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坚持共融互利核心价值共创新型区域合作

2021-06-25 09:53:43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合作、共荣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议题,不少国家及地区期望藉区域间平等合作、互补优势的联动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带动经济增长。作为资源匮乏的微型经济体,澳门同样得益于区域合作,在回归后短短的十五年“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多项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绩。如今的澳门已华丽转身,并蜕变成为珠三角城市集群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区域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共融”及“互利”两大要素,共荣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实在在的互补优势,互利则是共荣的直接目标和积极成果。只有做到真正的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及合作关系方可牢固而长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广东与澳门接壤,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且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在内地各省区中,澳粤两地的合作最为紧密。而直接与澳门对接的珠海市更有条件形成深交合作联合体,故珠澳合作已然成为澳粤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区域合作核心价值消解矛盾

  澳门在从区域合作中受益的同时,亦需与各合作方,尤其是与珠海和谐共融,互利互惠,共享区域合作结成的硕果。对于澳门在经济、文化及民生等所取得的成就,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国两制”的成功示范及区域合作成果的有力体现。澳门以30.3平方公里的面积、62.4万人口(包含15.5万外地雇员)成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亦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之一,2013年人均GDP达87306美元,与卢森堡、挪威及卡塔尔,并列世界四强,占全球华人经济体的首位。

  然而,不断增加的本地居民及十几万外地雇员足以令澳门本已寸土寸金的居住环境百上加斤。为改善居住环境、纾缓置业压力,不少澳门居民选择北上珠海置业;大多数外地雇员亦为节省租房成本而定居珠海拱北一带,每日往返珠澳两地,上演工作与生活的双城记。此外,在访澳游客中,中国内地游客占大多数,以2013年为例,全年访澳游客超过2900万人次,其中中国内地游客约占64%,而经由珠海过境成为中国内地游客首选。珠海拱北口岸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完善的通关配套等有利条件,自2011年开始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陆路口岸®,日平均通关人数高达26万人次。换言之,受土地面积所限,澳门在提升居民住房质素及游客承载力等问题上面临着严峻挑战,而珠海则有条件承接澳门的部分压力,但与此同时,珠海亦需承受由此产生的负面代价,如拱北一带的房价一路攀升、物价堪比澳门,节假日更是交通拥堵、环境卫生下滑、治安形势严峻等等,令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无论是站在学术界人士、立法会议员,乃至普通澳门居民的立场,笔者均收集到不少来自市民大众对澳门如何参与区域合作的观点及看法,其中,通关便利度及住房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现时珠海拱北口岸通关时间为早上7点至晚上12点,横琴口岸通关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8点。为配合早上上班时间,数以万计的外地雇员多选择拱北口岸通关,再加上每日均有大量访澳游客经此候检过关,令拱北口岸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坊间及业界对珠澳24小时通关的讨论由来已久,而现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此前的新一任参选政纲中,更是明确提出争取建成澳粤新通道及最终实现24小时通关。日前珠澳跨境工业区方面透露,该区口岸在拱北口岸闭关期间(午夜零点至早上7点)面向澳门外地雇员开放,此方案已在逐步实施。有澳门地产人士称,一旦24小时通关制度实施,北上置业对澳门居民将更具吸引力,而在澳居住的外地雇员将更倾向于回珠海居住,有望大大缓解澳门的住房压力,同时亦将会进一步拉高拱北、茂盛围一带的楼价及租金。

  “路通则财通”固然在理,但澳门繁荣的背后,除了有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更应感恩于兄弟省市的配合及协助。若只从澳门角度审视区域合作,而无视周边城市为此付出的负面代价及对当地民生产生的冲击,则有悖于“共融、互利”的核心价值。如何发挥澳门参与区域合作的优势,并将正能量向周边地区辐射。如何从“一国两制”的高度审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力争尽早探索出澳珠、澳粤深度合作的实现模式,并最终达致成果共享,是对澳门居安思危、确保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考验。

  二、三大措施助推区域合作进程

  对于向周边城市传递澳门经济高速发展的正能量,提升对外辐射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澳门发展定位为切入点。澳门全力构建“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发展战略,其中“一个中心”即指“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更应被理解成澳门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基本定位。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澳门的发展定位确定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而笔者亦曾在“第三届珠澳合作发展论坛”中探讨过澳门要构建这一中心需具备的条件:第一,未来澳门的休闲产业将不再是高度依赖邻近旅游资源市场的产业,而应构建为面向世界的旅游产业;第二,澳门应打造成区域旅游“中心”而非“最终目的地”。在华南地区,广州、香港、珠海都可以成为“旅游大三角”的其中一个“最总目的地”,但只有澳门是有国家战略确立的、世界级的“旅游中心”,这一角色华南其他城市均无法取代。因此,澳门有必要进行自我提升,发展成为一个既能营运调配旅游资源,又能引导游客集聚并辐射到各个旅游目的地的中心城市。

  以上两项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条件,区域合作可谓必经之路,具体措施可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加强澳珠中江旅游合作,打造珠三角旅游产业集群

  澳门要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除拥有博彩旅游业的比较优势之外,还必须能为各国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旅游资源。“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增强了澳门高端人文旅游资源的国际认受性;澳门餐饮及零售业发达,在澳门可以方便地分享世界各式美食,可以各取所需地购买各大国际知名品牌;近年来,澳门特区大力推动会展业发展,各类会议展览活动及会奖旅游数量的增加,必然会为澳门带来众多高端商务游客。

  即便如此,澳门旅游市场仍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如城市规模不大,缺乏大型主题公园等适合全家游的休闲娱乐项目,相对更适合一至两天的观光短线游。且澳门客源主要来自邻近地区,要开拓更广阔的游客,则需寻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形成的联线旅游的新合作方式。发展区域旅游合作至少需要符合两大条件:一是由于受到旅游时间和预算的限制,加上旅游资源不可移动性,参与合作的各地区之间必须地缘相近;二是大部分游客在同一次旅程中一般不会重复选择同类旅游产品,合作的各地区最好拥有种类不同的旅游资源。

  澳门具有极佳的区域优势。澳、珠、中、江四地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且地缘相连,交通便利,完全合乎发展区域旅游的条件。珠海拥有海滨风情、“百岛之城”的海岛生态,刚刚建成的横琴长隆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已有多项世界之最,众多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中山与江门和珠海相连,翠亨村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相距澳门只需半小时车程,中山拥有一定的名人效应及不少的名胜景点。江门五邑旅游业的特色是侨乡文化和自然风光,自19世纪中期以来,旅外华侨回乡建造的开平碉楼、赤坎镇等村落,于200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就在江门新会城区。

  澳珠中江四地在地理上联成一线,通过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旅业产业集群,将会是四地经济发展另一创新点,亦有助于更好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因此,澳门有必要利用地缘之便,主动与邻近地区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更多的联机旅游产品,以增强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辐射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维系“共融、互利”的合作关系。

  (二)共同参与环保项目,关注“一河两岸”的治理

  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亦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如光污染、水污染及空气污染等,令城市形象受损。今年5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京发布,在蓝皮书的宜居城市十强榜上,珠海作为后起之秀,夺得“最宜居城市”桂冠,而澳门则遗憾落榜。在总结回归十五年发展规律之际,澳门应反思如何配合“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这一发展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保无边界,共同参与环保事业是表现“共融”理念的最佳方式之一。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保护自然生态及优化旅游资源责无旁贷。珠海作为“最宜居城市”,尤其关注环境保护及生态保育。珠澳两地在环境保育等方面的目标及愿景一致,双方应为共同合作环保项目夯实基础。

  在环保事业上,珠澳两地的政府、社会团体、工商业界,乃至市民大众应各尽其能,同时加强政府与团体、团体与市民之间的互动,而这一互动链可以本地区或跨区域的方式进行,透过各互动链在不同层面和不同层次上相互交织,以形成一个有序而有效的沟通网络。

  珠澳两地可就合作内容进行共同研究,如在“一河两岸”的治理方面,配合未来澳粤新通道的建设一并进行鸭涌河、湾仔河道以及内港的治理工作,以期彻底改善河水污染问题。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可在珠澳两地政府及业界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加以探讨。环保项目大都具备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等特点,因此,是否得到政府的支持,对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珠海在生态保育、园林绿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而澳门资金则相对较为充裕,若由两地政府牵头进行环保合作料可事半功倍。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或可考虑以珠海提供技术及人才,澳门优先出资这一模式进行。两地亦应考虑建立环保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制定规划,共同作出贡献,共同分享。“共饮一江绿水,共赏一片蓝天”是对珠澳共享环保成果,实现“共融”的最好诠释。

  (三)共同打造大免税区,寻求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深圳及香港之间有条中外驰名的“中英街”,而珠澳两地之间却鲜少这类具历史底蕴,又能带动经济效益的“共融区”。建议珠澳双方“开放一线、抓紧二线”,并共同在珠海横琴设立免税区,珠海市民或游客不必过关即可购买到澳门的免税商品,有效缓解澳门市场承载力的问题,又能为横琴带来更多客源。

  鉴于与欧盟及葡语系国家等国际市场保持良好关系、对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吸引力,及拥有畅旺的零售市场及庞大的游客客源等多方优势,澳门有足够条件为该免税区提供经验参考及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免税区的选址及具体的合作和运作方式需从长计议,而珠澳双方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共同参与免税区的建设,以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共创双赢。

  若整合珠澳双方优势资源,落实上述三方面措施,相信能有效地发挥澳门的比较优势,并透过珠澳合作将这一优势向外辐射。如澳门企业入驻横琴亦可为珠海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珠海可从澳门租借横琴土地及免税区等项目中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可加大在教育、基建、民生福利等各方面投入,令珠海基层市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澳门是传统的国际自由港,又是“一国两制”示范区,澳门有条件在未来年代扩大作为,直接拉动周边地区互利共荣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作为粤西的窗口,成功开展珠澳合作更能为澳门与珠海、中山、江门等粤西城市的共融合作提供有益经验,并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区域合作能创造城市集群及产业集群,但区域合作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在所难免,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全新形式,澳门与珠海应该在更多的起点上认真思考与响应深度合作课题,建议珠澳两地政府创新合作机制,以“一国”为基础来看待“两制”共融之下的深层次问题,透过共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及民生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案,真正实现“共融”“互利”的区域合作核心价值。


作者:麦瑞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