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1-06-11 17:48:14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查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他指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切忌喊口号,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等地考查时又多次提到精准扶贫问题,强调精准扶贫要提高精准度,扶贫要扶到点子上,让贫困群众通过扶贫享受到真正的实惠。2015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查时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六项要求,即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近几年来,精准扶贫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并取得重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肯定成绩,直面问题,寻求对策,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和理论探索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目标是脱贫。近几年来,精准扶贫在我国各地全面展开,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理论界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论证也在不断深化,提出许多有益见解。

(一)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概念,对我国扶贫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扶贫工作开始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大大提升了扶贫效率,给广大贫困居民带来了福音。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分隔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农村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用农业和轻工业补贴重工业的发展方式,农村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近些年来,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总体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农村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的现实也不容否认,而且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别,距离城市较近、区位条件好、发展基础厚、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具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他农村则相对滞后。农村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对农村进行类型划分并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正确性。近些年来,国家先后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文化下乡、阳光工程、科技扶贫、取消农业税、退耕奖励、发放养老金等强农惠农政策,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总体状况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农村民生和发展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农村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农民生存状况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精准扶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精准扶贫的理论探索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马蒂亚•森曾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他认为,可行能力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的实质自由1],改变居民贫困状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增强其资源可获得能力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认为,以贫困的根源为依据,可以将贫困区分为内生性贫困和外缘性贫困。内生性贫困是指居民内在综合素质不高造成资源驾驭能力不强,即使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提高居民的内在素质。外缘性贫困是指居民具有一定的内在素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启动资本,致使居民没有较好的方法或者途径改变生存状态,解决外缘性贫困的办法是输入外在动力。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从贫困地区的人口学特征、经济发展特点等多个方面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研究论证,取得重要成果。研究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资金配置和项目建设,还要注重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扶贫干部的责任心是扶贫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扶贫干部要认清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瞄准靶心、精确定位,注重从根本上消灭贫困。研究还认为,精准扶贫不应该只是向贫困户送钱送物,而应将项目开发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谋生方式,找到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路径。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种田大户、合作社、产业化公司的作用,加快精准扶贫产业链的发展。要处理好精准扶贫对象与产业化公司的关系,避免精准扶贫对象出现被边缘化的现象。精准扶贫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分析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做脱贫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或盲目复制。同时还有学者建议,精准扶贫要建立长效机制,把握好“怎样扶”“扶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脱贫评估制度和贫困户退出机制。有的专家学者还提出,要注意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分别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分工协作搞好精准扶贫。

二、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难题。这些问题与难题有的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形成的,有的则是扶贫工作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一)管理缺陷导致扶贫目标偏离目前精准扶贫的管理制度机制还存在缺陷,由此导致扶贫目标偏离的问题屡见不鲜。一般而言,扶贫对象应该是经过普查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规模排斥”问题,即扶贫对象要以县为单位进行规模控制,各个乡镇的扶贫对象都是按照特定指标确定下来的,一些乡镇因为扶贫对象过多而下达的指标过少,导致一些实际上很贫困的村民没有成为扶贫对象;而另外一些实际扶贫对象相对较少的乡镇,由于下达的指标相对较多,致使一些生活条件较好不需要帮扶的村民成了扶贫对象。许多地方在确定扶贫对象问题上村干部掌握着决定权,虽然通过打分方式得出一些表面上看似比较客观的数据,但由于打分过程缺乏监督,裙带关系和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扶贫选拔对象的客观性。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往往是由村民首先提出申请,然后再对其资质进行审核,如由于农村居住分散,村民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真正的贫困户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提出申请,就错过了受到帮扶的机会,而这样的贫困户往往是农村中真正应该得到帮扶的人。在帮扶对象初选名额确定后,还有入户核实、民主评议、结果公示等环节,但这些环节由谁完成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完成,都缺乏配套措施和严格监督。

   (二)"争贫”引发村民矛盾纠葛

所谓“争贫”就是争取贫困指标,争当贫困户2]。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村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上报贫困户数量,要在村委会主持下对村民逐一排查,将所有满足基本条件的贫困户列出名单,并对名单再次进行筛选,将“临界贫困户”去掉,由此可能引发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村民的个人收入往往不易核实,审定贫困户的依据一般是村民的房舍和耐用消费品,以及其他固定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户筛选的不确定性。

(三)帮扶过程存在简单化倾向

精准帮扶需要在对农村进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但是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扶贫简单化为向村民提供一部分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或一部分资金。这从表面上看村民得到了暂时的实惠,而从长期看村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些农村脱离实际设计针对贫困户的扶贫项目,由于项目门槛太高,贫困户很难驾驭,扶贫项目成了花架子,或者被非贫困户所承揽,不但没有使贫困村民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变,反而进一步拉大了村民收入差距。

三、提升精准扶贫运作效率的对策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久久为功,特别是要妥善处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多重关系,坚持多管齐下提升精准扶贫的运作效率。

(一)妥善处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多重关系,包括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的关系、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的关系、“会诊把脉”与有的放矢的关系、改变基本生活条件与提升精神文化素质的关系等。只有妥善处理这些关系,将短期工作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精准扶贫。

首先是妥善处理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的关系。精准扶贫的本质在于精细化管理扶贫对象、精确化配置扶贫资源、精确化扶持贫困对象,最终目标是使贫困户彻底脱贫。贫困户脱贫既是扶贫干部的愿望,也是贫困户的愿望,但只有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得以彻底脱贫。短期减贫容易见到成效,但是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因此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才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的初衷是使贫困户长期脱贫,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扶贫过程中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的关系,短期减贫着眼于打基础、树信心;长期脱贫在于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发掘优势资源构建脱贫致富产业链,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进入长期脱贫的轨道。

其次是妥善处理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的关系。精准扶贫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优质资源,提高人们驾驭资源的能力,为贫困户、贫困村播下致富的种子。资源分为本土资源和外来资源两类,本土资源即当地具有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前人传承下来的人文资源,对此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与此同时要重视外来资源的利用,包括人力资源、资源开发方式等。为此,扶贫干部需要广泛调查,将本地资源与外来资源充分整合,引入相似村镇的成功发展模式和相关领域的人才扶持贫困村镇发展。

再次是妥善处理“会诊把脉”与有的放矢的关系。精准扶贫必须对贫困问题进行“会诊把脉”,按照摸详情、善甄别、细把脉、抓落实、重反馈的步骤进行全程管理。“会诊把脉”是有的放矢的前提,只有把脉精准才能做到扶贫精准。为此扶贫干部就要练就“望闻问切”的硬功夫,走村入户调查掌握一手材料,然后将村民划类分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筛选出贫困户,分析寻找贫困原因,有的放矢地制定扶贫计划措施,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

最后是妥善处理改变基本生活条件与提升精神文化素质的关系。精准扶贫要在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的同时,处理好改变贫困村民基本生活条件与提升贫困村民精神文化素质的关系,着力帮助贫困村民在精神文化上脱贫。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改变贫困户生存状况的同时,逐步改变贫困村民的思维方式,从改变基本生存条件逐渐过渡到改变精神文化面貌。

(二)坚持多管齐下提升精准扶贫运作效率提升精准扶贫运作效率除了妥善处理多重关系之外,还要坚持多管齐下、稳步推进,包括瞄准扶贫对象,挖掘病根对症下药,寻找精准扶贫切入点,实行结对帮扶以强带弱,以及挖掘村民智慧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等。

首先,瞄准扶贫对象并为村民建档。精准扶贫必须瞄准扶贫对象,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就需要建立动态扫描机制和村民建档制度。动态扫描机制就是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从村民中找出真正的贫困户。在甄别贫困户的过程中,要让普通村民具有充分话语权,通过民主测评方式锁定贫困户。既要关注贫困乡镇村的贫困户,也要关注相对富裕乡镇村的贫困户。一方面要采取主动上报方式发现贫困户,另一方面要进行广泛走访调查发现贫困户。实行村民建档制度,就是对每户村民的家庭财产、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建档,充分掌握村民的相关信息,把握精准扶贫的主动权。

其次,挖掘病根对症下药。村民致贫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别,精准扶贫一定要对症下药。要通过调查了解每户的具体情况开具精准扶贫处方,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不能盲目复制。在为村民脱贫致富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着力强化“造血”功能,对缺乏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或者已经进入老年期的村民,除了强化家庭纽带帮扶之外,还要组建帮扶对子进行帮扶。

再次,寻找精准扶贫切入点。精准扶贫需要通过外力激发内在动力,让村民在内心深处产生致富愿望,提高致富能力。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认真听取村民意愿,结合村民家庭实际制定扶贫措施。要从村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入手,首先改变生活状况,然后再确立发展目标。依托项目扶贫的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让村民在项目建设中受益。同时要善于汇集村民智慧,群策群力整合利用当地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村民谋求长远发展大计。

最后,实行“五落实、五帮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很多地方都结合实际推出“五落实、五帮扶”的举措3],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五落实”即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实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帮扶”即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和整体帮扶。“五落实、五帮扶”使精准扶贫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措施,容易让村民得到实惠,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长远设计。实行“五落实、五帮扶”需要扶贫干部付出努力,要制定对扶贫干部的考核标准,并让村民参与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2-63.

  2]万江红,苏运勋.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一村民自治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6(08):149-154.

  3]张志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经.2015(10):22-24.


作者:孟祥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