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生态文明与“天人合一”

2021-06-11 17:59:38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生态文明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新实践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把握,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中国哲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在解决当下生态危机,形成现代生态文明实践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的启迪与运用。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实践理念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彰显生态文明在传承传统生态智慧和指导具体实践中的关键作用。

一、“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把握

天人关系问题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目前关于此的最早记载出自《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心学再到清初的朴学,历代先哲从不同视域探讨着天人关系问题,并逐步打通了宇宙、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宇宙是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在中国哲学术语中被称为天,并逐渐引申为“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社会的群众生活方式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合在一起,称之为人,又可分为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和尚未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凡人”。1]天人关系的主导思想是“性天相通”“民胞物与”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这与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人与自然对立思想截然有别。季羡林指出:“东方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和',这个伦理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2]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将人类从与自然矛盾对立中拯救出来的重要思想资源。

“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孔子开始,儒家便对天有一种深深的敬意。《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仔细体悟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天并不是神,而是具有伦理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自然。《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天,同样也是自然。四时运行,万物生长,人之“生”与天之“生”息息相关。因而,人应当像看待生命那样看待一切事物,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国语•鲁语》记载,某年夏天,鲁宣公在泗水河边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劝阻他说“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鲁宣公听到以后,羞愧地说:“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张横渠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及王阳明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是从“天人一体”“天人合德”的视域来讲"天人合一”。他们"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天德并确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间伦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依的伦理。”3]从而教导世人要敬畏自然、爱护生命。

“顺应自然”“合人于天”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要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也提倡对自然的敬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万物都是自然天道的衍生物,人没有把自然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特权。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最为凝练抽象的表达,天与人是“和而不同”的有机整体,因而,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理念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可知,感性认识源于人们的日常实践,理性认识源对感性认识的“飞跃”。“由于理性认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理性认识的成果是不能直接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的,它必须经过建立实践理念这一中介环节。”4]生态文明实践理念的形成,既是对我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现代转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一思想取得生态保护实践成果的总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看到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和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急迫期盼。立足战略全局,运用底线思维,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我国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曾生动阐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6]“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7]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恩格斯的论述:“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从而告诫全党:“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9]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0]把自然、生态环境当作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珍惜生态环境,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1]因而我们要自觉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不断培育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

节约资源就是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痛斥社会上的“奢侈浪费之风”。自然的资源供应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的供应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以无限利用有限,那么自然资源终将枯竭。“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也将成为现实,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必将崩溃,人的生存空间必将消失殆尽。因此,我们要遵循节约与保护的辩证法,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12]

生态文明实践理念的形成只是走出了生态保护实践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向具体实践、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向建设“美丽中国”的转化。

三、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理念的具体转化运用

生态文明实践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过程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创造出适合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实践措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没有“落地”,根本原因在于其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上,有道德要求而无实践手段,并没能真正解决古代人与自然对立的问题,没能充分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践的政党,既重视顶层的理念构建,更注重将理念落到“田间地头”。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理念形成中,党中央陆续出台了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确保生态文明实践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在于解决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绿色生态是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绿水青山就是最大财富,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4]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解决好当代“天人合一”的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要解决环境问题。进入新时代,摆脱了温饱问题,逐渐“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对“天蓝、地绿、水净”有了强烈的渴望,“美丽中国”真正成为新时代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从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陆续出台了系列具体治理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根本上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践生态文明理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冋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系列环保法规,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管理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要求进一步加强完善生态监管体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全体中华儿女福祉,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切实传承“天人合一”的智慧,践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16]

  参考文献:

  [1] 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27.

  [2]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199402):38.

  [3] 徐春.儒家“天人合一”自然伦理的现代转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1):41-47.

  [4] 曾祥云.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种基于哲学认识论角度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20-124.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04.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07.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56.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60.

  [9]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版).

  [10] [11][12][13][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121182123.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2016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9.

  [16]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3-11.


作者:范光民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