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重维度

2021-06-20 10:36:58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制约难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全方位、深层次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发展现实,借鉴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国外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提升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有机融入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对中国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从哲学文化维度、经济发展维度、社会民生维度和生态建设维度等方面科学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形成特点和价值取向,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哲学文化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起点

近代工业文明秉持理性主义的“修昔底德式”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为的对立起来,自然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是被承认的遵循机械规律的客体。人与自然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其存在价值是实现资本增值和追求生产方式的无限扩张,用市场规则来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忽略人与自然的“道德律”,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西方生态哲学、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超越近代工业文明,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西方生态哲学强调自然界是有机整体,主张联系的方法论和系统的价值观,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凸显了“人—社会—自然”的有机哲学观。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集中体现在朴素的整体有机论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观念,包含了“天人合一”自然观、“中庸勿我”的方法论,以及“民胞物与”的道德观,1]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为上节制欲望。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超越直观认识论的观点,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的辩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展开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破坏自然环境,若不变革生产方式,必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裂缝,2]限制“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文化维度集中体现在“生命共同体”中,“山水林湖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强调坚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人是自然存在物,两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否定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是对西方启蒙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全面超越。人类所有实践活动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作为“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体,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性,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只有在实践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法则,才能避免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自然,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文化既是维系民族国家统一的纽带,又是民族强大的根本力量,更是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特别重视文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赋予人类活动以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于弥合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4],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要用

有机论代替机械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共生”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生态哲学价值观。

二、经济发展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心任务

人与自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客观的,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借助于对自然的局限认知和尝试改造,把人与自然关系演变成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演化的基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存在诸多矛盾,但归根结底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有劳动实践人与自然的本质和价值才能充分展示和沟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发展维度,集中体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处理上,通过对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探讨,阐释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处理了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发展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过去人们只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和对立,忽略了两者的统一,在否定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又不惜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割裂的看问题导致认识逻辑上的错误而产生了“公地悲剧”。“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飞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两山论”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动共赢,变革了传统观念,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自然环境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是重大理论突破。“两山论”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规则,最大化实现生态价值。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大自然无机的“绿水青山”经过社会程序—“人化”后变成“金山银山”,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发展循环经济。其次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是推动经济发展要素结构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就要求从粗放型发展道路转变为创新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一方面,要摒弃为实现经济发展而放弃环境保护的短视行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改变经济结构,树立生态理性,放弃粗放型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类的所需所求都是源自于大自然的恩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保持文明发展持续生存力,必须重视环境容量阈值和现实生态支撑能力,否则人类文明必将淹没在黄沙古道之中。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以生态利益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变革。[7]人的劳动不是脱离自然的抽象劳动,而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具体劳动,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摇篮,人类所有的生产实践活动都要依附于自然界,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开发,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动人与自然达到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生活实际活动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将自然生态环境构筑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民生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讨论了人民存在的价值,人民既是历史“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是历史发展的绝对力量,同时“现实的、有形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生共存的整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其目的就是把最广大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生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情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民生维度的价值目标,是其最根本的特性,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与谁共享的问题。“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生态文明思想从人民立场出发,才能获得最大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民生维度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又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够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人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民本思想,坚持依靠人民,肯定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力量,统筹协调,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破除“条块分割的部落式”狭隘思维,推进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特点,需要全民参与、全民治理,处理好思想先导和行动至上的关系、短期性与长期性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打通生态建设的“任督二脉”,整合群众力量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紧密衔接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推进跨区域、跨要素流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生态保卫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增加人民福祉,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归宿,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也是生态文明成果的最大受益者,还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生态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方面,要与当代人共享;另一方面,还要与后代人共享,让每代人都能共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全社会要大力营造良好氛围,提升环保意识,树立共享责任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追求,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生态建设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应体现在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现实发展实际,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要找到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阿基米德点”,在处理好现实的基础上,促进环境可承受度与发展程度的有机统一。在西方哲学机械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把实现个人最大的“善”作为价值标准,工业文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却将人类置身于生态危机困顿中,其最终的结果是生态危机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自然—社会—人”的逻辑要求自然界的内在权力结构和客观规律神圣不可侵犯,应该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用绿色理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建设效果与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呈正相关,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绿色、环保、低碳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其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其地方执政期间所积累起来的,先后经历了沼气陕北阶段、旅游正定阶段、生态福建阶段、绿色浙江阶段和美丽中国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理性成熟的思考,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阶段,我国生态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口显著增加与环境承受能力有限、人的需求无限和资源有限等问题上。要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统筹生态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坚持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秉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理念,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维度要做到两个统一: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成熟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为实践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正定旅游模式”,确定了福建“生态省”的目标,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些都是指导生态实践的重要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更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道路。8]二是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史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史阐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合相生。要通过人的物种提升和社会提升,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自身的和解”,达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9]缺少生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相统一,更不能达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地方生态特色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环境正义和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论表达和理论关怀,其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权益观、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系统观、政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政治生态观、当代人与后代人紧密联系的生态共需观、世界携手共治共建共享生态共赢观。[10]自然与人类要通过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另一方面,人需要按照对自然的认识有节制的对其进行改造,从而达到“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做好顶层设计,放弃传统的以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以创新为主导的协调开放、绿色包容发展模式,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和强大的思想指引。

参考文献:

[1] 周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重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5):120-126.

[2] 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2):7-1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5.

[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8.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

[7] 刘海霞,马洪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5):85-88.

[8] 韩晓芳,丁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蕴及三个价值维度一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8(04):86-91.

[9] 方世南,储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逻辑[J].学习论坛2019(03):5-12.

[10] 方世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永续发展观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2):15-20.


作者:苏晓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