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试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

2021-06-06 19:58:56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着力打造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不仅需要整合三地的经济力量,也需要融合三地的文化资源,以便为三地的合作和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与国际一流湾区相匹配的区域文化体系,促进三地的文化整体性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发展经历了由“一体”到“分化”再到重新“融合”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岭南文化成分,也包括以英国和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分,形成“一体”与“多元”并存的特殊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不仅对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粤港澳三地本是一体,文化也同属一脉,近代以来,由于殖民侵略的原因,三地建立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发展也走向分化。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催生新的文化互动,也面临相互融合和共同优化的任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其意义在于:

  首先,从政治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国两制”的创新实践,增强文化整合有助于维护祖国统一。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香港和澳门的经济持续发展,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内地与香港和澳门长期分属不同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香港、澳门民众存在着国家意识与本土意识的矛盾,与内地在文化和政治观念上仍然存在一定隔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一国两制”的创新实践,是深化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新机遇,推进大湾区的文化整合,培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的区域文化体系,有助于从更高层次凝聚大湾区发展共识,进而促进港澳与内地达成更深入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维护祖国统一提供文化意识和政治意识上的保障。

  其次,从经济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广东与香港、澳门深度合作的经济体,增强文化整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合作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通过加强广东与港澳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先试和贯彻执行起来,与香港、澳门的优秀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精神,从而有力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与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澳门地区的强强联合,增强文化整合有助于带动湾区文化发展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香港和澳门属于开放性国际化大都市,广东属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有助于发扬港澳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优势和广东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经验,有助于为内地文化的发展转型提供窗口和标杆。另一方面,岭南地区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最早的交汇区之一”与世界文化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文化整合也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岭南地区自汉唐以来就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门户,即使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也是如此,近代以来又一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交汇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既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也是“中国文化向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在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格局下,粤港澳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增强文化整合有助于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的独特优势和整体优势,形成文化合力。从而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但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在于:首先,制度的不同客观上带来了文化整合的困难。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广东和香港、澳门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在行政、法律上相互独立,在文化管理体制上也有较大差异。这种制度的差异使得彼此的文化交流还不能实现完全开放,港澳两地民众对大湾区的了解和归属感也会受到影响,以此给文化的跨境、跨制度沟通带来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整合的自主性和灵活度,影响文化整合的进程。其次,价值观的不同成为实现文化整合的障碍。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的差异是造成内地与港澳文化分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香港和澳门受到了以英国、葡萄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内地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这就导致香港和澳门民众缺乏对祖国的政治认同,造成了三地文化整合的困难。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基础和目标

  粤港澳文化整合虽然客观上存在因制度和价值观差异造成的障碍,但不可否认,三地无论是在历史关联、地缘关系以及当代经济发展方向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具备了实现文化整合的较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一方面,内地可以学习港澳先进的文化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港澳文化同样可以从内地文化中汲取养分。粤港澳三地通过文化对话和文化合作,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可以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保障。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基础

  第一,三地地缘相近,文化同根同源。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与广东同根同源、唇齿相依,同属岭南文化圈。虽然港澳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但还保留着岭南文化的传统根基。这种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使得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具有同源性,相互之间具有亲和力和可融性。再加上三地地缘相近、血脉相亲、语言相通,文化交流十分便利,这就大大降低了在文化整合中出现分歧与对抗的可能性。实际上,岭南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特质,它始终“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完全符合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因此依托这一密切的地缘文化关系来加强三地的文化整合,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三地文化联系趋于紧密。粤港澳的文化联系不仅体现在岭南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也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交往中。自上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随着文化政策不断放宽,三地间的文化往来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文化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港澳的流行文化、创意文化等新式文化不断传入广东,内地的语言和文化产品等也不断为港澳同胞所接受,三地的文化趋同性不断增强,为更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三地都面向南中国海,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粤港澳三地以湾区共同体的形式参与沿线经济文化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大湾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平台。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三个阶段性的目标

  第一,初步目标是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更加繁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初步目标,应当是将三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行到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使文化交流合作更加繁荣。在此过程中,应当借鉴世界上其他湾区的文化交流合作经验,打造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建共享。

  第二,下一步的目标是粤港澳三地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相互了解和认识,消除相互之间的文化成见和偏见,从而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基于地缘、血缘等联系,已具备了较好的文化认同基础。现阶段,在三地的文化交流中,应着力引导港澳民众更加理性、全面地认识内地文化,看到内地文化在近年来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应提高广东民众对港澳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认识,摒弃相互之间的文化误解和分歧,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推进文化对话和交流,建设大湾区文化共同体。

  第三,最终的目标是粤港澳三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明显增强,对祖国的政治认同稳固确立。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港澳同胞的国民身份认同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显现出薄弱与不足。中华文化是沟通粤港澳文化,将港澳同胞与祖国紧紧相连的重要纽带,也是港澳同胞国民身份认同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应当朝着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目标努力,借助中华文化开展交流合作,在领土和管制回归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文化回归。

  国家的认同既包括文化层面的认同,也包括政治认同,就一国政权体系的长治久安而言,政治认同尤为重要。可以说,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旨归。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来推进政治认同,其所面临的困难是其他世界级湾区所不及的。因此,在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让广东民众和港澳同胞深入认识“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和国家的政治大局,从而使其稳固确立对祖国的政治认同,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关键。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策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正确的文化心态,又要有务实的文化合作。大湾区的文化整合不仅要提高湾区文化共建共创的活力,而且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和谐的大湾区文化共同体,使其成为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第一,加强文化管理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破除文化整合障碍。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来推进粤港澳三地的“共同价值”建设,如何推进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合作,正确处理三地之间的文化矛盾,如何实现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的共享,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文化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

  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扩大文化贸易。香港和澳门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发展迅猛的地区,广东也属文化强省,三地文化产业合作具有广阔前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应当延续岭南地区的商业文化传统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扩大文化贸易。一是要积极发展以共建合作发展平台为代表的文化合作,发挥大湾区各个城市的文化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大湾区特色文化品牌。二是要进一步扩大三地之间的文化产品贸易,加快文化产品的互通有无,通过文化产品的流通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第三,加强人文交流,守护共同的岭南文化记忆,开展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岭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互动与整合共创的内在要求。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过程中既要弘扬中华文化,也要注重传承岭南文化记忆,延续岭南文脉,“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对话,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同时,积极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西方优秀文化的交融互鉴,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形态。

  第四,加强教育合作,尤其是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加强教育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合的又一个突破口。粤港澳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相对发达,聚集了多所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但在教育合作方面与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三地分属不同办学模式和教育体制,各具优势,应当适时“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中,一是要推进教育理念的交流,港澳地区的国际化办学方式先进,值得内地高校学习,而内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供港澳高校吸收借鉴。二是要发挥三地办学的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具有湾区特色的人才培养政策,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扩大合作办学的规模和程度,促进粤港澳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三是要加强三地青年的交流沟通,为大湾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注释:

  ①⑧⑪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01版),2019-02-19.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06.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

  ④刘圣宜、宋德华.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21.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9.

  ⑥曾大兴.岭南文化的真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7.

  ⑦李权时等主编.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1.

  ⑨康玉梅.“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民教育与国家认同[J].环球法律评论,2018(02):165-177.

  ⑩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


作者:陈晨,罗嗣亮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