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关于珠海市斗门区发展大桥经济的思考

基于宁波慈溪发展大桥经济的经验

2021-06-25 09:53:43 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全长49.968公里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指日可待,给珠海带来的不仅是与港澳地区的交通更加便捷,更是直接促进了珠海在珠三角经济圈的定位升级。作为位于粤西进入珠海第一站、珠中江区域合作接壤处的斗门区,在发展大桥经济方面则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和发展空间优势。深入了解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行后对浙江宁波尤其是慈溪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对促进斗门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浙江宁波慈溪市发展大桥经济的经验做法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海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杭州湾环线(G92)的组成部分。大桥北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5.5公里,总投资140亿元。2003年开工建设,2008年5月建成通车。大桥使宁波至上海的陆路距离缩短120多公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端的慈溪市、余姚市是隶属于宁波市的县级市,在抢抓大桥建设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慈溪市,在发展大桥经济方面做得更加出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慈溪发展大桥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积极主动,提前谋划

  2002年,慈溪在规划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中,专家学者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大桥经济的重要观点和构想。同年,慈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整慈溪山河,再造三北雄姿”的宏伟构想,明确要加快推进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超前筹划,积极应对,把杭州湾大桥建设重大的历史机遇转化成慈溪新一轮发展的现实优势。2003年,慈溪市提出“主动迎接大桥经济时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二)突出重点,全面对接

  一是坚持发挥大桥带动功能,强化大桥经济核心区。慈溪市从交通网络末梢的滨海城市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开放城市的枢纽,市委、市政府迅速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努力把慈溪市打造成为经济走廊、信息走廊、文化走廊的汇集点和接轨大上海重要节点城市的新门户,使之成为大桥经济核心区。

  二是坚持加快培育产业新优势,强化大桥经济的产业支撑。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格局。加快建设特色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坚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大桥经济的要素支撑。从200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动工之年开始,在交通、水利、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部署安排一系列事关大桥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全力实施“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

  四是坚持统筹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强化大桥经济的载体支撑。依托大桥区位优势,结合浙江省、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布局新一轮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的东中西三大工业组团。集全市之力,重点推进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按照形成面积14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50万人的“海上慈溪”为目标,高标准做好新区远景控制性规划,积极推进建设。

  (三)大桥经济,成效显著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慈溪市实现生产总值626.24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216.08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87亿元,增长14.8%。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位中,名列前茅,被誉为“家电之都、轻纺基地、打火机世界和轴承王国”。全市平均每五户家庭就有一户经商办企业,培育起6万多家民营工商企业和17个特色块状经济,工业总量超过2000亿元。

  二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四横十纵”为主体的骨干路网日益完善,以大桥为枢纽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城市内外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1%。

  三是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卓有成效。杭州湾新区于2009年底从慈溪划分出来,并升格为直属宁波市管辖的开发区,管委会为正厅级单位。园区范围扩展到陆域面积约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区内设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等功能性平台,成为宁波市和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性大平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增长极。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自2001年启动开发以来,累计引进内外资优质项目254个,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331亿元。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10平方公里核心区启动建设,总投资超120亿元。

  二、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斗门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至珠海的公路交通将由3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港珠澳大桥建设,为斗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地理区位优势得到新提升

  斗门区境内目前已有西部沿海、江珠、高栏港、机场4条高速和广珠铁路,斗门对外的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斗门至香港的陆路交通将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成功融入香港1小时交通圈,斗门将进一步成为联结香港与粤西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区位优势将得到新的提升。

  (二)现代产业发展增加新引擎

  近年来,港资企业在珠三角九大城市大约有5.5万家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与香港陆路相连的珠江口东岸,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和东莞市。位于珠江口西岸的斗门,由于没有陆路与香港相连,接受香港制造业的辐射非常小,据统计,目前全区港资制造业企业只有100多家。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作为离香港陆路交通较近、土地资源最丰富、淡水资源最充足的区域,斗门将成为香港先进制造业投资的洼地,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三)生态农业发展增添新市场

  香港有700多万常住人口,每天还有大量的游客,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半数以上由中国内地供应。斗门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白蕉海鲈”,有乡意浓有机米等多个国家、省级名优产品,有海大集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供给能力强,质量高。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斗门农副产品供应香港的渠道将更加畅顺,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四)城市规划建设面临新契机

  按照珠海的“三区一城”总体发展规划,珠海将由东部、横琴、西部组成的“三角形”的城市架构,这是未来若干年珠海城市的骨架。根据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要求,目前斗门正以公共服务项目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实施建设西部新城。可以说,港珠澳大桥建设,为斗门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大桥建成后,将改变原来珠海自我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面向整个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开放式城镇布局结构,强化珠中江地区的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使正好位于这个联系节点上的斗门受益无穷。未来珠海的市域,将形成以珠海西部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面向磨刀门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沿珠海大道、珠峰大道直至高栏港为产业发展空间,沿香海路为生活发展空间,促进沿线省道S366、S272主干线沿线镇、村的发展,使缩短珠海市区与西部中心城区之间的距离,构筑西部新城成为可能。

  (五)对外辐射带动有了新支撑

  斗门与中山、江门陆地相连,是珠中江区域合作的接壤处,是江门、中山进入珠海市西部的第一站,斗门能否通过科学的、崭新的发展模式引领周边;能否在接壤处展示珠海各项实力,实现带动作用;能否起到将珠海优势功能辐射到中山、江门的桥梁作用,是核心城市的实现历程对斗门的必然要求和重大考验。西部地区有机场、有码头,有丰富的淡水、土地资源和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预见,未来的斗门将成为香港辐射中山、江门,特别是江门的桥头堡,在珠中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将更有利于珠海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模式引领、实力带动和功能辐射。

  三、关于斗门发展大桥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要围绕“港澳后花园、西江桥头堡”的目标定位,抢抓港珠澳大桥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和大力发展大桥经济,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提升斗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斗门的知名度较低,应借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契机,积极举办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发挥斗门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幸福村居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南门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机遇,紧紧抓住斗门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大投入,精心策划,全方位宣传斗门、推介斗门,充分展示斗门的良好形象、后发优势、广阔前景。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工作,积极举办专题推介会,全面展示斗门在粤港澳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斗门作为港珠澳大桥和西江桥头堡的独特魅力,吸引投资者。

  (二)加快服务外包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把斗门打造成为港澳资金和技术的承接地

  要学习借鉴江浙等地引资经验,积极为外来投资者提供生活、休闲等一站式服务,以及解决投资者在斗门文化交流、就医、入学、金融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特别要借鉴大连、苏州的经验,发挥斗门靠近珠海众多高校、技术人才充裕、发展空间广阔、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打造港澳服务外包集聚区。大力引进工业企业总部,培育和鼓励符合条件的现在有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积极牵线搭桥,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支持斗门的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内部管理等方面加强与香港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企业、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探索建立香港高等院校与斗门合作的技术开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体系,可考虑在富山工业园区建立香港高科技园区,由香港发展科研,斗门发展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斗门成本较低、机制灵活的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把斗门打造成为港澳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地

  广阔肥沃的农田、保持良好的生态、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这是斗门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重要优势之一。要突出这一鲜明特色,发挥这一明显优势,瞄准香港的“米袋子”“菜篮子”“花瓶子”,以310平方公里的北部生态农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花卉苗木生产。发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白蕉海鲈”的品牌效应,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提高其在港澳地区的知名度。要把握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机遇,加大对区内农产品生产流通专业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使其在供港澳鲜活农产品中占据主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把斗门打造成为“港澳后花园”,使之成为港澳同胞短线旅游的休憩地

  首先,斗门有16万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发展他们回来进行观光式的“亲情旅游”是斗门在大桥开通后旅游业的一大优势。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人口稠密、生活节奏快、对国内情感血浓于水,人们休闲之时很渴望到大自然中去释放紧张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斗门山清水秀,自然和人文景点众多,又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和血缘上的关系,将成为香港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其次,珠海的拱北口岸是全国第二大口岸。作为短途旅游,邻近香港的珠海成为首选;而斗门作为珠海的后花园,对香港人更具吸引力。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这种形势会更为乐观。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如果能分流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斗门的旅游业收益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要在旅游产品上积极应对,在旅游线路上主动连接,在旅游服务上努力提高,真正使斗门成为港澳的后花园。

  1.完善旅游规划。按照面向港澳和珠三角大都市区的新定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文化”的主题,完善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新的旅游空间布局,以高起点的生态旅游规划引领生态旅游高水平发展。

  2.加快项目建设。要充分挖掘幸福村居建设、斗门沙田水乡、生态乡村、历史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加快南门接霞庄旅游开发、莲江村生态旅游等项目的建设。港澳地区旅游业发达,旅游开发经验丰富,要进一步积极引进港澳企业来斗门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项目发展水平。

  3.开发适销产品。要根据港澳同胞的需求,加大旅游景点的整合和旅游线路的策划,把黄杨山、金台寺、御温泉、菉猗堂、斗门古街门古街、接霞庄、黄氏大宗祠等,以及六乡水松林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成为旅客喜爱的旅游线路。要增强旅游产品的针对性,学习泰国的做法,量身订做,积极开发适合港澳游客休闲度假的短线旅游产品。要借鉴慈溪建设宁波大桥生态农庄的经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大型综合性高档次农庄。

  4.完善配套设施。要加快绿道网、斗门旅游大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五星级酒店项目,加强餐饮服务管理,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提升酒吧城的经营水平,让游客来得顺心、玩得开心、吃得舒心、住得安心。

  (五)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把斗门打造成为港澳和周边地区资源、材料、产品交易的集散地

  要充分发挥斗门作为连接港澳与粤西乃至泛珠三角重点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1.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奠定商贸、物流业发展基础。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前提和基础。大桥建设使斗门乃至珠海城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而要实现商贸、物流大发展,必须按照大投入、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城市交通设施、公用基础设施为主,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台阶。要加快推进珠海市区与斗门的香海路的规划建设,彻底改变斗门与珠海市区仅靠珠海大道连接的现状,使大桥建成后作用得到极致的发挥;加快规划建设高栏港高速公路向北延伸段,积极推进省道S272线白蕉高速出口至上横段建设,与江珠高速公路一起双双组成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往北、往西南通道,使得大桥建成后,斗门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珠中江连结点和通往粤西的交通节点;加快改造S365白蕉段和斗门大桥,畅通向东、向西通道。同时,切实加快西部中心城区域小交通建设,形成外接内联的便捷交通网络,为发展商贸、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规划引导,打造商贸、物流集聚区。省道S272线湖心路口至白蕉高速公路段即将全线完成改造,这是珠海西部中心城区建设的南北中轴线,区位优势非常突出,其地位与作用类似于广州番禺的迎宾大道。要尽快制订斗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把省道S272线湖心路口至白蕉高速公路段两旁区域规划为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项目向该区域集中,打造斗门现代服务业黄金走廊。按照规划,大力引进综合性物流中心、大型连锁卖场项目、国际品牌的五星级酒店等港澳现代服务业资源,最大限度承接港澳产业辐射,最大限度为港澳提供优质的服务。

  (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把斗门打造成为港澳文化产业的聚集地

  要结合斗门区本土文化资源特点,围绕“水上婚嫁”“装泥鱼”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飘色、舞龙、舞狮等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活动、宣传包装等途径,打造水乡文化、宋皇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幸福村居建设,对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一些特色项目,要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上狠下功夫,力争有更多的特色文化品牌跨入省级、国家级行列。各镇要立足发展“历史文化名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活动,通过2至3年时间,打造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镇。斗门镇要进一步夯实“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基础;乾务镇要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层次,建设“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井岸镇要发挥主城区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白蕉镇要加快推进水乡文化项目规划建设,弘扬沙田水乡文化;莲洲镇要借助北部生态园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要结合国内传统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办好春节民间艺术大巡游、端午国际龙舟赛、中秋“水上婚嫁”等节庆文艺活动,为在斗门休闲、商住的港澳同胞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作者:刘桂柱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