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分疏、对抗与融合

2021-06-20 10:33:50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记得读研究生时,最喜欢做一件事,寝室四人,于放课后,暴走西湖,期间会手持一把上书“道法自然”的折扇,扑腾扑腾扇着,并且口中念念有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时挥汗如雨,互相凝望,西湖、城市、灯火,总能感受到一种古代先贤“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内心焕发出勃勃生机。时光荏苒,斯人已各奔前程,徒留下苏堤、白堤,遗世独立。

    现在想起来,杭州如果没有西湖,没有南山路的绿树成荫,它可能就只是一个钢筋丛林,并且无法使人心向神往。但是若要你舍弃网络、汽车、物质带给你的快感,你又会踌躇、犹豫。难怪卢梭会感叹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分疏是如此的鲜明,以至于构成一方最幸福的东西却使得他方限于绝望。[1]如果我们细加分析,技术本身从来都是客观的,有其规律,却无好恶之分。然而人类却总以技术搪塞自己假汝之名的欲望,不但肆意破坏环境生态,还要以主人的姿态垂范世界,说这是技术泛滥引起的。一方面我们乐于享受工业与技术带给我们的能力发展与智能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厌倦它带给我们的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欢乐。本文从分析、梳理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从融合走向分疏与对抗的历史进程,总结最后再次走向融合的可能性。

一、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分疏

     原始的混沌,让人从主观意志上就无法与自然对抗,人与自然被动的和谐与当时人类未开发的能力与智慧有关。不过人类的自然状态并非真的一无是处,正如卢梭所言,“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比某一些动物为弱,又不如另一些动物那样敏捷,但是整个地观察起来,他则是一切动物中构造最为完善的动物。”各种动物只有专有的才能,人则是把各种动物的才能都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的方式就是使用技术。人有了一把斧头,他的手腕不需要折断粗大的树枝;人有了一个投石器,他不需要那么迅速而有力地用手掷出石头;人有了一个梯子,他不需要敏捷地爬到树上去;人有了一匹马,他就不再需要飞快地奔跑躲避天敌来袭。

    而后的历史,人类不断热心追逐技术文明,人与自然逐渐分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论述,技术文明以四个浪潮席卷我们的社会。第一波大概在10世纪发轫。“机器早期的胜利是通过纯粹外部的手段确立秩序和权力取得的”“人的感知能力被大大扩展,对外界刺激更敏锐的反应是这一波浪潮的主要体现。”这其中既有风车、水车、灌溉等对环境建设有利的一面,也有林业能源利用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第二波在18世纪发轫,随着采矿业和制铁业的改良,人们接受了最初的创造机器所需的种种意识形态的假定,通过人体和工具的机械力量对自然进行改变,带来了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文明飞跃。“煤与铁”统治了那个时代的技术领域。“到处都是他们的颜色,浅灰、深灰、直至黑色。黑色的料仓、黑色的烟囱管帽、黑色的马车或客车、炉膛的黑色铁框,用于烹调的黑色锅、盘和炉子。难道是在哀悼吗?”但是技术固然提高了效率,但由于未能达到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大打折扣。芒福德说:“在古代技术世界里,只认金钱、价格、资本和股份,而环境,就像其他很多人类生存的要素一样,被认为是抽象的东西。”第三波浪潮起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类似有机的和化学的方式来改变生活,各种人造元素与化学制剂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机遇,焕发勃勃生机,但是另一方面也向自然界输入了大量无法自然循环的污染物,对人与环境产生巨大危害。最后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第四波的浪潮汹涌澎湃。以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的出现为标志,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深入到基因水平。虽然生物学界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必要的、安全的,并且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学界和民众都对此表示忧虑。“因为理智和经验告诫人们,当一种技术成果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

     技术文明转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它让人类换了一个角度认识自然,审视自身的价值。为了机械化而牺牲生态多样性的潜力;为了新的钢厂和焦炼炉而牺牲森林与草地;为了使用砖石而不顾当地环境或土壤特点。技术文明让人类站到顶峰,使人类误以为世间的万物只是为自己而生存,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同时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定位了自身,寻求到了黑格尔口中被“承认”的价值,2]人终于成为人,沐浴在理性的光辉之下。

二、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对抗

     然而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引用英格博士的一句名言:“没有一件事情像成功一样失败。”人类的技术文明在经过两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达到顶峰,人类社会在技术文明的勃兴下,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发展,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伴随技术文明而来的种种弊病也日益彰显。人们意识到,一种完全适应于技术文明的理念和行为模式,也同样耗尽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宽容。人类的功利主义与对大自然的漠视,造成了现今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它们的出现,似乎不断在叩问人类曾经热心追逐的文明路线正确与否。

    其实早在1755年,卢梭即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人的思考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的状态,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3]他像一个预言家、更像一个忏悔者,在反思人类作为一种自命于区别与动物的高等生物应负有的生态责任。用现今的标准看,卢梭此番感叹似乎带有纯自然主义的色彩以及反进化的观点,但是作为对以往技术主义路线的反思,它的价值依然深远。1873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继续指出,

      “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其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对于技术文明的滥用推向前台,他的作品由十七章组成,分别阐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于土壤、植物、昆虫、鸟类的巨大危害,他对人类的妄自尊大和目光短浅这样描述:“当人类向着他所宣传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早期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文明路线越来越展现出它自身的弊端,在物理过程时代,环境影响还能受人为的控制,人类可以采取掩耳盗铃般的回避姿态,犹如费•卡特所说“文明脚印后面留下一片荒芜”。但是一旦人类对环境的改造继续深入,直至生命基因水平,并挑战自然生命秩序和自然物质循环,那么人类就要重新考虑这种行为的代价是什么了,并且重新判断人类引以为豪的技术文明路线,是否继续适用。当新时代诸如“无废料生产”“原子经济”“环境友好技术”等一系列名词的出现,我们似乎开始考虑一种全新的价值观来修正人类技术文明路线所出现的偏差。

三、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

第欧根尼厌恶社会,向往自然。他最有名的故事是白昼打着灯笼走路。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找人。“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初状态背道而驰,我们越积累新的知识,便越失掉获得最重要的知识的途径。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我们努力研究人类,反而变得更不认识人类了。”

虽然我们不需要再学第欧根尼,用这种方式警示世人,但是确实要反省以往那种以人为主体的技术文明中心论。环境与生态的多样化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人类也绝不是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的主人,而只是其一员。借用康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作为目标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对待。”那么用在环境生态上,就是生态环境都应作为目标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对待。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绝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简单粗暴。过去人们在思考环境生态的建构时,总是从一种工业文明的角度,去考虑如何用一种工业制剂去对付另一种工业制剂,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人的命题,其实我们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技术与生态的矛盾。

因为不管技术是如何显现其独立性,它终究不像宇宙一样是一个独立体系,它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点滴,它本身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它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机器本身不提出任何要求,也不保证做到什么。提出要求和保证做到什么,这是人类的精神任务。”所以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这时生态文明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生态文明对于技术文明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将生态学思想向技术领域渗透、融合,实质上使技术生态化,具有生态的灵魂,最终结果是产生生态技术。针对现有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生态技术与环保技术恢复重建一种相生共荣、自然循环的生态系统。其二是形成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修养和价值观,即尊重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有效发展。具体的说,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整体的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而不是简单把人类自身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人类承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无害生物的虐待;把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的美德。[4]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与技术文明的融合,似乎应该在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传统文化如一面镜子,可以使人们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反省现实。儒家教育人们“天人合一”,它要解决的即是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儒家始终坚持宇宙是一个大家庭,人与自然相生相长。它至少在两方面给我们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一方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张“节”,有节约、节制之意。所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另一方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实践,荀子说道:“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第二,确立全新的价值观,并在政策与法律层面规范。要克服长久以来人类中心论的技术文明观,就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它既不像宗教观念,这样的素食、禁欲,也不像纯自然主义这样把人类与动物混为一谈,并否定人类的进化。它尊重自然法则,并承认在促进生态系统的进化发展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对生态系统有必要的干预。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在人类正当生存需求与人类生态道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在政策与法律层面规范人类的实际行为,生产的、消费的、环境的,如热心环境公益事业,有节制的生育,节约的消费,无废料零排放的清洁生产,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等等。

    技术本身是客观的,它自身没有价值取向,它的灵魂在于人类如何去使用它,技术文明让人类享受了舒适与便捷的生活,但是如果忽视了它的生态意义,那么这把双刃剑必将报复人类。生态文明把人类自身的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体现了一种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技术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将创造性地解决人与自然这一根本命题,将人的能动性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性宥效结合,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注释: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167101.108.

①②⑨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156236.

③ 钟祥财.人类文明的两种知识J].传承,2012,01).

④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6.

⑤ 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19.

⑥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73.

⑦ 卡特、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721-34.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34.

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8306-307.

⑫高中华.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参考文献:

[1]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167,101.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北京:产,商务印书馆1979:100-120.

[4]白光.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02.

作者:姜亦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