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40年峥嵘岁月,40年风云激荡。依靠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珠海从昔日珠江三角洲上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已经建设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发展。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向世界旗帜鲜明宣示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坚定决心。
伫立新的时空坐标,抢抓新的历史机遇,珠海改革开放再谋划、再出发。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
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始终清晰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南海之滨的热土,张开破浪前行的强劲风帆,珠海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奏响时代最强音。
筚路蓝缕: 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城市 1980年8月,刚刚踏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中国,决定在珠海、深圳、汕头等地创办经济特区。当时的珠海可谓一穷二白,“一条小马路、一盏红绿灯”正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创办特区等于在一张白纸上涂鸦。
1984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踏上珠海的土地视察,欣然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字,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照亮珠海经济特区勇往直前的道路。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了特区的精气神,时代的最强音。回首40年的风雨历程,珠海“摸着石头过河”,屡开全国风气之先:开创科技重奖先河,举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开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石景山酒店,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在全国率先实施12年免费教育……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亲切关怀与坚强领导下,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675.18亿元,年均增长17.9%,人均GDP从579元提高到15.55万元。
改革创新、粤港澳合作、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建设等扎实推进,珠海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领先”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作用。
大桥机遇: 构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1990年11月28日,当时全国最长的城市公路隧道板樟山下行隧道通车,大大缩短了拱北与香洲之间的距离。1210米的长度,成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史上一个阶段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珠海大力弘扬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冲天干劲和英雄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彻底改变了珠海昔日偏居一隅的交通格局,逐步构建起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
风云际会的伶仃洋上,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以港珠澳大桥为龙头的交通基础设施,奏响了新时代华彩乐章的嘹亮先声,世界级湾区的中国样本已在路上。
中央和省委对珠海寄予厚望,紧密协同港澳发展,服务珠江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积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为珠海赋予了新的使命。以港珠澳大桥为龙头,珠海不断“补强”机场、港口、城轨、高铁等跨境、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珠海高铁已通达全国50个城市,珠机城际轨道一期工程即将建成,二期工程顺利推进;珠海机场客流量一举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四个“千万级”机场;2017年珠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亿吨,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80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3.44万标箱……
全面铺开“陆海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展现了珠海建设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国际门户的决心和力度。
创新故事: 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房一厅的住房一套、国产奥迪小轿车一辆和20多万元的奖金,合计人民币约100万元,这是1992年3月,珠海对三名科技特等奖人员的奖励。当时,珠海“科技重奖”首开全国先河,犹如一声惊雷,轰动海内外。
创新是珠海的发展之魂。作为珠海实体经济的标杆,格力电器从一家年营业总收入1亿元、净利润不足200万元、技术主要靠“买”的小公司,成长为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净利润超过224亿元、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世界500强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力电器更积极向制造上游发力,先后进军了智能装备、精密模具、通信设备等领域,在一些容易被“卡脖子”的领域里苦心耕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这是珠海经济特区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缩影。丽珠、金山、远光、赛纳、魅族等一大批企业从无到有、披荆斩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样镌刻了珠海经济特区创新前行的光荣与梦想。
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云洲智能海洋无人船参与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欧比特“珠海一号”微纳卫星星座成功发射……近年来,珠海创新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的步伐铿锵有力,创新成果“上天入海”引人瞩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今年突破1900家,其中既有格力电器、丽珠医药、金山软件等全国知名的“创新明星”,也有云洲智能、优特电力、纳睿达等一批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
开放引领: 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到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的建设运作;从勇敢开启对外开放的“窗口”,率先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改革开放的每一个环节,均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了滔滔不竭的动力。 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从经贸交流来看,珠海已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5万家,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81.73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战略,为珠海在扩大开放中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带来重大机遇。从中国航展、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中拉国际博览会到全球服务外包大会、“海丝”国际传播论坛、中拉企业家高峰会,一系列国际盛事接踵而至,彰显珠海的开放魅力,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发展新愿景。
作为“一国两制”的交汇点、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海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率先探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全球化参与深度。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国际创新成果转化地、区域特色金融中心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努力携手港澳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横琴沃土: 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新引擎
2015年,澳门青年周运贤带着一个名为“跨境说(BringBuys)”的项目正式入驻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也自此开始了他的双城生活。这家跨境电商领域的创新企业,出生于澳门、成长于横琴。不到3年时间,公司规模从13人扩大到130余人,预计今年将为合作电商带来超过1亿元的销售额。
新时代的横琴故事,是珠海不断扩大开放展现出的新风貌、新气象。自2009年启动开发,横琴从一片“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荒凉海岛,成长为开放发展的热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55倍,年均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翻了18倍,年均增长51%;吸收利用外资翻了760倍,年均增长158%。
2015年,珠海再次被国家赋予新的使命,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挂牌成立。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挂牌3年来,横琴自贸区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之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实际落地314项制度创新成果,多项措施在全国、省、市复制推广。
目前,横琴商事主体已突破5.7万家,其中45家世界500强、73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落地项目总投资超5000亿元。
作为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横琴自贸区已成为粤港澳高端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高度集聚和空间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目前,累计在横琴注册的港澳资企业2600家,其中澳资企业超过1300家。
随着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生机勃勃的大桥经济区建设拉开序幕。过去40年,珠海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站在新时代,把握港珠澳大桥开通新机遇,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契机,珠海将是一座具有独特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未来之城。
亮点 部分“珠海之最”
●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在珠海签约诞生。
●1992年,珠海获评首批国家园林城市。
●1996年,珠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1998年,珠海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旅游模范城市、全国第一批环保模范城。
●2006年,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正式投入运作。
●2016年,珠海获评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
●2017年,珠海获得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