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珠海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探究

2021-06-06 19:57:06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一、珠海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珠海市民营中小企业多项经济指标保持显著增长态势,继续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具体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民营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但相对规模较小。2017年,全市私营企业户数首次超过7万户,个体工商户首次超过15万户,同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5.9%、9.5%。(见表1)但在私营企业数量上仅约为东莞的1/5,个体工商户总数为珠三角8个城市(不含肇庆)最少,与民营经济发达城市对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1:2012-2017年珠海市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数量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私营企业

36243

42801

51208

58505

67181

75869

个体工商户

98837

110259

120935

133002

144222

155306

  二是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增速放缓,总量较小。2017年,珠海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886.92亿元,不及中山市的1/2,也不及江门市和肇庆市。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4.6%,虽然与2012年相比,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总体水平近20个百分点(见表2)。

  表2:2012-2017年珠海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情况

年份

民营经济增加值(亿元)

同比增速(%)

占全市GDP比重(%)

2012年

477.58

8.8

31.6

2013年

535.77

11.1

31.9

2014年

599.92

7.9

32.1

2015年

685.20

7.8

33.8

2016年

776.72

12.3

34.9

2017年

886.92

9.1

34.6

  三是民营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12-2017年,珠海市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3.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3.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8.05%。从民营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见表3)。

  表3:2012-2017年珠海市民营经济产业结构

年份

第一产业

(亿元)

增速(%)

第二产业

(亿元)

增速(%)

第三产业

(亿元)

增速(%)

2012

39.02

3.9

145.95

15.7

292.61

5.9

2013

41.56

5.4

164.66

15.2

329.55

9.6

2014

43.94

3.9

185.15

11.6

370.83

6.3

2015

46.63

3.0

261.94

7.2

376.63

8.9

2016

48.21

1.4

301.25

15.4

427.27

11.4

2017

45.53

4.1

371.89

13.5

469.50

6.2

  四是民营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但总额较低。2012-2017年,珠海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稳步上升,从242.44亿元增长到了739.97亿元。增速方面,2017年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5.8%,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从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来看,珠海市民营经济投资总量较小,仅约为惠州市的1/2,佛山市的1/4,民间投资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见表4)。

  表4:2012-2017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

年份

投资额(亿元)

同比增长(%)

2012年

242.44

0.6

2013年

260.55

7.5

2014年

394.84

51.5

2015年

481.55

22.0

2016年

638.80

32.7

2017年

739.97

15.8

  五是民营经济社会贡献有待提升。2015年,珠海市民营经济税收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年开始,民营经济税收增速有所下降,民营增长,2017年比2016年增长率下降了9.1个百经济单位就业贡献率逐年降低。2012-2016分点(见表5)。

  表5:2012-2017年民营经济税收情况

年份

税金(亿元)

同比增长(%)

2012年

77.82

21.5

2013年

88.82

19.7

2014年

114.85

23.3

2015年

137.13

19.4

2016年

161.67

17.9

2017年

175.77

8.8

  2012-2014年,珠海市民营经济从业人数几乎与2016年持平,民营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上涨较快,但截止2017年,珠海市民营经济从用逐渐减小(见表6)。业人数为60.11万人,同比增长率仅为0.1%,

  表6:2012-2017年民营经济从业人数情况表

年份

从业人数(万人)

同比增长(%)

2012年

55.15

1.0

2013年

57.02

3.4

2014年

59.41

4.2

2015年

59.83

0.7

2016年

60.05

0.3

2017年

60.11

0.1

  二、珠海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环境调研情况

  课题组通过走访珠海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珠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珠海香洲区投资促进局、珠海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广东珠海公共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中山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圳福田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深圳天安云谷、深圳星河众创空间以及多家民营中小企业,从两方面去了解目前珠海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珠海目前出台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作用如何?另一方面是珠海民营中小企业对政府在营造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方面的需求是什么?经过前期的走访和调研,我们将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产业配套、企业融资、人才引进和产业政策四个方面。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众多珠海的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回收166份调查问卷。被调研的企业分布于香洲区、高新区、金湾区、横琴区、富山工业区;行业涉及科技产业,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其他(文创教育环保等),占比分别为15%、15%、23%、14%、9%、8%、16%。企业人数从5人到6000人,主要集中在30人至150人这个区间;企业的年产值从20万到5亿元,主要集中在200万到2000万这个区间。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分析可知:第一,大部分企业对珠海的前景充满信心,对政府的公共服务配套比较满意,尤其是对环境很认可,愿意在珠海继续发展。第二,大部分企业认为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够,对政府的政策不清晰,没有享受到相关的政策。第三,大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在产业聚集、企业融资、人才引进方面更多扶持,更有针对性。

  三、珠海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聚集化程度低,产业分散,且规模和聚集效应不理想

  经过发展,珠海市初步形成以香洲区的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金湾区的生物医药和专用设备、斗门区的电子信息和陶瓷、高新区的通信设备和软件、高栏港的游艇和化工制品等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首先,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产业受外贸环境影响,传统优势不断削弱;新能源产业补贴退坡明显;生物医药产业链内部正在进行重组;家电电气产业在房地产受限冲击下发展压力越来越大,珠海面临着发展方式转换的挑战。

  其次,珠海民营中小企业在六大支柱产业中依赖核心大企业,经济活力没有充分激发,在产业链条中的竞争力不强。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中龙头骨干民营企业偏少,缺少带动作用,现有民营中小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商贸、餐饮、住宿、旅游等传统第三产业,缺少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且总体规模偏小,不利于各类产业充分聚集,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链条。

  再次,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顶层产业政策的考虑不足,珠海更多关注的是大企业,而忽略了产业配套的建设,珠海的产业呈现分散化,龙头企业不足的弱点。各个功能区的产业政策类似,导致各个区都在抢夺类似资源,最终导致各区的产业同质化、无差异。产业的碎片化,零散性让珠海没有大规模的产业群,形成不了合力,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二) 融资需求大,但融资途径少,成本高,难度大

  民营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成长初期。根据调查问卷,约有71%的企业对融资有需求。近年来珠海市推出支小贷、助保贷、转贷引导和融资增信四大融资平台,拓宽“四位一体”融资模式,建立以支持科技型企业为主的担保融资平台、解决中小企业借新还旧的转贷引导融资平台,以及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小贷融资平台,设立转贷引导基金和助保贷补偿基金,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且取得一定成效,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瓶颈。虽然融资的方式有很多,但受制于企业规模体量小、融资征信不足等因素影响,珠海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仍依靠银行信贷、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渠道,政府融资支持与直接融资不足。

  对于珠海的民营中小企业,其融资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首先,珠海的民营中小企业体量小,形成不了规模,这直接导致创投基金、风投基金等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在珠海,现实情况是在珠海注册的基金公司一大堆,而真正投放在珠海的基金少之又少;其次,金融机构的“锦上添花”性质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审核程序长,条件较多,最后落地的资金少。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错过了最需要资金的时机;再次,政府的融资单一,政策不够清晰,论证期较长,对民营中小企业渠道单一。

  (三) 人才难得,员工难招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所有的调研对象均提出了人才难得,员工难招的问题。民营中小企业招人的主要途径是人才市场、高校招聘和朋友推荐,占比为90%,而通过政府引进的人才比例不到3%。企业的人员培训主要依靠公司内部培训和协会组织的培训,政府组织的培训只占极少部分。究其原因,除了民营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不具备国有和外资企业优越的条件这个自身因素外,还与外部的环境密切相关,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产业聚集低,形成不了产业氛围,高素质人才难招;第二,政府人才政策的细节落实时间长,同时企业对政府的人才政策不了解,并认为人才优惠政策对公司的作用不大。根据调查问卷,约有78%的企业对珠海的“英才计划”不了解,而且目前这个政策的细则还在制定中;第三,创业环境和机会不佳,没有示范效应。对比深圳,白手起家,通过自身创业的企业家比比皆是,腾讯、大疆等企业都是很好的样板,这也就吸引着更多的人才聚集在深圳,反之珠海,此类示范性效果不足;第四,生产区与生活区脱节,房价、交通等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珠海市的优质公共配套资源主要集中在香洲主城区,而工业园区远离主城区,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还未完善,缺少医疗、教育、生活等公共配套的规划,造成生产和生活区域相距较远,人才均会优先考虑留在生活方便的主城区,这无疑给企业的员工生活带来了不便,增加了生活成本支出,造成招工难、留人难。

  (四)扶持政策不接地气,落地难

  珠海以《珠海经济特区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为核心,《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实施意见的通知》《珠海市小微工业企业“幼狮计划”培育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为主体,已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民营中小企业“1+n”政策体系。

  目前珠海市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相关政策、信息主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策宣讲、座谈会等渠道告知企业。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对珠海市的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政策不接地气,产业政策不持续(根据调查问卷,约有82%的企业认为珠海的产业政策不持续,约有57%的企业没有享受珠海的产业扶持政策)等。产业政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的住规建局管建筑行业,信息产业局管信息产业,金融局管金融业,每个局分别制定政策,政策涉及不同部门,缺乏顶层的产业规划,缺乏统一宣传、引导与服务主体,因此容易出现统筹性差,存在时效性、针对性、制度性不强等问题;政府部门职权交叉、政出多门,较难协调统一形成合力;第二,政策的解读不清晰,途径不充足,企业了解的不够。根据调查问卷,约有90%的民营中小企业是从网络报纸等宣传报道中了解产业政策。政策制订部门只熟悉本部门政策,难以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权威的解释解读;第三,珠海着重关注大型企业和对GDP有较大拉动的企业,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因此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缺乏针对性;第四,政策指标设定复杂,各部门政策扶持对象、标准、要求各不相同,缺乏普惠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政策落地。

  四、优化珠海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先行,加强产业规划,培育优质民营中小企业

  珠海产业经济经历了从工业定位到商贸物流再到“双转型”,现在又到实体经济,产业定位与规划的不持续和不稳定导致政策迭代频繁,难以形成经济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建议政府聘请顶尖智囊智库,客观、前瞻地制定珠海十年甚至更长的产业规划,围绕既定目标构建体制机制,加强政策衔接配套,对现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要防止出现政策频繁制定的“政策疲劳”、政策割裂的“碎片化”等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各区要按照全市产业规划布局和鼓励产业发展,避免区域间产业无序竞争,同质化发展,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此外,建议按照中长期产业政策,加强对本土民营中小企业的关注和培育,尤其是对产业链条重要企业的培育。对处于产能过剩产业且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该淘汰就淘汰,该转移就转移,减少资源消耗,腾出必要资源要素。按照产业政策,引入和扶持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的民营中小企业。吸引优质企业重要,但是培育企业发展更重要。

  (二)对标深圳,参照深圳福田区的做法,成立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区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珠海可参考深圳福田区服务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经验,由市政府统筹协调,各区具体实施,在市的层面成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统筹全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服务各区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在各区成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可先从建立“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始,目前香洲区已做了一定的尝试:建立企业专员服务制度,制定《企业专员服务工作规则》,按照深圳福田的经验(一个专员可服务于70-80家企业)匹配专员;按照企业行业分类系统整理市、区两级的产业资金政策、人才服务政策,仔细梳理政策细则,编制流程指南;根据企业纳税、产值、行业地位等产业发展贡献指标(建议设立简单易操作的指标),形成层级企业管理名录,由专员定期走访联系;可根据企业行业设置专员,为企业解读政策,接受企业的“一站式”申请,同时为企业提供专项解决方案,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做“政策匹配清单”,使政策一目了然,实现企业服务政策信息公开透明化;收集企业对政策的反馈信息和困难申请,统筹协调行业协会、区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服务机制。

  通过建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我们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有专员的服务,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关注度不够的问题;2.“一站式”服务,受理企业提出的各种资金、项目支持申请,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企业只需跑一次,充分解放中小企业,让企业将精力花到市场和科研方面;3.专业并权威解读相关产业政策,协调政府政策的统一性,解决我市政策解读不清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同时通过反馈中小企业对政策的意见,促进中心思考研究现行政策,做出改善,让政策更加有的放矢;4.加强对存量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培育本土企业,使企业有归属感,愿意留下来,成长起来,实现我市营商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共建产业城,形成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深圳天安云谷是由民营资本天安投资和骏业共同投资建设的产业园,项目位于深圳华为科技城内(片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是华为科技城的“率先启动示范项目”。项目致力于发展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同时发展在坂田乃至深圳有强大产业链基础的IC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并发展依托信息技术的智能电网产业,将在园区内进行研究应用;同时还将发展与上述产业相关联的配套服务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发展运营也注重加强与之相关的金融业、商业、咨询、培训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中介、酒店服务及相关社会配套的引进。在提升产业的同时,还将关注社区民生和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将岗头社区塑造成为“深圳市社区经济转型的示范社区”。最终打造集产业研发、配套商业、配套居住及便利服务于一体、面向全球竞争的新兴产业综合体和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也就是说,天安云谷不仅为大、中、小企业打造高端的产业空间,还将基于云服务理念构建的智慧园区服务体系,将整合、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资源,像水和电一样让用户随需使用,为新兴产业带来高效低成本的云商务服务模式体验,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的案例。

  珠海市完全有条件可以参考深圳的案例,在各区逐步建立产业城。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政府引导,多规融合,同步协调推进城市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定位好符合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规划及城市功能配套,按照产业规划,定好各区的产业重点。第二,积极引入优质的投资建设者运营工业园(产业园)区企业和类似星河•领创天下以股权投资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充分运用社会资本。这一方面降低了政府打造开发区(工业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第三,整理产能落后的工业园区,由政府和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力度;第四,加强城市功能规划(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城市规划,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与定位同步原则”,以落实产城融合推进城市化建设。第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定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而不要单独发展成一个房地产项目。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通过产城融合,具体的意义在于:1.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通过大企业带动民营中小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规避了有些工业区就是空城的现象;2.通过市场化机制,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3.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片区整体产业链价值和城市形象及功能,最终形成高效、复合、开放、多元的交流环境,促进企业与人才的有效聚集。

  (四)解放思想,鼓励作为,建立容错机制珠海迎来了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横琴自贸片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弯道超车,就要靠我们珠海的干部发扬敢闯敢为的精神。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深圳人的敢作敢为,思考和发现珠海存在这方面的不足。

  容错考验着担当和能力,体现着大局和忠诚。事后容错,才能鼓励事前试错,才能激发敢闯敢试的热情。管理学有一句话:对失败的容忍是激励创新的必要条件。从基层的实践来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当干部对事后容错有明确预期,就会自然产生甩开膀子干的动力;相反,如果事情还没开始做就担心“秋后算账”,干部就难免不思进取,产生“干得越多、出错越多”的想法。“闻鼙鼓而思良将”,用容错机制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而且要落到实处,就会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2018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Z].


作者:中共珠海市委党校2018年秋季学期中青一班第二课题组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