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坚持“四个自信” 实现中国梦

2021-06-09 17:18:46 来源: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就深刻阐述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启示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四个自信”。

  一、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中国道路,何以自信?纵览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国近代百年,是屈辱的百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百年,是中国的志士仁人求索救国救民之路的百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虽然,有的阶级和政党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没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是历史的结论,掷地有声,有着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如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被历史和人民检验了的正确阳光之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必成!

  二、坚持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制度,何以自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一制度具有特有的本质、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优势,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是具有强大生机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先进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9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本质出发,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制度特有的本质,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得以体现。这一制度体系,是科学的,是完备的,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广泛的途径、有效的方式和坚实的保障,有力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国制度之所以充满自信的根本所在。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民主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文化之所以能够日益繁荣、社会之所以能够充满活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得以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一步落实,中国制度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因此,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如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必胜!

  三、坚持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中国理论何以自信?中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9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伟大改革实践,洞察国际国内及其复杂多变的形势,高瞻远瞩,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中国航船,乘风破浪,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就是在中国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这是历史的结论。中国理论是正确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如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必现!

  四、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中国文化何以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就告诉我们,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满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求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代表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其内核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中国各种形态的文化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处于统领地位,发挥引领作用。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对文化体制改革充满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改革实践,让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大人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文化体制改革必会带来文化发展新局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创新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这次“七一”讲话,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并列,提出坚持“四个自信”,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如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幸福之花必开!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四个自信”,就能更加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创造新辉煌、创造新奇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