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及其当代价值

2021-06-12 17:23:08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马克思生态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及提高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同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弊病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

  第一,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储备,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物料。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因此,人类绝不能把利用自然的权利凌驾于自然的恢复能力之上,不能肆意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更不能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且遵循和运用这些规律,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第二,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劳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但自然万物不会主动服务于人的需求,人只有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而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劳动。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也不断改造自然界,使之处于不断更新、永续循环的运动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②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第三,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发展。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远不及当代,但他们仍然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主张实现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而且需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合理控制和处理废弃物,使“这些废料本身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化学不仅可以提炼出有用物质,增加有用物种的种类,而且可以将许多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用物质,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二次利用。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与社会的破坏,而且也节省了资源成本,对于治理污染和改良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体现出来。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影响甚至决定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影响和决定以何种方式认识和改造自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土地的私有所造成的滥用土地、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得到解决。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即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把马克思的生态建设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融为一体。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即马克思生态思想通俗化、普及化的过程,与发挥其精神力量指导人类生态行为相统一。

  首先,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就是将马克思生态思想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理解其本质内涵。马克思生态思想科学化主要指学术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大众化则主要依靠信息传播。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术研究为信息传播服务,信息传播为学术研究提供素材。但是,目前人们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认识度较低,除了少数专业研究人员外,大多数群众还不知道马克思生态思想。如果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普及马克思生态思想,不考虑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最终会导致社会大众感受到的马克思生态思想是抽象和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无法感受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本质。邓小平指出:“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⑤因此,将马克思生态思想普及化的关键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

  其次,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就是让马克思生态思想走进人心、走入生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忽视生态环境搞经济开发近乎“杀鸡取卵”。坚持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就要从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理论出发,弘扬其核心观点,以妇孺皆知的表现手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标准和道德准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的当代价值

  我们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的目的,就是推进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化,将其贯穿到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中,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群众化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将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看作“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人、自然界和社会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不同的关系,或者和谐,或者对立。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日益加剧,大多数人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漠、生态行为落后。为此,要对人民群众加强马克思生态思想和生态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大众的生态责任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民族风俗、信仰习惯,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深刻的马克思生态思想转化为朴素的生活道理进行宣传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群众化、普及化。

  其次,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例如,邓小平特别强调立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许多新理念,不但为解决环境问题找到答案,而且推动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

  注释:

  ①[德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4.

  ②④[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552-553.

  ③[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5.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47.

  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作者:郭胜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