼎小学实施“孵化”计划,开展中小学诗词吟唱教学;以诗社为主体,邀请诗词吟诵专家进行讲座、开展茶话会;走出校园,组织社员参加第七、八、九届“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参加两岸三地大学生诗词吟诵研习营;尝试新媒体推广,运营吟诵公众号1个,制作诗词吟唱微电影2个,策划校内吟唱诗剧1台。这些活动在校内、校外、网络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诗社的吟唱作品《诗经•小雅•蓼莪》在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诵读红色经典•回首铿锵岁月”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尽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沧海诗社目前依然属于小规模的兴趣团体,社员较少,每届社员一般不超过30人,且保持热情参与活动的社员往往只有10多人左右;组织较为松散,缺乏专业化、体系化的吟唱指导。总体来说,珠海高校的吟诵、吟唱组织机构还很少,尚处在民间的、自发的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

  (二)学生对朗诵、吟诵、吟唱、歌唱等概念认识混乱

  笔者选择喜马拉雅APP上收录的一些吟诵栏目如“经典诗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焦晃吟诵专辑”等在学生中进行调查采访,很多学生并不能区分朗诵、吟诵、吟唱、歌唱这几个概念。喜马拉雅APP上这些栏目都号称吟诵,但本身并不能都称为吟诵。例如:“焦晃吟诵专辑”收录的就是配乐的现代普通话朗诵,并不是吟诵,只能称为配乐诗朗诵。有些只是将古诗词用流行音乐唱出来,这也不是吟诵,例如:邓丽君所唱的一系列古典诗词歌曲,只能称作流行歌曲,而不是吟诵或吟唱。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何为吟诵、何为吟唱,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混乱。这与当前社会上吟诵概念本身存在一定混乱与无序有关。

  如前所述,学界对吟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叶嘉莹、赵敏俐、华锋、秦德祥、徐建顺等老师所坚持的就是传统吟诵,华锋在《传统吟诵与新吟唱》一文明确提出,传统吟诵是以“以天津叶嘉莹先生、北京屠岸先生为代表的学人,采用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得掉渣'的、’私塾调’式的吟咏模式。”⑪传统吟诵坚持以语言为本位而不是以音乐为本位。虽然吟诵调有音乐性,但是音乐始终只能是语言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传统吟诵建立在方言语音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平、上、去、入”四声来区分声情,遵守平仄规律,如仄短平长、依字行腔等。

  在传统吟诵之外,还有新吟唱也在蓬勃发展,康震、杨雨、李昌集老师以及台湾的孙永忠、王更生等老师倡导的是新吟唱。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倡导的就是新吟唱的方法。吟唱当中音乐的元素更为突出,有曲谱可依,重视对声腔与旋律的表现。吟唱以音乐为本位,但吟唱依然是从传统吟诵发展而来,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歌唱,吟唱中依然注重对诗词平仄格律的把握,依然讲究仄短平长、曲随字唱、字正腔圆。

  (三)学生缺乏学习吟诵的内在驱动力,高校缺乏支撑学习的平台

  笔者的研究团队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进行了主题为“大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吟诵的接受”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于吟诵是否有了解,对吟诵与吟唱相关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本次调查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0.6%,其中文学院学生问卷100份,其他学院学生问卷190份。

  1.学生对于古典诗词与古典诗词吟诵的兴趣与了解。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是否对古典诗词有兴趣”的调查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古典诗词感兴趣的比例很高,文学院学生的比例是98%,非文学院学生的比例是78%,就连刻板印象中被普遍认为较少学习古代文学经典的理工类学院如“工程技术学院”也对古典诗词抱有较大兴趣,比例是70%。这仅仅是兴趣,学生的兴趣能否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能否参与到古典诗词吟诵活动中来,并不容乐观。主观态度到具体实践上,人数比例急剧下降。其中大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人数占45%,远低于对古典诗词感兴趣的比例(95%)。再进一步分析,有吟诵学习经历的人数为18%,参与吟诵活动和吟诵团体的学生仅有1%,与对吟诵有积极态度的学生比例(86%)相比相去甚远。可见,大部分同学只是流于表面的简单喜爱,并没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2.高校吟诵推广的主要阻碍。据调查,86%的学生对吟诵有兴趣,但实际参与吟诵活动的学生较少,仅占1%。可见在兴趣转变为实际参与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对于这些阻碍因素,笔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从调查问题“你没有参与吟诵学习的原因是什么?”的反馈来看,25%的学生表示没有学习吟诵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29%表示“没有适合的途径学习吟诵”;而最多的人(35%)是因为认为“吟诵没有实际用途”而放弃学习。

  由上述调查可知,吟诵推广的最大的两个障碍在于:第一,吟诵对学生而言没有实际的效益(35%);第二,没有适合的学习途径(29%)。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都较大,学习的功利动机增强,是否有实际的效益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要关注点。笔者认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策略是设立吟诵师资的考评机制,让学习的学生能够获得一些资格证书的认可,增强就业竞争力;解决第二个问题的策略是让吟诵进入课程体系以及开展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丰富途径。

  三、高校吟诵、吟唱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抢救传承传统吟诵与创新发展新吟唱应互为补充

  抢救传统吟诵与发展新吟唱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传统吟诵服务于读书,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古典诗文的学习、欣赏、创作和修改……没有登台演出的义务,没有娱宾的责任,不考虑受众的感觉,是传统吟诵最突出的特点。”⑫但也有很多学者在学习传统吟诵的方法、规律后,进行普通话新吟诵与新吟唱的推广和建设。

  笔者认为两者不是对立,可以互为补充。新吟唱的受众更广,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吸收了传统吟诵的一些特点,又融入了音乐的要素与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特点,这种发展也不可一味否定。传统吟诵与新吟唱适应的场合不同:传统吟诵更适合是个人涵咏体会,作为学习的工具,能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新吟唱适合文人雅集、切磋交流,能登台表演,能充分借助其他艺术手段,更具有大众性和文化活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新吟唱也更能激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让古典诗词吟诵、吟唱进入高校课程体系

  从前文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珠海高校的吟诵活动还处在一种自发的、民间的、小规模的状态。调查反馈,29%的学生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途径而无法进行吟诵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尝试让古典诗词吟诵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尤其是师范类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全校通识课层面设置吟诵文化通识选修课,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发展课程,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体验感悟中学习诗词吟诵与吟唱的方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进入课程体系,能使吟诵从松散的、自发的状态进入专业的、体系化的教学与研究中来。课程开发成熟之后,还可以考虑设置吟诵的师资证书,持证教学,从而提高吟诵教学质量,有效纠正吟诵学习杂乱的现象。

  进入师范课程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能够培养一批懂吟诵、爱吟诵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走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岗位,从而能够稳定地提供懂吟诵的师资力量,使吟诵绝学薪火相传。这将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更有效、更丰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吟诵、吟唱的传统文化推广至中小学校园。

  (三)借力媒体传播优势,开展丰富的推广活动

  古老的吟诵要走近当下,能够在新时代让更多年轻的学生认识、学习,借力于媒体的传播优势,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第一,可以运营集吟诵与吟唱的学习、交流、资料汇集于一体的微信公众号。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海峡两岸4所高校所创办的“古韵新妍”公众号,就是国内推广新吟唱的公众平台,在诗词吟唱教学、活动展示等方面成为向外界宣传的一个窗口。

  第二,创新古典诗词吟诵的表现方式,如拍摄微电影、策划诗词吟唱的舞台剧。将诗词吟唱融入一定的剧情,从而扩展其受众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老师曾指导策划过国内第一部古典诗词吟唱剧《诗酒李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也学步其后,策划并成功上演《词话易安》的吟唱剧。《词话易安》在学校海选角色,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参与,对学员进行吟唱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这种活动为吟唱艺术进行了一次有效宣传。而拍摄微电影则可以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传播,可以将服饰、环境、乐器与吟诵相结合,创设更具优雅古韵的情境,表现吟唱艺术之美。此外,还可以举办诗词吟唱比赛,开办诗词吟诵的电视节目,通过海选、创作、比赛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关注,扩大宣传力度。

  (四) 利用书院模式,创办吟诵学堂,融入古镇文化

  明清时期,吟诵就是依托于书院、私塾等学堂机构而存在。珠海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这里曾有凤山书院、凤池书院、金山书院、和风书院、三山书院,等等。今天我们复兴传统文化,可以承继旧书院之精神,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例如:会同古村成立了珠海凤麓国学研究院、会同书院,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立吟诵学堂,选择吟诵专业人士进行教学,或请吟诵传人坐镇传授,确立吟诵学习的正规途径。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提出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⑭唐家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这里有著名的唐绍仪故居、唐家三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在这些物质文化中进一步开展古典诗词吟诵等传统文化活动,与民族节日文化、曲艺文化、汉服文化、古琴文化等相关艺术活动相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镇、古韵、古诗词”文化活动系列,能促进珠海旅游文化业,也可以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 利用地域优势,建立粤语吟诵的传承与传播基地

  传统吟诵的语音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之上的,如赵元任的吟诵调即以常州方言为代表。今天常州吟诵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相较而言,粤语吟诵还没有得到认识和推广。粤语作为全国第二大方言,其语音系统保留了相当多的唐宋古音,保留有入声。因地处岭南,相对较为隔绝,粤语反而能更多保留元明以前中原雅言的语音面貌,更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音韵之美。因此,用粤语来吟诵古诗词,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粤语吟诵自古以来有其传统。据吕君忾先生的研究,粤语吟诵在六朝时即已有史料记载,明清以后依托于书院的发展而自成流派,广州学海堂的学长陈澧、曾任教于中山大学的岭南词学家陈洵都是粤语吟诵的教学者与推广者。近代以来,粤语吟诵的大家有广东新会的朱庸斋。朱庸斋先生的父亲是康有为的弟子,他出身于书香之家,较有家学渊源。他在1960年左右曾教授一批弟子,这些弟子当中,任职于中山大学的陈永正老师、吕君忾老师都在身体力行地传授粤语吟诵之法,已成粤语吟诵专家,可见粤语吟诵的薪火相传。但总体来说,还只是一种非常小范围的活动,没有向大众传播,成立粤语吟诵的传承与传播基地非常必要。

  珠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岭南文化的重镇,成立粤语吟诵的传承与传播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成立粤语吟诵的传承与传播基地,聘请一批语言学者、音韵学者、古代文学学者、音乐家、中小教育专家,组成一个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粤语吟诵的腔调、技法,进行田野调查,采录粤方言吟诵调式,建立学习资料库,总结成功的经验,整理一套系统的粤语吟诵方式,从而进行推广。这不单是抢救、传承即将失传的粤语吟诵文化,也可以打造成为珠海文化的一个重要名片。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⑮作为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学习、抢救、保护好传统吟诵的同时,结合新时代大众的普遍精神文化需求,让新吟唱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使古老的文化传统能有新的生命,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传统吟诵文化,成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有机部分。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②⑬⑭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2.

  ④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7.

  ⑤罗海容.应把吟唱引入古典诗词教学[N].光明日报,2015-6-8,(002).

  ⑥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05.

  ⑦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6.

  ⑧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553.

  ⑨朱熹.朱子全书•朱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59.

  ⑩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55.⑪⑫华锋.传统吟诵与新吟唱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92-93.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7.

  [2]赵敏俐.中华吟诵的抢救、研究与当代传承J].文学与文化,2016(02):4-16.

  [3]华锋.传统吟诵与新吟唱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91-98.

  [4]吕君忾.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六辑),2009(01):116-122.


作者:邬志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