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以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契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2021-06-06 19:59:04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现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缩短了跨地域生产、交易和社会文化交往的距离,也大大减少了其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过去若干年间,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创新要素基础和社会文化土壤的差异,各地经济活动出现了较大分化,一江之隔的珠江两岸“东强西弱”格局十分明显。港珠澳大桥开通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减少的不仅是地理阻隔及物理通勤成本,而且由大桥牵引而来的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以及粤港澳的深度融合,将会给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格局重构带来极具想象力的空间。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现代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必须以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契机,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40余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资金、科技、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配置方面仍然不畅通、不对称,珠江两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东强西弱”的格局明显。具体地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要素流动与配置不畅通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粤港澳三地间的科技创新规划及科技管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创新资源流动与融合受到一定的阻碍。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城市之间的研发资金、科研设备和科技创新人才等产业要素流动渠道并不畅通,职业技术资格互认度偏低,港澳的研发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内地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来源。事实上,不仅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产业要素流动不畅的瓶颈,珠三角城市之间也存在创新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广州、深圳已初步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仍缺乏世界级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导致科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效率偏低。此外,粤港澳各城市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人才开发利用缺乏协同性、统筹性,未能形成共建共享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

  (二)产业服务化、智能化发展迟滞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服务化开始起步,但仍然过于依赖来自加工制造环节的“盈利模式”,未能很好地从传统产品制造供应商向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2017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52.8%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27.1%,经济服务化转型迟滞,特别是服务内置化程度较高,而服务外包水平偏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维护等差异化经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及经营模式有待创新提升。在智能制造方面,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10.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19.6%高精尖”智能制造项目偏少,传统制造产业的智能化步伐较慢。

  (三)智慧金融和产业科技发展滞后

  智慧金融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产业科技在智慧金融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移动支付兴起,区块链技术项目签约落地,人工智能运用启动,这些都促进了智慧金融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与智慧金融发展仍然滞后,不仅规模发展偏小,而且在高

  质量发展方面也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安全防控上仍有不少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与智慧金融的发展。

  (四)产业与高端人才集聚不对称

  当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的阶段,2017年深圳、广州等珠江东岸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0%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规模较大。珠江西岸的珠海、佛山、中山等地正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的19.2%产业结构逐渐迈向中高端。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仍主要集聚在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端人才聚集度偏低,难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据创科香港基金会的不完全统计,粤港澳大湾区正面临严重的高端人才供给短缺问题,如优秀工程师的缺口比重为94%创始人的缺口比重高达97.4%

  目前珠江两岸产业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珠江东岸超级城市导致了“虹吸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珠江西岸的发展。事实上,珠江两岸的交通互联互通乃至资源要素流动配置长期囿于伶仃洋的阻隔,导致香港、深圳、广州等东岸中心城市对西岸的澳门、珠海、江门等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严重不足。

  二、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一体化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对促进粤港澳贸易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要素流动、港澳服务于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业,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人才市场的形成,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粤港澳投资贸易和生活便利化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扎实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广东对港澳服务进出口额占全省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趋势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得以延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三地间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物流运输成本降低,这样就能把更多的港澳企业辐射到珠江西岸各节点城市。与此同时,香港市民到珠江西岸地区居住、养老和旅游也会更加便利,可实现“一小时优质生活圈”。港珠澳大桥给粤澳居民到香港旅游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会给香港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商机。

  (二)有助于推动创新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的阻隔,创新要素在深圳、东莞、广州与香港之间流动频繁,但对珠江西岸城市的辐射力较弱。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这种局面将得到改变,香港的高端人才、国际金融资本和先进科研设备,将会更加便捷地进入珠江西岸城市,实现全球创新要素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流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港澳与内地的接触将会更加频繁,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文化认知差异将会逐渐缩小,为破除三地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

  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有助于港澳服务于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业

  珠江西岸“六市一区”被广东省划入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基地,旨在培育工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有利于将港澳资本、创新要素融入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业,为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随着港澳投资的增加,珠江西岸有望成为香港高端服务业的新兴市场,有利于研发设计、管理咨询、工程顾问等投资项目与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业的对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香港的专业服务和国际市场网络优势,可帮助珠江西岸企业构建自主品牌和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利润。借助港澳企业熟悉国际技术标准和拥有丰富用户的优势,可以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业,促进国内企业技术与国际技术前沿的接轨。

  (四)有助于引入科技金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如东莞、珠海采用“腾笼换鸟”方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引入智能化制造,深圳、广州则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发展。由于广东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转型升级中难免会出现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对称和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强粤港两地科技金融合作,把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场与珠江两岸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相结合,为科技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粤港澳三地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前沿科技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五)有助于人才一体化市场的形成目前,珠江两岸正处于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投入。受地理因素、制度因素和资历互认等问题的掣肘,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人才一体化市场还不完善。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也有助于吸引国际猎头公司入驻,增强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的内在动力,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结合的人才高地,推动粤港澳三地政府完善政务服务和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将进一步推进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集聚各地优势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人才,统一职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实现高端人才共享。

  三、以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契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港珠澳大桥是联结珠江两岸的交通便道,是两岸互联互通的载体,为两岸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带来了便利。我们要探索建设“环桥自贸港”,优化创新要素流动,增强大湾区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一)探索建设“环桥自贸港”

  依据粤港澳大湾区“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的现状,探索建设“环桥自贸港”,明晰自贸港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和管理体制,制定自贸港区法律法规。要将“环桥自贸港”进行功能片区划分,提高管理效率,采用高效电子化、集约化的“二线管住”监管方式进行监管,实现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工商、税务等监管职能一体化。要积极联合港澳探索设立“湾区发展资金池”的路径,满足海外人民币和国际货币的投资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降低金融活动风险。

  (二)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能力

  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关键所在。为了优化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配置,亟需打破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不畅的局面,培育对国际商业市场信息和新技术信息具有敏感性的高端人才,营造鼓励创新的人文氛围,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要整合粤港澳三地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鼓励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优化创新要素流动配置,促成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能力。

  (三)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大数据时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制造业的主要价值创造环节由制造环节转向服务环节。珠江西岸遍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但也存在核心零部件技术受制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为了加强粤港澳三地的人才流动、技术应用、规格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应着力培育以智能家电、机器人、生物制造为重点先进制造业,发展以跨境金融、商务活动、科技研发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助推珠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利用港澳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优势,弥补珠江西岸产业发展的短板,以各地产业园区为发展腹地探索粤港澳深度合作模式,携手共建商贸物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科技金融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移动支付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互联互通。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科技金融创新高地的条件,与香港成熟高效的金融体系相互融合,将显示出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发展优势。因此,要积极探索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科技金融产品发展模式,以市场化机制选择优质产品。科技金融服务要多元化发展,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加快制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认定标准,降低科技金融服务成本,融合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打造“天使基金”体系,采用市场化操作方式进行基金运营,合理引导天使基金投资初创企业。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制建设,依靠法制理清政商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 聚集全球高端人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快线

  高端人才集聚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人才新快线”,通过优化软环境增强大湾区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智能大数据库,为高端人才提供周到的服务。要配套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成果转化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激励氛围和科研实验环境。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将绿色生态保护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评价,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入住。粤港澳三地要明确各方权责,共享环境质量数据和共建生态补偿机制,倡导民众低碳绿色消费,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自觉性。要充分发掘珠江西岸旅游资源,如珠海海洋文化资源、江门侨乡文化资源、中山历史名人资源和肇庆生态旅游资源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创新环境,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湾区”。

  参考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

  [2]刘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一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J].广东经济,201810):38-41.

  [3]刘胜,申明浩.城市群融合发展能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新动能吗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18(12):4-16.

  [4]陈秀英,刘胜.服务业空间转移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基于区域专业化视角[J].港澳研究201804):75-85.


作者:陈秀英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