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维度

2021-06-12 17:23:18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视野,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提出的关于治国理政与外交战略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对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从现实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彰显着中国政府对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从理论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诠释,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和价值维度。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发展

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日渐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①概而言之,人类的生存发展及国际秩序的安全稳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此种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率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面向全世界关于人类发展的新理念,就是要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习近平同志在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固守一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及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其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与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③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更进一步全面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与路径,“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而实现共赢共享的目标。”通过一系列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新理念融合创新,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路径。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主要基于世界范围内的外交战略的考量,但纵观其理论立场、逻辑理路、价值取向以及目标追求等诸多因素,人的存在与发展始终是其基础坐标与最高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每一次提及与阐释,目标都落脚在对人自身的关切和对人的发展问题的关注上,从某种程度来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和价值维度不可忽略,我们必须透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战略思维,体悟其深藏背后的文化意蕴和价值维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只有通过进一步推进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融合,人类才有光明的未来。”在此阶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推进,更是对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二、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建共享

利益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后者的发展演进离不开前者的驱动,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不可缺少利益。在马克思看来,“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⑦恩格斯也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共同利益基于人与人的依存关系与交往关系而提出,并认为个体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全部本质。因此说,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最高目标,而其生成离不开利益的驱动

按此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现实逻辑,强调互赢共利,将共同利益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特别是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必须意识到,“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此种背景之下,任何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甚至将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以不断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从而树立双赢、多赢以及共赢的现代发展新理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亦是命运共同体。

具体言之,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努力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世界各国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强调的,"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另一方面,各国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深化发展伙伴合作关系,携手寻求共同发展,打造发展和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并非是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的价值理念,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层面。从人类共同需要的角度出发,面对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世界各国应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享共建,真正把控人类的命运前途。

三、以人的需要为基点,寻求合作共赢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在批判“劳动异化”的基础上,指出并阐释了需要是人的本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第一层面是从人作为个体的角度这一逻辑起点进行理解。人除了需要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需要之外,还有“作为人”的“类”属性,“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⑫。人的“类特性”不同于动物,“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人的真正需要是生产的需要,需要与生产互为推动,从而不断促进共同体和人的双重发展。第二层面实际上建立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之上,即从人与人的关系维度展开。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一种历史活动,人只有在这一共同体中才能使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⑭当然,“把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使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他人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一体性关系,正是这种一体性关系,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的价值追求。”

回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个体需要的维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的需要出发,将“共赢”“安全”等作为其重要价值取向,不断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共赢出安全”,各国应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面对和应对国际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需要建立在损害他国需要的基础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立足点,以及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新路径,都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的需要、人的本质的关照,并将人的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来维护和追求。

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维度来看,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人类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维度。人所共知,“价值共识不是脱离各个民族的价值而独立存在的抽象共识,而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认可。”当前,伴随中国同大国关系发展稳中有进、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日益巩固、同发展中国家合作风光正好的局面,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为日渐形成一个平等对待、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世界而不断努力。马克思从人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人的本质属性,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实现人的解放,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不难看出,这一价值诉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已经显现出来,只有立足各国的实际需要,并以此作为基点,才能真正构筑起和谐相处的共同体。

  四、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超越了历史上把人“排除”在外的自然主义和把人“置于”自然之上的人本主义之间的简单对立,而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更为直接地指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重要观点,“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我们“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人似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阐释,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生态观、建设世界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更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的理论源头和价值依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共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人的多维关系不仅停留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更需要把控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人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强调人类共同体必须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树立并维护好开放、合作、共赢、融合、创新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汽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如此。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要团结合作,达成共识,积极作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起应尽的责任。

  注释

  ①④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58.html.

  ② 习近平.为了和平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398090-27543272.html.

  ③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

  ⑤ 习近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未来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5/c1001-29023527.html.

  ⑥ 邹文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关切N.光明日报,2016-09-2401版).

  ⑦ ⑫⑬[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4646.

  ⑧ 1718[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383384.

  ⑨ 参见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共

  同体思想的致思逻辑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97-98.

  ⑩ 920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4,230,231234-234.

  ⑪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01版).

  ⑭[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08):4.

  ⑯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9(04)6.


作者:张永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