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模式优化探究

2021-06-20 10:34:34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城市郊区和大面积的农村土地被国家征用在规划中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但是土地的城镇化却没有带来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完全城镇化农民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些年来强拆的话题常常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中国城市快速扩张中所产生的城乡矛盾城中村问题则是这种矛盾在空间上的具体化

关于城中村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研究把城中村称为都市里的村庄都市里的乡村城市里的乡村随着研究的深入城中村被广泛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农业用地已经很少或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的主要指标上已完成向城市社区的转型但在基本素质上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的村落1]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城中村看作是乡村地区城市化不完全的产物是一种过渡形态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城中村的认识常被应用于出现在中国沿海经济特区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2]城中村这种特殊的聚落形式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城乡分离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保留集体非农用建设用地村民住宅地以及少量留存的农地兼顾征地后的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①,这种土地和人口的城市化的不一致促使了城中村的产生

城中村问题的产生

人们对城中村问题的认识普遍集中在建筑风貌社会人口以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即建筑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不足卫生条件差人口混杂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发展缓慢缺乏活力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中村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虽然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但是受限于户口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所有制模式等城中村既无法像农村一样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也无法与城市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导致了城中村在实际发展中的困境城市在发展中对于城中村采取的是管地不管人的策略在开发建设中基于节约资金的原因也会常常采取绕过村庄的规划思路城中村的问题随着城市发展被不断积压下来

经济利益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核心因为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交通区位条件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变大大增加了周边土地的价值自然而然城中村集体用地就成为各方利益角逐的焦点城市政府农民城市发展要求三者之间利益的协调是影响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因素

土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而土地所有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何协调集体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建设资金如何筹措补偿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在集体土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后原村民的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切身利益的保障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对于土地的依恋以及对改造后生活保障的忧虑利益的分配土地级差地租集体改国有的市场化收益用集体土地和宅基地建的商用和自用房屋的问题政策法规与制度配套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缺乏依据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推进

城中村问题的改造实践

城中村的问题本质上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矛盾的具体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以及文化冲突国内外由于国家制度以及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背景也不同因此在对于城中村的处理上也有不同的做法

国外城中村”(贫民区改造及其借鉴

国外没有与城中村内涵相同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但都市村庄贫民区等自助型居住区Self-helpHousing与之存在较强类比性被学者广泛应用于与我国城中村的对比研究中自助型居住区多为无合法产权的临时搭建棚户缺乏必要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较差在空间和社会经济活动上与其他城市社区隔离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在这些方面比较符合中国城中村的特征这些地区的改造实践能对中国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1巴西巴西过渡膨胀的人口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与生产力发展不匹配的状况同时也造成了巴西贫民窟泛滥的情况因此巴西政府在改善贫民区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巴西对贫民区的治理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在贫民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3]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改变了对贫民区的态度和政策驱逐方式抑制贫民区的增长转变为将贫民区纳入政府规划之内例如1971年圣保罗制定了第一项全面的专家计划解决了贫民再安置和非法占地合法化的问题1989-1992圣保罗市政府实施的贫民居住区城市更新计划是该市历史上首个针对贫民区的大规模治理计划里约热内卢市1994年实施的贫民居住区社区计划”,以及2003年著名的零饥饿计划”,都旨在消除社会排斥现象

2印度在印度众多的改造活动中孟买的贫民区措施更具代表性王英曾以孟买为例研究了其贫民区的改造历程4]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孟买的改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清理改善阶段19501970),即清理简陋住房在原址建设永久住房或提供拆迁补偿但受限于土地权属房价持续上升资金来源困难实施情况欠佳改造治理阶段198020世纪末),实现了由清除治理的理念转变提高了个人住房标准建造了一批永久性住房保障较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引入其他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慈善机构和私人资本参与2000年以来以达哈维为例尝试扩大用地范围建设高层用于回迁居民剩余用地建造商业写字楼商品住宅等但是缺乏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公众支持2009年印度发起拉吉夫住房计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出40%个人出资20%合作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贫民区目标是使贫民区享有和城市相等的待遇

3美国美国长期以来由于快速城市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贫民区主要包括农民工住宅区外来移民社区黑人社区美国经历了对贫民区的长期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5]

1美国贫民区整治措施

运动

时间

手段

影响

社区运动

19世纪末

采取社会文化的手段改善社区通过改善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来改造贫民区

启示和教育了大众对日后的社会变革和社区改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城市更新

50年代

重视穷人在美国的地位对其社会和经济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邻里复兴计划的出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邻里复兴

70年代

以提供投资和工作机会为主要手段强调

社区的自发性与主动性更新

避免了原有居民被迫外迁而造成的冲突强化了社

区结构的有机性稳定了社区秩序

4国外城中村改造经验和教训城市贫民区是各个国家在城市化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对于贫民区的整治过程都有相似的地方可供借鉴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在对待这种城市夹缝空间强制性的取代性清理只能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必须认同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改造

二是政府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出台保障贫民区存在的合法性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贫民区融入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是各项开发建设的前提

三是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保障贫民区与城市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公平和平等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目标贫民区的改造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保障这部分居民的持续发展的权利

四是发挥除政府以外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重视自下而上的改造行动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非政府的社会团体往往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也能更为客观的照顾到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的需求使改造行为更具有合理性

()国内城中村改造实践

中国由于城乡二元的特殊背景城中村的改造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难题也造成了土地和公共资源的浪费滋生出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各个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1广州市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坚持市政府不直接投资不进行商业性房地产开发两个原则采取政府引导村民自行开发的改造模式村集体和村民为改造的主体改造资金多为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出资政府仅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补偿方式据实而定6]在体制方面由乡村转变为居委会村民转变为市民属于城中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变为股份公司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大具有极强的资金筹措和市场运营能力的房地产商被排斥在投资主体之外因此在改造资金的筹措上遇到瓶颈转制后的居委会在协调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能力较弱也无法保障村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在实施建设过程中由于以村集体为主体开发无法保证建设质量同时缺乏对人的关注出现了很多不适宜居住的城市空间

2上海市上海市在处理城中村问题时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造思路即政府在立项拆迁安置建设监督管理协调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上海可通过健全现有土地储备制度完善土地出让办法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加大规划政策支持力度等举措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7]在投资上政府既可直接投资改造也可借助开发商村委会的力量投资改造主要操作办法有政府包干式和政府回购式等(先储备后开发)。由土地储备机构代表政府完成土地的一级开发形成净地进行二级开发在上海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极度稀缺人口极度膨胀的城市土地资源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模式多见于大型项目如大学城工业园区的建设等

3深圳市深圳现行的城中村改造分为两种模式(1)村集体筹建——政府扶持型改造对象是规模较小的城中村资金由村民自筹不足部分由政府解决村集体改为村股份公司主导改造过程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成本较小且以村集体为主体在实施方面比较有可行性但缺点是村民筹集资金能力有限仅限于改造小规模的城中村同时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开发商介入在实际改造中难以保证质量易造成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恶化(2)政府主导——开发筹建型由政府立项开发商完成拆迁规划设计和建设资金由开发商自筹原住民原地返迁拆一赔一这种改造方式的优点是政府工作量小能对开发商有较强的监督指导作用够保证较高的改造质量新的改造项目也比较容易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村民不介入改造过程易造成实际拆迁困难村民对于开发的过程缺乏认同也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

4不同改造模式比较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改造方式不是一概而论的不同的城市会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状况提出适宜城市发展的改造方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不会单一的采用某一种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2不同改造方式的优劣比较

改造模式

优势

劣势

政府主导型

① 统一规划建设改造能保证质量

② 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提高改造效率

③ 能利用政策手段保障公众基本利益

①耗资巨大拆迁成本高难以负担

② 村民易有抗拒情绪耽误改造进程

③ 缺乏相关监管机构易造成腐败

村集体主导型

① 提高了村民改造积极性有利于改造的顺利进行

② 有效保障村民的基本利益

① 改造资金难以筹措

② 对技术水平以及调动组织能力要求较高难以保证改造质量

③ 缺乏统一规划易与城市总体发展冲突

市场主导型

① 有稳定的资金保障

② 能保证较高的改造质量

① 经济利益至上可能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而满足小部分人的利益

② 与村民的利益难以协调

③ 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结语

城中村分类改造建议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不同类型的城中村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改造措施改造过程中政府村集体开发商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而不论开发主体是谁政府都应该发挥监督指导和协调城市整体发展的功能保障村民的利益使改造向着有利于城市未来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也应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才能使改造过程更为公平合理杜绝违法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城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发展状况采取不同改造方式与此同时村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通过进一步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城中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加快城中村融入城市的步伐

1外围型现阶段位于城市边缘未来可能会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应该提早将这部分用地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中有序开发职能与产业发展应着眼于与城乡互补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应着眼于发展都市型农业及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应该采用就地模式

2城郊型这部分地区的特征是部分用地已经纳入城市建设区但同时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城镇发展空间并且保留一定数量农村改造模式应该以政府主导以村集体为主体政府提供支持和服务实行调整与改造加强宣传和管理对于独立发展的部分职能与产业发展应着眼于大城市边缘地带创造适宜接纳农民进城的就业岗位纳入城市城镇建设区的农村人口应该就地城镇化城市建设区边缘的村庄由于与城市距离很近可发展为城镇人口服务的都市型农业及服务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与城市的距离采用统一或独立布局两种模式最大范围的服务村民

3城市型大部分辖区成为城市建设用地蔓延区城中村地区已经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改造主体应该分情况而定对于规模较小分散的小型城中村”,可以以村集体为主导政府辅助村民可以主导开发的过程避免开发商以营利为目的而损害村民利益对于规模较大比较集中分布的城中村”,由于所需资金较多可以采取政府和开发商为主体村集体和社会共同监督的方式进行开发村民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参与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保证改造的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应该依托城市统筹布局与城市整体的规划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的包容性

城中村是整个城市中的夹缝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但不可忽略的是城中村也是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最重要场所尤其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外来人口规模巨大城中村改造不当很容易影响外来人口的安置进而形成社会问题对于城中村的存在必须正视观念也应该从简单的拆除优化治理转变提高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城中村改造必须能合理安置城市的外来人口和原住民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统筹各类专项规划在规划层面保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促进农民进城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障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质化生活待遇

3完善城乡管理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4发挥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其监督和辅助政府的功能重视自下而上的改革力量

不论采取怎样的改造思路都应以城市能够稳定发展同时又能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城中村改造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进行具体调整因地制宜在政府统一制定政策的前提下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保障村民在改造之后基本的居住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发展权利

注释

①王科伟.土地产权制度对城中村改造的影响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参考文献

[1] 高峰董晓峰侯典安等.国内城中村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07):20-24.

[2] 海穆特鲍特.城中村种聚居现象的跨文化比较[J].住区2011,(05):98-101.

[3] 杜悦.巴西治理贫民窟的基本做法[J].拉丁美洲研究2008(01):59-62.

[4] 王英.印度城市居住贫困及其贫民窟治理——以孟买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2,(04):50-57.

[5] 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02):78-83.

[6]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03):30-38.

[7] 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课题组.全面推进上海城中村改造土地政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3,(05):43-51.


作者:马珣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