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坚持多样性与主旋律的统一

对建设中国精神文化的思考

2021-06-20 10:33:50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进程。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民族齐心同力地长期奋斗。在为实现中国梦的长期奋斗进程中,必须坚定地高扬与时俱进的旗帜,弘扬中国精神,丰富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14122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1]我们需要对这样的重大政策思想有全面深刻的领悟和实践布局。

一、科学地对待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大国。人们的社会地位、风俗习惯、文化教养、宗教信仰等等千差万别,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改革实践带来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等等的巨大变化,使思想文化精神世界的多样化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斑斓色彩。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的思想多样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这对弘扬中国精神,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问题的关键是要对现实精神生活中的多样形态进行具体的分析。在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观察社会现象应当更多地采用多分法,从现实出发,把现今的现实精神世界文化活动现象进行细化分辨,进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二、唱响主旋律,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面对承认和尊重多样性文化的客观存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坚持积极的引导、协调。为了实现引导、协调,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从而解决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整合与内在统一的问题。只有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中国的前进方向。

  坚持主导性,是共产党的责任和使命的要求。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这就必然要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把握,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现实的科学归纳,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理智把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精神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中国精神的灵魂,把握了弘扬中国精神的性质和方向。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的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社会可以也必然是有多种并存的思想价值观念,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必须是唯一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我们应当在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核心灵魂的前提下,尊重、包容、引导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但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正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特别强调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

  三、积极支持和优化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

  对于“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应当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在精神文化领域中,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符合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东西,就要积极支持。弘扬中国精神就强调各种健康有益思想精神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精神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思维角度的精神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精神,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我们既然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反映不同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样的。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其法律上和道义上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承认和尊重不能作为否定和抵制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据。我们应当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使健康精神文化发扬光大。

  凡是倡导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的文化形式;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的文化形式;倡导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形式;倡导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的文化形式;倡导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身心健康的文化形式;倡导既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又引导人们戒浮抑躁、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文化形式;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文化形式;倡导熏陶和哺育、调节人们情感、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的文化形式;倡导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文化形式;倡导和培育出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公正意识、诚信意识的文化形式都会潜移默化地推进社会健康进步,都是应在鼓励之列。

  支持健康精神文化就要求认真对待历史精神文化传统。要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要求和时代标准。对历史文化传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划清历史文化中封建糟粕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界限,做好对封建文化糟粕的清除工作,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成为形成文化民族性的重要原素。要认真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发扬勤劳、勇敢、智慧、和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等民族传统,对传统文化中诸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蕴涵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不断加以现实性转化、丰富和创新,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化有娱乐的功能,一些大众消费的文化,我们应当采取包容的态度。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凡是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能使人受到教育,得到娱乐的,要积极有效地引导。

四、有效地改造落后精神文化和抵制有害的腐朽精神文化

  落后精神文化和腐朽精神文化都是同我们弘扬中国精神的主旋律背道而驰的,都是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因此,改造落后精神文化和抵制腐朽精神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重要在于:既要认识改造落后精神文化和抵制腐朽精神文化的必要性,始终坚持零容忍的坚定态度,更要认识这将是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工作;既要坚持不懈地改造落后精神文化和抵制腐朽精神文化,更要科学地把握改造落后文化和抵制腐朽文化的政策,要在实际生活中科学地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两类并存的情况下特别要谨慎区分,要尽可能缩小需要严打的“腐朽面”。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深思熟虑地讲道:“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3]在准确判定“腐朽文化”性质的基础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得力有效地予以抵制和消除,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对极力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谬论,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诲淫诲盗的文化垃圾,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分析批判。

  五、科学地对待境外精神文化

  我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环境就决定了我们必然面对境外文化。这需要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和对待。这是弘扬中国精神必须认真对待和处理好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境外文化是客观存在,是不同国家、民族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国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建立、丰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产物。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许多手段,使人们越来越方便快捷地同境外文化接触。因此,只是闭门闭目塞听是做不到的,而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也已经屡屡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其次,需要科学辩证地分析并进而采取科学的对策。邓小平这样说道:“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但是,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4]这就是说,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鲜明地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他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既有科学地对待境外精神文化,还有着对外阐明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这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事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5]为此,就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正让人信服。

  六、坚定地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重在建设,是我们党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任何一种精神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急风暴雨式的“文化运动”来实现;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消除和泯灭,也是一个不断弱化的过程,不能成于一朝一夕。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丰富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应突出强调重在建设。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重在建设,就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汇聚成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潮流。确立持续推进的观念,就要认真对待和处理好这样两个关系:、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我们在继续提高对科学技术重要性认识的同时,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区别科学技术的具体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贯穿在一切实践中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和根本态度,它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不是直接等同的概念。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勇敢探索、不断创新,就是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就是反对盲从和迷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一个民族什么时候科学精神淡薄、衰落了,这个民族就将陷入愚昧和迷乱,就会走向灾难。我国现在还有大量没有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人,许多迷信邪说以及种种“热昏的胡话”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迫切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尤其迫切需要科学精神的启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些掌握了某一领域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也未必具有彻底的科学精神。比如,有些人在本专业领域中是专家,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却成了迷信邪说的俘虏。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这表明,弘扬科学精神是多么紧迫而又重要。

二是要弘扬科学精神必须与弘扬人文精神相结合。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关心绝大多数人、热爱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科学技术无疑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但它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而是由掌握它的人决定的。科学技术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研究的成果用于什么、不用于什么,有着极大的可选择性。它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归根到底取决于掌握它的人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制导,用于邪恶的目的,对人类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弗里茨•哈伯用他的“科研成果”为纳粹服务,屠杀无辜的人民,就是突出的一例。当然,离开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很难给人民带来实际的福利,但是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则可能产生损害人民的后果。现在思想领域的许多消极现象不仅表现为科学精神的缺失,而且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失。如果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则是不全面的。

(二)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健全的法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法治观念的强化和普及无疑是思想领域中非常迫切的任务。法治观念淡薄,至今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法治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约束违法的行为,而不能约束那些并不违法的消极行为。必须发挥道德的作用,用以弥补法治的不足。尽管道德没有法治的强制力,它不能取代法治的作用,但是道德的潜移默化的自律作用、褒善贬恶的舆论作用是巨大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应当相辅相成,强化法治观念与强化道德观念应当两翼并举。历代成功的治国方略,都是刑德兼施、礼法并用,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N].人民日报,2014-12-301版).

  [2]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01版).

  [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44.

作者:王兆铮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