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台湾市民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2021-06-09 17:06:16 来源: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前不久,我们有幸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讨班,对台湾的城市文化、特别是市民文化进行了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台湾市民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我灵魂深处碰撞、启迪,并烙上深深的印记。

  一是“主人”意识。我请教台北大学黄丽玲教授:我们来到台湾,感到台湾人热情,城市干净整洁,交通秩序井然,这些表象所折射的是这座城市市民的文化和市民的素质,这种文化和素质最核心的是什么?“我86年到台北念大学,那时台湾人还很粗野。堵车也很严重,一到十字路口,四个口的车堵在那里,谁都不让谁,然后有人下车吵架,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很多人嚼槟榔,随便乱吐,地上很脏。这种情况如今是看不到了。这主要是台湾整个公民社会发达了,社会成员开始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主人,当作这座城市的主人,跟这个社会的关系和城市的关系就不一样了。”黄丽玲教授如是说。瞬间恍然。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台湾市民把自己当成这座城市的主人。市民有了这种“主人文化”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家,去爱、去呵护、去经营;就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之中,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该怎么做;就会自发势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二是“公共”意识。城市发展成熟标志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公共文明”。大家都是城市的主人,如何行使个人权利、文明相处、达成公共文明?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戴景贤教授说:“过去台湾人,把一些令人反感的陋习,往往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甚至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公共场合,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做主’。强调个人而忽略他人、强调自己而忽略社会。现在台湾公民社会发展了,城市主人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意识强了,在个人之外,记得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懂得敬畏公共空间。这就是当今台湾人的现代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彰显了公共文明。如果我们在公共场合视恶习为权利,恰恰是弄反了权利的概念。权利不仅是“我可以”,而且作为“我”的他人更可以。人人都要有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市民有了这种“公共文化”意识,在公共场合就会正确行使“主人”权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想着他人,克制自己;爱护他人,不顾自己;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形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人人相善其群”的城市“公共文明”。

  三是“规则”意识。我国是一个重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礼仪之邦,规则意识是中华传统美德。今天台湾人的规则意识可以说是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一个“景点”。“怎样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就是释放、吸收正确的价值。文化的一个方面就是执规执纪执法。台北过去很乱,发展到今天有一个历史过程。市民规则意识很强。如台北捷运启用前,举行公共辩论,制定相互妥协的捷运管理规范,共同监督、共同执行,仅用两个月就养成了台北捷运右上左下的排队文化。现台北市260万人,新台北300万人,凡是启用新的设施时,都要制定相应规则,并要告诉市民怎么做。这样市民自律、社会监督、严格执法,养成公民社会的市民规则文化。”台北大学廖成浩教授如是说。这种规则文化凸显了中华传统美德。必要的文明约束,是培育文明自觉、展示文明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2013年9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到此一游’随处涂鸦、不守时间让人苦等、飞机未停忙开手机、抢位拍照互不相让、攀爬文物丑态频出、不守秩序随意插队、不知羞耻随地‘方便’、衣着不雅举止粗鄙、乱扔垃圾污染环境”等国人出游之十大陋习。 人们出游时的如此所为,自然是人们日常不良习惯的集中反映。要解决类似这些公共场所国人的陋习,除了教育外,就是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约束。即将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自公布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主人,修好内功,注重养成教育和基本的行为规范,培养法制观念、礼仪文明,倡导修身养性,改变不良风气,创造良好环境,养成了循规蹈矩的“规则文化”意识,就会激发对规则破坏者的文明耻感,遵守通行的基本行为规则,陋习就会改变,形象就会提升。

  四是“包容”意识。 城市文化的包容性, 在于城市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所有主人追逐的梦想。台北大学暨南佘日新教授说:“台湾400百年来存积了很多文化,核心就是包容,彼此尊重,给对方空间。”这种包容文化支撑了城市、家庭、社会的和谐。你生活在这座城市,在公共空间,你对待他人的态度,最能体现一座城市包容文化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交往方式的多元,一些人与他人交流中的无礼,在公共空间表达时的无忌,已经成为一块醒目的“文明伤疤”。在公共空间, 不同于私人领域的交流,可以随心所欲;也不同于小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率性而为。2500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在一个与他人频繁接触的社会,秉持这样的哲学去对待他人,在公共空间以人为本,“有话好好说”,就能通过公共表达实现公共参与、达成社会共识。市民有了这种“包容文化”意识,就会亲如一家人,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这座城市建设成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

  五是“沟通”意识。沟通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是人们生存、生产、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台北的‘宝藏岩’能在城市的中心留下一段城市记忆,就是当时台湾许多文化界人士之间、与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结果。”台北大学教授廖咸浩如是说。这种沟通记录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风景。沟通还是消除隔膜,达成共同远景、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桥梁和纽带。比如,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启了两岸交流的先河,在打破两岸隔离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可以说,沟通随时随地都伴随着我们,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润滑油,更是学习、共享的过程,在交流中可以学习彼此的优点和技巧,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我。试想一个人在家庭,不善于与其亲人沟通交流,这个家庭谈何温馨?一个人在单位,不善于与其领导、同事沟通交流,这个单位谈何凝聚力向心力?一个人在社会,不善于与其邻居、朋友、他人沟通交流,这个社会谈何和谐?个人又何谈立足?市民有了“沟通文化”意识,相互间就会自觉、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彼此增进了解,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互谅互让,彼此尊重,隔阂消除,矛盾化解,社会和谐。

  总之,文化元素的符号很多,对文化的理解也是种种。

  我比较欣赏台湾著名文化学者龙应台的一句话,“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是一种公共生活理念,一种社会交往价值观。珠海人有了这种理念和价值观,不断强化“五种意识”,市民文化就会风景无限,珠海梦、个人梦就会美梦成真!


作者:曹诗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