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浅谈珠海海洋生态文化建设

2021-06-12 17:21:48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文明靠生态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海洋生态文化是在适应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海洋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海洋生态文化的更新。

  一、海洋生态文化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文化的定义尚未统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其中学界较为广泛认同的是余谋昌先生提出的定义。他认为,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对于海洋生态文化的定义,学术界更是缺乏。笔者认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欧玲根据生态文化的定义提出的海洋生态文化的概念较为可取。欧玲认为,海洋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利用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的实践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所形成的一切文化成果。海洋生态文化以“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为前提,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人与海洋和谐发展为目标,具有地域性、全球性、时代性、历史传承性及对工业文明的依赖性等特征。从广义理解,海洋生态文化是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理解,海洋生态文化包括海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以及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在狭义上,现代海洋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为人类针对海洋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破坏等,通过思考、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成果。这些成果具体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既包括哲学文化,也包括物态文化、价态文化,既有认知层面上的文化,也有行为、制度层面上的文化。

  二、珠海特色文化

  (一)沙滩文化和休闲文化

  珠海有340多个海滩,虽然多数尚未开发,但珠海人的海滩情结却落地生根。从珠海市区的菱角咀到高栏岛的飞沙滩,从东澳岛的南沙湾到三灶岛的金海岸,从外仃伶的银沙泳场到荷包岛的大南湾,珠海人在月下的海滩踏浪弄潮、篝火野炊,好不惬意。而每年一届的沙滩音乐派对更仿佛盛况无比的“海神节”。情侣路仿佛珠海的城市名片,在青山绿水间沿着海岸曲折蜿蜒。阳光、沙滩、温泉、山峦、海岛,珠海的自然景观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把珠海作为自己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无论是在月下的礁岩观潮听涛,还是随风中的游艇漂海垂钓,总让人们对珠海流连忘返。

  (二)民俗文化和留学文化

  珠海的疍家人是过去被称为“水流柴”的海上渔民。疍家人唱的歌叫沙田民歌,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分为高堂歌、咸水歌、大罾歌等,歌声高亢洪亮。珠海民间还有一种风格原始的祭神求福活动,人称“飘色”,是用巧妙的支撑装置将盛装的男女幼童,高擎在半空进行表演,具有罕见的文化智慧。珠海在近代率先开创了派员留学海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先河,形成特色鲜明的留学文化。被后世人尊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也是我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驱。他不仅仅是我国留学外国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更富有远见地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容闳学成归国后,致力于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状况,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倡并主持了中国官派青少年出国留学事业,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选拔了四批共120名优秀的幼童赴美留学,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建设培养了如詹天佑等众多国家栋梁之才。珠海是中国留学文化的发祥地,它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冒险性、外向性、开放性、开拓性、进取性、兼容性等独特属性。

  (三)海洋文化和生态文化

  珠海海域面积601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91千米,岛屿146个(总面积236.9平方千米),被誉为“百岛之市”。珠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形成了开放进取、兼容并包、敢于冒险的海洋文化特质。香炉湾的“珠海渔女”雕塑,象征珠海是海洋的女儿;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完好的清代三桅式古帆船,为珠海平添了海洋的魅力;海盗遗踪与海防炮台,记录着古往今来海洋上的风云变幻;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和清代海关的遗址,则昭示着近代中国从大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漫长历程。在珠海淇澳岛后沙湾和三灶草堂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刻画着波浪纹等图案的陶器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大海的向往。珠海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是距今三千年前青铜时代的产物,更是珠海海洋文化萌芽发展的有力证明。珠海地处珠江出海口,自古以来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珠海历史打捞出土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陶瓷。最能说明珠海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莫过于珠海三灶草堂湾和平沙海域的古沉船,它们分别是9世纪阿曼商船和元代船只。1529年,明朝政府在“浪白澳”(今珠海南水镇)开设对外贸易口岸,珠海一度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和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从那时起,珠海的海洋文化已经和海外贸易联系起来,并深受海外贸易的影响,形成了建立在海外贸易经济基础上的独特的珠海海洋文化。

  以此同时,珠海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保护区、全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全国罕见的水松林保护区、全国唯一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等,平添了珠海的生态魅力。而横琴岛上依山临海的深井村,更因草木葱翠、空气清新,被珠海市确定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点”。珠海市还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

  三、珠海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成就

  (一)“十大珠海海洋文化地标”

  “十大珠海海洋文化地标”2014年10月正式出炉,宝镜湾遗址、唐家湾古镇、陈芳家宅、珠海渔女雕像、淇澳岛抗英遗址、斗门古街、甄贤学校、南门菉猗堂、港珠澳大桥、横琴新区榜上有名。它们承载着珠海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凝聚着民族血脉,是珠海人的精神家园。

  “十大珠海海洋文化地标”,包括著名的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石雕、名街、名镇,还有特大的桥梁、高速发展的新区。有的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名镇,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此外,中央提出的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更赋予包括珠海在内的沿海地区更多的责任担当和发展的期望。从十大地标名单中可以看出珠海的海洋地标,既有远古的、近代的,也有当代的。这不仅反映了珠海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海洋文化积淀,也展现了现在的珠海人正在创造更大的辉煌。

  (二)海洋经济生态示范市建设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珠海市政府2015年11月13日签署《共同推进珠海海洋经济生态示范市建设五年(2016年-2020年)行动计划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立足海洋强省建设全局,共同推进珠海横琴自贸区、珠海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海湾等建设,着重保障珠海重大项目用海、高端开发无居民海岛、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推动珠海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为珠海市建设海洋经济生态示范市提供重要支撑。

  珠海面向南海、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双方签署协议,是立足新起点,共同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造陆海联动新格局”等部署,也是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

  (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珠海横琴新区

  珠海横琴新区是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地方,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

  横琴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发展地位,正在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力图打造地区海洋经济新格局,岛上已投资、建设了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海油终端及液化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同时,横琴新区本身已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滨海湿地公园建设为主的“横琴新区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是“珠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项重点示范工程。该工程已制定了规划、投入资金并正按照规划进度实施建设与修复工作。目前,该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了一座展示厅,这对于横琴新区的海洋环保知识和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横琴岛四面环水,历史悠久,与澳门隔海相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横琴新区成立以前开发较少,文化遗产保存较完整。岛上拥有南宋古战场遗迹和几千年以前的沙丘遗址。据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横琴新区现有四处不可移动文物:横琴红旗村葡文碑刻、武帝脑背山庙、横琴赤沙湾遗址、横琴中心沟指挥部旧址。对于这些海洋文化遗产,横琴新区社会事业局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对岛上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并设置名录,对于海洋文化遗产定期进行维护,定期举办海洋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横琴赤沙湾沙丘遗址是保存较好,开发利用较好的一个海洋文化遗址。目前遗址被一湾浅浅的水系保护起来,上面还可依稀看见陶器碎片。赤沙湾还将建立沙丘遗址博物馆,为珠海全市树立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榜样。

  四、珠海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策略

  (一)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积极推进海洋风能及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努力拓展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及科技转化能力,将海洋第三产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产业。

  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鉴于珠海独特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天然海港优势,以“双港”之一的高栏港为引擎,以造船、石化等大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将珠海积极打造成南中国的石化产业基地、造船基地。依托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等项目,高栏港重点发展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相关产业项目,完善清洁能源产业链,形成覆盖珠三角的换代能源供应网,铸就南中国产业升级的能源“引擎”。

  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的高端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建设,打破交通瓶颈,打造珠三角现代物流基地,建立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充分发挥珠海海洋文化、沙滩文化、生态文化、度假文化、休闲文化、酒吧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作为江海交汇、景色迷人的岭南水乡,珠海是海内外闻名的度假胜地,有“住水边,食海鲜、玩水面、亲近大自然”的省级白藤湖度假区,有“岭南华清池”之称的御温泉度假城,有依山傍水、以酒文化为主题的斗门酒吧城等,都是阖家小住、情侣度假或是亲友欢聚的理想去处。水湾路的酒吧一条街,掩映在绿色园林中的露天欧式情调、正宗的葡萄牙红酒和德国啤酒,吸引了流连忘返的国内外酒客。

  珠海市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海岛资源是发展珠海旅游业的一大资源优势。目前,已有东澳岛、桂山岛、万山岛、外伶仃岛等多个海岛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游玩。近两年新开放的白沥岛军事主题海岛便是发展海岛旅游的新尝试,横山洲岛的拍卖更是海岛引入民营资本开发经营的大胆创新。珠海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一步探索海岛开发新路子,加快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三)提高海洋环境承载能力

  严格执行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准入制度,持续开展热点开发区域的海洋环境和海域使用监视监测工作。通过提高海洋污染物防治和管控能力,建立和健全海域海洋环境状况监测和预报机制,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珠海应坚持生态用海,避免海洋生态出现先受损后修复的情况,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生态用海典范城市,为沿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好的经验。

  (四)加快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

  珠海拥有6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保护的压力十分紧迫。必须要有大局意识,要有远见,树立适度开发理念,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好海洋环境,珍惜海洋资源。建立健全各类海洋、海岛保护区管理制度,形成珠海市海洋、海岛保护区网络体系;对无居民海岛进行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维护重要滨海湿地、海岛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珠海市周边海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综合生态效益。

  (五)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发展海洋文化生产力,包括基本建立与完善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休闲体育业、工艺品业和涉海电影艺术业在内的新兴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从凝魂、开元、尚绿和聚智四方面全面推进珠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海洋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首先,应大力宣传海洋文化,促进海洋文化蓬勃发展。大力宣传推介珠海的海洋文化,进一步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推进珠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珠海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地位,擦亮城市文化品牌,让珠海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珠海。

  其次,可举办海洋文化艺术节,打造城市新名片。珠海拥有千里海域、百座岛屿,是中国留学生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在一个拥有相当丰富海洋文化题材的旅游城市,定期(两年一届)举办海洋文化艺术节似乎不可或缺。

  再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深挖海洋文化历史资源。由于所处地域、历史背景及传统文化氛围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也有所不同。珠海地处南海之滨,其文化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与中国北方滨海城市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珠海的特殊情况,召开珠海海洋文化专题研讨会,深挖本地独特的历史资源,打造有个性的珠海海洋文化,增强城市独特魅力。

  (六)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的意识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与海洋生态文明有关的政策、法规及海洋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筹建海洋文化主题园馆,扩大海洋文化影响力。珠海的海洋文化历史丰富,出土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物较多,例如有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陶瓷和古沉船等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一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据考证,迄今中国海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宋元大海战就发生在珠海海域,南宋王朝最终在这里画上了句号,可以根据这一独特的历史题材筹建“宋元海战博物馆”。通过海洋文化主题园的建设,向人们展示珠海独特的海洋文化,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珠海海洋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进程,进一步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04):64-67.

  [2]欧玲.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初探[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3:45-46.

  [3]李栋.珠海将建海洋经济生态示范市[N].珠海特区报,2015-11-16,(01版).

  [4]叶冬娜.海洋生态文化观的哲学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26-29.

  [5]李丹丹,杨彦华.白石街见证殖民者赔款历史[N].中山日报,2015-4-10,(A02版).


作者:李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