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新时代下珠海横琴金融创新引领作用的思考

2021-06-11 18:02:04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人类自从有了经济活动,也就有了金融创新,任何资源配置机制的改善,都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真正的金融创新都会带来已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横琴金融发展的历程表明,金融对经济的引领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通过金融运作为横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通过金融业自身的质量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金融创新奠定了横琴的经济基础,在新时代下,金融仍将进一步为横琴乃至全珠海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一、横琴金融从“新区”到“自贸”的跨越式发展路径

2009年12月,横琴新区挂牌成立。2015年4月23日,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揭牌成立,横琴正式步入“自贸”时代。从200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国家级横琴新区到2014年,短短五年时间,横琴金融也从无到有,从最初只有1家农村信用社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等多门类、数量可人的金融业聚集地,横琴金融业真正走过了一条爆发性的增长路径。2015年4月,横琴自贸片区成立后,横琴金融得到了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发展迈入主升道。截至2017年6月末,横琴新区金融类企业5189家,比年初增加1473家,同比增长39.63%;注册资本达6390亿元,比年初增加975亿元,增幅18%;金融业增加值9.26亿元,占全区GDP12.5%,同比增长51.6%,对GDP的贡献率为45.7%,拉动GDP增长5%;上市企业共10家,包括在国内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在境外上市企业2家;区内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4万亿元。

(一)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增长

自2010年试点以来,横琴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超2463.91亿元,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企业35家,备案金额共206.4亿元,提款20.94亿元。区内备案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个数达8个,资金池备案金额达510.89亿元,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中期票据获批注册,在银行间市场可分期发行不超过72亿元人民币的中期票据,是广东省自贸区中首个在银行间市场完成注册的城投企业中期票据。

(二)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持牌金融机构持续增长

继续积极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持牌金融机构在横琴集聚发展。截至2017年6月末,横琴自贸片区持牌类金融机构达89家,其中大西洋银行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分行于1月18日正式开业,成为内地首家澳门银行营业性机构;平安钱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获省金融办同意备案,成为横琴试行小贷备案试点后设立的首家小贷公司;广东宏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迁址横琴,成为区内第一家持牌保险经纪机构。随着横琴自贸区高端金融类企业的聚集,其全国领先的创投高地地位逐步显现。截至6月末,横琴共有投资类企业3809家,其中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95家,私募基金产品495只。众多全球著名投资机构纷纷在横琴设立企业,包括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风险投资公司IDG、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KKR、光大控股、工银国际、农银国际、广发信德、中科招商、中大创投等。通过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项目,横琴正逐步汇集一大批顶尖的行业人才,为横琴打造金融业创新高地初步完成了人才储备,2016年9月以来共引进了17个千人专家项目。

(三)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信贷成为支持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截至2017年6月末,横琴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为580.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合计为428.03亿元,存贷款比72.66%。注册在横琴,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95家,管理总规模1702.14亿元;私募基金495只,募集总规模2960.74亿元,实际对外投资规模超过1500亿元;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首期规模约200亿元,主要投向省内重点项目及与省自贸区建设相关的、有利粤澳两地经济民生的优质项目;广东粤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珠江口西岸的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四)强化金融风险防范,防范打击非法集资

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通过摸底排查,对横琴20家互联网金融机构采取重点检查和非重点抽查相结合,对3家列入清理整顿重点名单的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对17家未列入重点对象范围的采取集中约谈、警示教育、官方网站公告等多种方式,督促其整改存在问题,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自查整改报告。加强类金融企业风险排查,积极配合珠海市人民银行和珠海市金融局开展类金融机构风险排查工作,重点围绕股权投资、资产管理、交易场所等类金融机构开展风险排查,促进行业自律监管。

二、横琴与前海蛇口、南沙自贸片区金融业发展的对比

(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金融发展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集深港合作区、自贸区、保税区于一身,汇聚多重政策红利,成为我国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前海的金融创新目标定位为“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人民币跨境业务试验区”,推动实现了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和跨境双向股权投资等“四个跨境”。2013—2016年间,前海注册金融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从26亿元增至543亿元,增长20倍,年均增长率达177%;金融企业税收收入从2.68亿元增长到95.35亿元,增长68倍,年均增长229%。除持牌金融机构外,前海还集聚大量小额贷款、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股权投资、要素交易平台等在内的创新型金融主体,其中商业保理企业占全国3/4,融资租赁企业占全国1/4。成立自贸片区两年时间,前海跨境贷款备案资金已达1376.5亿元,提款金额371亿元,区内已有21家企业办理外债登记10.6亿美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至2个百分点。

(二)南沙自贸片区的金融发展

南沙在《广州市金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成为最大亮点,《规划》先后70次提及南沙。作为广州最重要的金融功能区之一,《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主要目标是“利用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依托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重点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打造广州金融新增长极和广州打造跨境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在具体做法上,《规划》提出要加快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结算、资金集中运营、交易计价、资产转让、发债、直接投资等业务,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在岸综合服务中心。2016年南沙实现GDP1279亿元;已落户7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98家总部型企业;进出口总额1694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和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为296家和31家。

(三)横琴与前海蛇口、南沙自贸片区金融业发展对比

1. 三地的金融发展目标不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主要目标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以及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方面取得进展;广州南沙新区片区,作为广东自贸区之中面积最大的片区,南沙将重点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南沙的金融创新也侧重在特色金融方面,将围绕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试验来展开;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因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而粤西地区迫切需要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把来自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吸纳过来,经过横琴“改良”,再辐射到粤西地区。此外,横琴所侧重的面向葡语系国家的跨境电商贸易的扩大也需要金融的支持。从三个自贸片区的金融发展来看,前海积极构建创新型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南沙则着重发展融资租赁与金融租赁类企业,已落户126家融资租赁企业,为航运、物流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横琴积极打造金融新业态和财富管理中心,区内财富管理机构占比达60.3%。

2. 三地获取金融政策起点不同。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改革方面都会面临一个改革权限的问题,很多改革都需中央的批准许可。前海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受中央授权并直管,而横琴和南沙必须通过广东省才能向中央申请相关权限。这意味着,横琴在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方面,步伐上会落后于前海。当前,前海的金融业已具有强大先发优势,成长为我国重要的跨境金融中心和新金融、类金融机构聚集区。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16—2017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金融创新的排名上,前海仅次于上海,排名第2,南沙与横琴分列第4和第6。

三、横琴金融发展面临的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释放出湾区经济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国际化的活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港、澳特区自由港的优势,这对于深化港澳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示范引领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在湾区便捷流通,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从而解决制约港澳优势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和国际化高端要素进入内地的障碍,为深化港澳与内地的紧密合作发挥示范作用。

香港和澳门都是自由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标香港一流的营商环境,积极对接国际营商规则,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能够为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经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能够担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角色。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中心、国际化人才和专业服务等优势,以及澳门作为中葡经贸合作平台的优势,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离岸人民币在岸服务中心,有利于打造“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国际资金通道,从而推动人民币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因此,横琴应继续加强与港澳的金融合作,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实现内地与港澳的融合发展,为促进珠江口西岸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合作、金融业改革开放作出贡献。

四、横琴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业尚未做实

横琴注册的金融机构已突破5100家,持牌金融机构89家,但目前只有银行、保险等少数金融机构在岛内实际办公,绝大多数金融企业注册登记地与实际经营地相分离,区内金融机构多为近年新成立的企业,金融人才圈、业务链、生态圈尚未形成规模。

(二)金融风险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部分金融机构,尤其以互联网金融、要素交易平台、财富管理为主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类企业非法集资风险逐步显现。虽然区内金融业暂未出现较大的非法集资事件,但随着横琴新兴金融业态的快速增长,加上横琴企业的注册地和经营地分离,横琴防范和打击金融风险的工作压力日渐突出。

(三)金融对外辐射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在横琴经营的金融机构多是分支机构、层级较低,横琴金融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的功能有待提升,与横琴新区打造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以及促进粤港澳深度融合示范区的定位不相适应。

(四)两岸三地法律法规的差异为横琴建设金融创新高地带来困难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中,香港和澳门在法律、制度和文化方面与横琴等内地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金融开放方面,香港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与内地差异较大,导致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领域改革一直进展缓慢。要寻求与港澳合作新的突破点,关键是突破制度藩篱,如广东自贸区没有设立FT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在金融改革方面缺少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因此,横琴建设金融创新高度尚需国家在制度设计、政策设计和机制设计等顶层设计方面予以支持。

(五)横琴金融服务珠海市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产业虽属高端服务,但必须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横琴开放建设前,产业基础近乎空白,目前仍处于开发建设关键期和产业培育期,实体经济的规模和实力不强,进入横琴金融机构可服务的区域内实体经济有限。

五、横琴金融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目前,横琴开发建设进入新时代,面临历史性战略机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在构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正在加紧建立“中国—拉美”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同时,为了更好服务于珠海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珠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在规划“横琴-保税区-湾仔”一体化事宜。横琴新区应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在“做强做大横琴金融产业”“将引导全市金融产业迅猛发展作为己任”“加强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

(一)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形成横琴金融创新高地

按照国际贸易前沿化的规则,横琴的发展应该是走轻资产的发展道路,而不要过度走重资产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从资本流动、缩短负面清单、人才集聚三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构建粤港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推进琴、港、澳三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业务开放合作,探索三地金融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的机制。扩大支付服务、征信服务对港澳地区开放,推动建立粤港澳信用评级互认机制。探索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创新,争取实施分账管理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允许横琴自贸片区银行开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争取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构投资者在横琴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业务以及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业务。依托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引入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国际化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资产的证券化服务。

(二)加快与港澳金融合作步伐,推动珠海市金融产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继续深化与港澳地区金融对接,着力从市场准入、制度协调、规则对接、业务创新等方面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对港澳地区的开放度。支持和配合澳门发展特色金融,加强与澳门金融合作。

一是拓展琴港金融创新业务合作面。扩大粤港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融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国企业集团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引导香港的人民币资金参与广东的开发建设。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支持广东企业探索开展限额内资本项目可兑换。开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试验,大力拓展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在粤港澳三地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二是促进跨境金融交易平台及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平台建设。依托广东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为平台,推动粤港澳跨境金融交易,促进粤港澳金融资产要素流通,将该中心打造成立足粤港澳,面向全国的领先国际化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三是推动跨境金融机构设立。在CEPA框架下,继续推动港资金融机构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设立营业性机构。支持港资金融机构及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发起和参与设立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港资保险机构准入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港资保险机构或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取消经营历史、设立代表处、资产规模等要求。四是共建“一带一路”琴港金融合作。支持区域内企业充分利用香港平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及其他重点项目;支持粤港机构在区内合作设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展开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支持广东金融机构进入香港金融市场,以香港为平台落实“走出去”策略。五是打好葡语牌。利用澳门“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平台”推动粤资金融企业在葡语国家布局,推动粤资金融企业走出去,为葡语国家的中资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以及人民币清算服务,更好的帮助中资企业在葡语国家发展壮大。

(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拉动珠海市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横琴金融组织体系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金融更好对接服务企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引进和培育工作,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或“新三板”挂牌上市。推动投融资对接活动常规化、多样化,继续优化“金谷汇”“双自联动”投融资对接活动,促进投融资项目的高效对接。全力支持珠海市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形成以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高端CBD总部云集、承接港澳现代产业最集中的现代产业生态圈。

(四) 推动"双自联动",落实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贯彻落实珠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要促进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会议精神,助力横琴自贸片区完成“双自联动”的新使命,利用横琴新区独特的税收、人才、金融等政策优势、开放优势,采取多项举措加强与高新区的合作,让企业在高新区和横琴自贸片区两个国家平台上各取所长,更好地发挥创新优势,力争成为珠海市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

(五) 运用财政杠杆助力科技金融发展

  一是建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尝试设立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创新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银行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行有限补偿,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承担有限代偿责任,推动银行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重点扶持对象为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二是以政府投资基金为导向支持金融产业发展。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新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从而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作者:中共珠海市委党校2017秋季处级班第三课题组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