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立足树立文化自信,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以茂名特色文化发展为例

2021-06-06 19:57:00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地方特色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人文魅力,是一个城市独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引领地方发展的灵魂与根基。茂名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是树立茂名文化自信的基础,是联结基层、夯实基层思想根基的纽带,是茂名打造独特城市名片的重要依托,也是拓展茂名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资源。茂名自1959年建市以来,一直坚持重视对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推广,具有一定的发展经验。总结茂名特色文化发展经验,与其他城市对比,找差距,树立坚定的地方文化自信,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是可以进行探索及思考的一条路径。

  一、茂名特色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一)茂名特色文化概览

  茂名,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土著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茂名,古为高凉地,自汉武帝创置高凉县始,已有2100多年深厚历史沉淀。其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拥有丰富的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名大地历经千年的风雨变幻,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有各类文物古迹3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例如:电白电城娘娘庙、电白旧城遗址、高州城冼太庙、观山寺、宝光塔、信宜镇隆古书院群、化州孔庙等人文景观均引人入胜。茂名人历代繁衍生息,创造出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6个门类68个种类349个项目。截至2016年3月底,全市共54个项目成功列入区、县级市以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3项: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冼夫人信俗;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17项:高脚狮、茂港单人木偶、跳禾楼、信宜镇隆飘色、年例等,还包括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0个。现代社会,石油工业的发展,又塑造了茂名现代化、高科技、国际化的崭新工业形象。除此之外,茂名本地诞生过不少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名人,如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唐代重臣高力士、岭南著名才子陈鉴等。现代以来,又涌现出如著名农业科学家丁颖、教育家林励儒、科学家甘子钊、华侨实业家李孝式、画家丁衍镛、黄埔海军学校校长李庆文将军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有着卓越功勋的名人,这些名人都从不同层面塑造了茂名特有的文化精神。足见,茂名特色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广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茂名特色文化的建设发展历程

  自1959年建市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办法,以整合茂名独特优秀的文化资源,更有效地发挥其文化潜力。回顾这个历程:自2005年始,茂名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本地特色文化保护、开发、建设的举措,如当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打造五大特色文化的工作方案》。该方案结合茂名的实际,概括并着力打造“五大特色文化”,以形成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特色,把茂名建设成为备具影响力的文化名城。这“五大特色文化”是: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南江文化。这五大特色文化归根结底是和谐文化,代表茂名人开拓进取、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爱国近民、和谐发展的精神风貌。

  至2011年,茂名积极响应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了更好地把握茂名的特色文化,更好彰显茂名的文化底蕴特色,于同年召开的中共茂名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茂名市委、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茂名将特色文化建设对接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会议提出将上述五大特色文化更定为“冼夫人文化、民俗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潘茂名文化”,贯彻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全面提升这些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茂名特色文化品牌逐渐成型,并形成了独特的品牌魅力。

  “十一五”时期(2006-2010),茂名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茂名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也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起,每年先后举办“茂名市民间民俗艺术展演""金秋十月•文化茂名——茂名特色文化活动月""石油•荔枝文化博览会”,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合作拍摄并播出“贡园故事”“寻找冼夫人故里”“猜想俚人”等系列电视专辑,与广东省文化厅联合举办“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大力弘扬茂名特色文化,提高了茂名文化知名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茂名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广东省各项文化建设方针政策,更加重视对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推广,在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发展方面制定了许多创新性针对性举措,紧紧抓住茂名特色,大力宣传弘扬特色文化。特别是2017年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城市竞演活动,在央视大舞台上突出展示了冼夫人文化、高州木偶、信宜飘色、人龙舞等茂名特色传统文化元素,令人印象深刻,并且以总分最高的好成绩荣获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称号,极大地提升了茂名的城市魅力及品味。

  综上对茂名特色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可见,茂名在特色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持之以恒,取得较好的成绩。其突出经验之一,即是始终紧紧抓住本地特色,依托在群众当中深入人心的、令茂名人自豪与骄傲的文化名片,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打响品牌效应,将茂名特色文化推广出去。始终立足特色,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建立广泛群众基础,是茂名地方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的基本经验之一。

  然而,从整体上对茂名特色文化建设发展进行再考察,并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茂名特色文化的发展在广度、深度以及影响力的发挥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茂名特色文化发展情况,尝试为茂名特色文化持续更好发展提出建议对策,并以此探讨各地地方特色文化在实现创新转化发展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茂名特色文化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使文化特色口耳相传

  文化是灵魂,文化是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本质属性。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孕育滋养、凝聚起来的地方文化自信,即是地方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出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过:“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问题在于,什么是文化自信,究竟应该如何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就茂名而言,文化自信应该是茂名人对共同认可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坚定的文化自信,其实是可以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它是这个地方的人们对故土传统事物的无限眷恋,是人们日常交谈中信手拈来的文化人物、故事、典故,从中显露出的对地方发展的满满信心。正如我们去广州走进西关,街边随意一间小手工作坊中的老人甚至是年轻人,你随口问,他们都能给你讲述西关的风情、西关的故事;也正如我们去黑龙江伊春市所感受到的,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都显示出对伊春文化的热爱,显示出精神的富足感。这些就是文化自信,它是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地方的文化高度认同感和眷恋感,是一个地方文化最为精华的部分。以往我们在不断地探寻地方特色文化宣传路径时,忽略了对人们共同的文化认同感的塑造,忽略了文化自信感所产生的如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影响力、凝聚力。所以,要使文化特色真正深入人心,在更大范围传播出去,首先应加深塑造地方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文化内涵,树立起坚定的茂名文化自信。

  (二)提炼茂名文化符号,使文化特色成为品牌

  如同导游需要编写讲解词,演戏需要剧本,要宣传好文化,首先需要一套独具特色的文本话语,一批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例如:黑龙江伊春市的特色文化推广范围广、宣传效果良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伊春人对本地文化的诠释宣传简单明了、特色明显,容易入脑入心。当地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从对特色文化的提炼和诠释出发,深入研究本地文化,概括打造出“十大文化”,并详细提炼出十大文化的特色点,加以生动丰富的诠释,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例如:对“红松文化”的诠释,其将伊春生态绿色转型发展的创新理念与伊春人的坚韧挺拔的奋斗精神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并将红松拟人化,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使红松成为踏进伊春就能感受到、认识到的文化符号,成为伊春市的城市标识。茂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从历年的文化建设过程回顾可见,对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等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还未系统、充分地总结概括出来,仍有较大的挖潜空间。茂名在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打造上,尚缺乏比较有说服力的,统一的话语,尚缺乏对文化特色的总结提炼,也缺乏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诠释打磨。有自信也需要有载体表达,要宣传也需要依托具体文本作为语言,要弘扬也需要有可以打得响的品牌。借鉴伊春市的经验,我们应进一步丰满、完善、提炼“好心文化”,以“好心故事”“好心人物”等为依托,统揽特色文化,并以统一口径宣传弘扬,做到“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凝聚起“好心茂名”、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在研究如何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宣传与弘扬的具体举措之前,先要对茂名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诠释包装好,形成内涵明确的亮丽文化品牌。如此,才能明确宣传什么文化,弘扬什么文化,才能有落到实处的文化建设的依托。

  (三)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使文化特色彰显魅力

  在夯实上述两点基础以后,即需要落到实践上,建议认真思索,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探寻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使文化特色能有具体的依托,彰显璀璨魅力。

  1、挖掘特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创新性发展

  黑龙江伊春市有位林业老英雄马永顺,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马老英雄的事迹在伊春被广泛传颂,写进了当地中、小学课本里,还建设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中学等,他的故事在当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伊春市通过对马永顺精神的塑造,结合“红松精神”“奋斗精神”,实现了伊春特色历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其生机与活力。茂名城市故事历史悠久,更加精彩,但其在实现特色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其中一点即是在对传统文化现当代价值的挖掘与塑造方面还做得不够。经调研,茂名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第一,以冼夫人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好心文化”,与现当代价值体系是高度契合的,其与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都高度契合。我们可以塑造新时代“好心精神”,用当代价值体系的话语丰富冼夫人文化内涵。第二,用“今生”的故事实现创新性发展。我们讲“好心故事”、弘扬“好心精神”时,偏重于讲述其“前世”—源于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不注重谈其“今生”。事实上,茂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好心人物”(如朱伯儒),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好心故事”(如“好心湖”的奋斗与美丽转身),这些好人好事就是“好心精神”在茂名的“今生”。我们应该将茂名的特色历史文化与群众熟悉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讲好他们的故事,让全市人民及外来游客更全面、更立体、更形象地了解茂名,热爱茂名,融入茂名。

  2、整合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实现创造性转化

  茂名的特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然而相关文化资源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不利于整合开发。以冼夫人文化资源中的冼太庙为例:全市有纪念冼夫人的庙宇近600座,分布于电白、高州、化州等地,其中以电白电城镇山兜丁村娘娘庙、高州的城区冼太庙、长坡旧城冼太庙以及曹江高凉岭冼太庙较为闻名,但资源较为分散,难以集中进行管理。其他各项特色文化,包括潘茂名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等,也均没有一个总体上的资源整合,这将十分不利于对文化资源的集中统筹利用,也不利于城市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可见,茂名特色文化的建设,迫切需要整合的、集中的统筹管理与平台。

  大型展览场馆的建设即能直接提供这样一个展示宣传的平台。到黑龙江伊春市,必去其自然博物馆,它以图片、文字、实景等元素,全方位地展现出伊春历史演进、风俗文化、物产资源、发展脉络、建设成就,其介绍宣传系统有序、焦点集中,让人一下子就能捕捉到伊春全貌。茂名特色文化魅力无穷,正需要这样一个文化地标来承载和展示。目前茂名文化展示平台规模小、资源分散,市博物馆也未能将茂名历史与现实、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态等完全串起来,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对茂名有个概览式的认识。茂名市迫切需要将全市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高规格谋划建设文化地标,充分而全面地展现茂名魅力,以实现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依托特色文化的民间共识,夯实思想的根基

  在茂名的基层乡镇,特色文化具有牢固的民间共识基础。以冼夫人文化为例,它是茂名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粤西人民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内核,是联系岭南人民的强大精神纽带。冼夫人文化在岭南特别是粤西地区,有着广泛的民间共识基础,冼夫人的事迹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岭南人民心目中的“岭南圣母”。直到今天,粤西地区和海南等地的人们凡事都习惯到冼太庙祈求保佑,这正显示出冼夫人文化及其精神可以起到粤西人民深层的“群众粘合剂”作用。鉴于此,我们在进行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尝试充分依托冼太文化,将能表现冼夫人忠心爱国、爱民如子、构建和谐社会等精神特质的故事,与所要宣传的和谐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巧妙的、富有创意的结合,应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可通过讲述冼夫人故事的画板,突出她的精神特质,吸引村民群众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基层思想文化认识水平。同时,冼夫人文化也能真正焕发其现代活力,转换出无限的现代价值。上述以冼夫人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充分说明可以依托特色文化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夯实思想的根基,从而发挥特色文化的优势,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上述对茂名文化建设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可见,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要始终立足从人民群众高度认同感的塑造出发,构筑坚定的地方文化自信,大胆开拓创新,科学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特色,使地方文化充分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

  [2]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4.

  [3]茂名市文化志编写组编.茂名市文化志:修改稿[G].1992.

  [4]周衡主编.茂名特色文化[G].2009.

  [5]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专项规划汇编编写组编.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专项规划汇编[M].广州:广东年鉴社,2004.


作者:陈童敏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