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凭借天然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成为香港投资内地的桥头堡。珠三角地区作为港商在粤投资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粤港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港资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当前生产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下降的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掘潜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是摆在粤港两地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粤港资企业发展概况
据广东省工商局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广东省港资企业5.32万户,注册资本(金)2172.5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量的48.63%和55.74%。其中,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4.72万户,注册资本(金)1932.60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港资企业总量的88.72%和88.95%。2008年以来,在粤港资企业发展整体呈现平稳态势。
表12008-2014年港资企业在粤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一)从区域分布上看,在粤港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9市,尤其是广州、东莞、深圳3市
据广东省工商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珠三角9市累计批准香港直接投资项目109741个,合同外资金额3134.91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868.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港澳投资各项总额的84.58%、85.27%和85.68%。珠三角地区的港资企业主要集中于深圳、广州、东莞,占全省港资企业总量的69.20%,其中深圳1.99万户,占42.06%;广州6448户,占13.66%;东莞6362户,占13.48%。
(二)从行业构成和注册资本上看,珠三角地区的港资企业主要以批发、制造业为主,其中房地产企业所占注册资本最大
2014年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不含深圳)19305家港资企业中,从事批发业的企业合计2071家,数量最多。
表2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主要行业分布(按家数)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在注册资本方面,港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合计248.31亿美元,占比为19.8%,在各行业中名列第一。
表3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主要行业分布(按注册资本)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
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港资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加大。
(一)经营成本上升
一是近年陆续颁布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外商投资企业所能享受的优惠待遇已基本取消,劳动力工资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较为突出。二是国内通胀预期持续加剧,人民币持续升值,增加了企业结售汇成本,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三是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日益上涨,珠三角用工标准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波动导致企业成本难以控制。以东莞为例,根据不完全统计,因人工成本上升、汇率波动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10%左右。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
(二)生产要素短缺
随着珠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硬约束进一步收紧,用地、用工等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一是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广东建设用地规模已逼近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珠三角平均土地开发强度为16.3%,其中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市已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深圳已高达47%。多市反映,由于用地指标不足,大量外商投资项目无法落户。二是“招工难”问题迫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据统计,2014年东莞企业用工缺口平均在15%左右,劳动力日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国际市场萎缩
一方面,传统外销市场的需求下降。受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港资企业的传统出口市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从而直接导致了需求下降、订单减少。另一方面,出口订单加速分流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根据东莞外商协会2014年调查报告,受经营成本的持续上涨、东南亚周边国家关税低等不利因素影响,众信、泰富、明海、福珍以及盈富等服装纺织类企业产品订单加速流失到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同期累计出口6426万美元,同比下降21.4%。
(四)企业融资困难
一方面,国内对港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设立机构仍有较高的资本金限制,致使港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进入广东的门槛偏高,广东大规模引进香港金融机构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港资银行作为港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珠三角地区经营业务面临较多问题。一是尽管港资银行在珠三角地区设立了较多网点,但吸收存款仍存在较大难度,客户稳定性差,吸存成本高。二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汇丰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和永亨银行等在珠三角地区开设的部分支行均出现较大额度的不良贷款。2015年前三季度,港资银行不良贷款率1.61%。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估测,在粤港澳资企业融资缺口高达2541亿元人民币。
(五)政策环境收紧
目前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不断收紧,“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企业退出政策将全面实施,传统的依靠政策红利、松散的环保要求的电镀、洗水、漂染、印刷、造纸等高污染行业企业面临较大调整和挑战。此外,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规较为粗放,对于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企业,国家政策没有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同时,《劳动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权益已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同时又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实施,额外赋予用人单位集体协商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职工与投资者的矛盾和对立。
三、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路径
结合案例分析,目前港资企业转型升级包括以下成功路径:
(一)以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深化,现代服务业依托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呈现“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服务业在珠三角港资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独特优势。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理念,是推动珠三角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可行道路。
深圳星利源公司,全称“星利源智慧城际流通供应链平台”(简称“IDC项目”),其前身为糖果动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经营的休闲糖果业务范围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主流经销商和10万个零售终端。2012年以来,公司创新发展理念,深度探索商品物流领域,重新定位公司业务并成立星利源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旨在改革城市传统零售与流通行业结构,打造一个供应链公共数据信息平台和一个智慧城际流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公司基于需求链的概念,为供应商、便利店、超市、专卖店和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线上和线下服务,包括商品交易、配送、采购、融资、营销、产品销售数据共享等。公司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去中间化的方式,实现行业颠覆与革新,引领中国快消品商贸物流相关产业发生“二次革命”。
(二)以掌握核心技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展公关,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领军人物和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东莞市以五大园区特别是松山湖高新区的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级孵化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港资企业—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5年,产品主要包括阻燃型环氧玻纤布覆铜板、复合基材环氧覆铜板及多层板用系列半固化片,广泛用于手机、汽车、通讯设备、计算机以及各种高档电子产品中。公司成立之初,通过合资从美国引入技术,在扩充产能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先后开发出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以期与客户的各种需求同步,并为客户提供超预期的服务。公司是东莞市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主导产品销量始终保持国内第一。
(三)以树立自主品牌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珠三角港资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往往具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特色,在全球生产链条中处于边缘位置。港资企业原来主要从事终端产品的贴牌加工,普遍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意识。目前,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港资企业逐步从“代加工”向“打品牌”转变。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资力度,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开展创新设计,逐步拥有自身品牌,努力实现从原始设备生产商到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到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转变。
通汇家电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总公司设在香港,在东莞有产品生产基地,拥有雇员1200多名。本来,该公司主要为国际品牌进行代工,后来注册创立“惠家”品牌,逐渐形成小家电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经验的团队,进而发展专业咖啡机产品系列。2011年9月,公司开始拥有并授权代理金佰利集团旗下“LACIMBALI”品牌产品的代理权以及“CASADIO”品牌产品的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独家代理权,成为金佰利集团中国区唯一签订合作协议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公司投入研发“WPM”自主品牌,生产专业咖啡机系列产品,无论外形、性能、品质,都拥有媲美欧美的咖啡机品质,在餐饮酒店设备方面享有良好声誉,备受推崇。
(四)以“机器换人"优化企业转型升级
“机器换人”是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港资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战略,其含义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工业机器人等方式替代工人的简单劳动以节省成本,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通过“机器换人”不仅能够推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机器人生产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新业态。以东莞为例,在2012年前,东莞机器人企业为零,2014年新增53家,截至2015年1月,东莞共有机器人企业108家。按照规划,东莞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的产值未来三年将翻倍增长,预计2016年产值达到35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700亿元,2025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
嘉利集团是1988年进入东莞市凤岗镇投资的港资企业,主要从事生产与销售个人电脑及服务器外壳、办公室文仪产品、录像带壳,是全球主要的个人电脑及服务器外壳生产商之一。2006年,嘉利集团在旗下工厂正式开展“机器换人”实践,收购东莞市翠峰五金机械有限公司股权,代理日本著名“川崎”牌机械手产品。通过使用机械手后,企业五金冲压生产由1.37人次/台机下降至0.44人次/台机,目前,集团共拥有机械手设备超过200台,相关技术人才160人。企业在开展“机器换人”后减少了60%的人力资源,实现50%的产能提升,预计设备使用寿命8〜10年,每年维护成本只需约100万元,这样每年节约的人力成本达到约1300万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以“互联网+"提升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导港资企业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大趋势。总的来看,“互联网+"开启了强化销售端的“电商换市"之路。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通过在国内贸易平台建设以产业集群、批发市场或“产业带",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分销、批发等业务。
东莞诺华家具集团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跨国家具企业,其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国内各大中城市,出口业务涵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诺华家具从企业战略高度重新规划家具电子商务的布局,把电子商务上升到同传统市场同等重要的企业战略的高度来操作。目前,“诺华生活网"成为诺华家具电子商务战略的主体平台,该平台结合诺华家具产品特性开发而成,应用当下较为成熟的家具电子商务系统——非可家具电商系统,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盈利方式向区域物流配送服务盈利方式的转变。
四、对策与建议
广东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抓手提升现有产业,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在促进广东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关键作用。接下来,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落实有关政策,为港资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一)优化运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良好的经营环境是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一是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培育规范的市场秩序、简化行政审批、提高通关效能等方面入手,全面优化经营环境;二是运用法治思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三是根据《关于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要求,鼓励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联合开发土地资源,为港资企业梯度转移提供有效载体,推进港资企业投资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使政府服务步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内销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人才培训平台,为港资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
(二)挖掘市场潜力,增创发展优势
制约港资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国外市场不景气,产品销路受阻。因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为港资企业增添发展动力、增创发展优势。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包括电子商务、连锁经验在内的现代物流方式发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同时,推动开放性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建设“一带一路”机遇开拓新兴市场,帮助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在全球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提升合作水平,强化智力支撑
通过深化粤港在文化与时尚创意、环保、创新科技、中医药保健、新能源技术研发、旅游休闲、产业链链际整合等方面合作,推进粤港两地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科技孵化器建设,为港资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立足于广东高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智力需求,以项目方式引进港澳科研人才,进一步发挥港资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优势,发挥港资企业桥梁纽带作用,形成面向国际的智力支撑体系。二是依托香港高校和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培训+社会教育”系统,优化港资企业人力资本。三是加快推进实施《广东省职业技术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广东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四)坚持创新导向,提升制造业水平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工制造业在珠三角港资企业中仍然占有相当比重。必须以科技创新提升加工制造业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业,这是保持港资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积极构建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推进“机器人应用”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鼓励港资企业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备线,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港资企业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水平,支持企业积极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协同制造、远程故障诊断等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开展一体化增值服务,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
(五)扶持中小企业,促进香港青年创业
珠三角港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促进就业、增加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督促有关部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接下来,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尤其是港资企业融资成本,确保港资中小企业在融资、贸易和税收方面的平等机会。同时,面向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港澳青年,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港企业家的二代,实施香港青年创业项目。通过设立港澳青年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创业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提供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港澳资企业服务平台在客户资源、项目操作、融资等方面的优势,搭建创业资本与创业青年之间的桥梁,促使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持续发展。
(六)加强粤港两地政府的沟通合作
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粤港两地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粤港两地政府必须坚持合作共赢方针,加强对珠三角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全面落实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加快制定配套措施,构建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市场准入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强沟通协调和政策宣传,推动实施各项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措施,为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谋划、通力合作并提供精准服务。
目前,珠三角地区正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必将为香港在珠三角投资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必须依靠政府营造的优良政策环境,进一步创新理念与发展模式,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方能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