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0是“十三五”收官之年,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过往,展望未来,乘势而上。
回眸“十三五”,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综合评价排名从国家高新区第31位上升至第22位,“一区多园”高企总数从360家增加至1031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2%……“十三五”取得的各项成就,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奋进“十四五”,高新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作用,担当起珠海支持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平台使命,从深化“一区多园”体制改革、优化主园区规划设计、强化“三大三新”、推进提质增效、营造“两化三型”软环境五方面着力,全力建设珠海科创教育中心,将高新区打造成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为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新特区作出高新贡献。
回眸“十三五”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从第31位上升至第22位
综合实力再创新高,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从第31位上升至第22位。预计“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达3475亿元、年均增速15.7%,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68亿元、年均增速8.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企总数从360家增加至1031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2%。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在光通讯、雷达监测、无人船等前沿领域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高端人才数量占全市70%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共计12500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新区获评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已建成分配人才共有产权住房656套。天使基金规模达3.32亿元,产投基金规模达30.7亿元。连续举办六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681个海内外创业团队和2万多名创新人才参赛,兑现奖励和扶持资金1012.9万元。
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上市企业占全市78%
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出台扶持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产业和推动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等“政策十条”,制定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五年行动计划,成立主导产业办公室。投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3.7亿元。产业辐射力持续增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85亿元,集聚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28家,占全市78%。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6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集聚企业100家,占全市三分之一。产业载体持续拓展,拥有孵化器12个,孵化载体面积达117.6万平方米。设立2.4万平方米IC设计产业孵化基地,谋划建设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唐家第一工业区、金鼎第一工业区、金发工业区改造提升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全面动工。
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
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9.8%
“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出台《完善珠海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实施六项改革举措,构建纵向领导体制清晰、横向联动协调有效的管理机制,改革举措获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科技厅高度肯定。“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市率先将公安、国土、规划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区行政服务大厅,部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探索试行“容缺受理”,积极推进民生业务零跑动,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9.8%。线上可办率为90.8%。区镇机构改革取得新突破,唐家湾镇正式实体运作,建立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等工作平台,组织机构更优、职能更加全面,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举全区之力支持“双区”建设
引进港澳创新创业项目162个
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加强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的专项政策。设立1万平方米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港澳青年“1元创业空间”。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正式落地。引进港澳创新创业项目162个。以国际标准设计、建设运营淇澳岛和后环片区30.11平方公里区域,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加强与深圳国家高新区创新对接、产业承接,落地深圳产业项目29个,总投资达62亿元。
民生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例超80%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例超过80%,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建改建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新增7710个学位。获评国家卫生镇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拆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化州、福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鸡山渠、东岸渠两条黑臭水体实现“消除黑臭”。城市功能品质显著优化,区域交通枢纽加速成型,滨海新城建设全面提速,建成高新区市民艺术中心、唐家湾沙滩、后环社区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活动场所。会同社区获评2020年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平安高新、法治高新建设,创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治理机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安全生产整体形势保持稳定。
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党建树品牌、“两新”党组织广覆盖、党群服务阵地建示范,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开展深化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两个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和发展。
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2020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高新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切实做到“底数清、手段硬、物资足”。为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高新区印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高新区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政策》,旨在鼓励主园区孵化器、加速器为企业减免租金。区属国有孵化器、加速器对园区内的实体经济企业,实行2个月房租及管理费免收,1个月房租及管理费减半的房屋补贴。2020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的增长,GDP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全年预计增长6.7%,实现“双统筹双胜利”,为全市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十四五”
深化“一区多园”体制改革
持续扩大能级量级
通过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激活空间蓄势潜力,是实现持续创新的重要一环。“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深化“一区多园”体制改革为着力点,高新区将进一步加强“一区多园”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形成各园区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持续扩大“一区多园”能级量级,全力跻身国家一流高新区。高效推动区镇机构优化改革,实现区级聚焦构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文教卫事业,镇级承担强化基层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和综合执法等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高新区将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外商力度。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科学家、企业家和各领域青年高端人才参与政策制定渠道。加快“信用高新”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深化“双自联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开国际市场新空间。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港澳科研人才到高新区创业就业。动态优化、持续落实市“英才计划”和区“凤凰计划”。
优化主园区规划设计
加快推进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高新区将以优化主园区规划设计为着力点,突出高新导向,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柔性、韧性,打造面向未来、面向青年人才的科技创新小镇,担当珠海支持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平台使命。
一方面,强化城市规划设计引领作用,围绕满足产业空间、畅通交通空间、拓展民生空间做好规划布局。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一核两翼”建设。以深珠合作示范区为“核”, 以高端制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教育、创业孵化集聚区为 “两翼”,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功能区分互补、发展协同交融的“一核两翼”空间格局。
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高新区还将全面深化区域创新协作,加快推进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坚持学习先进、链接承接、服务支撑、协同合作,畅通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中的国家高新区创新对接、产业链接、园区衔接机制,共同开展园区规划、土地开发、科技创新、产业导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全力打造国家高新区协同发展先行示范。推动与港澳深度合作,突出空间承接、制度衔接,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
创新为核强化“三大三新”
培育壮大“3+x”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珠海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主平台,高新区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强化“三大三新”为着力点,积极争取引进“大平台、大装置、大载体”,全力聚焦“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经济体系不断优化升级。
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是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高新区将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积极引进建设大平台、大装置、大载体,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抢占战略先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高新区将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联盟以及特色化、专业化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联合体,实现更多从“1”到“N”的应用转化。
在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高新区也将展现新作为。一方面培育壮大“3+X”特色产业集群。做大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智慧视觉等领域做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推动全产业链系统优化和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培育壮大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形成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深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芯片、算法、感知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攻坚。
开启产城融合新篇
提质增效助推高质量发展
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奋进“十四五”,高新区将围绕“提质增效”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统筹生产空间、科研空间和生活空间,推进产城高度融合,改造升级科技园区,提高亩产和发展质量,不断地吸引、聚合、承载新的科技资源。
在改造升级科技园区方面,高新区将统筹推进产业空间、交通空间、民生空间“三大空间”规划,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产业用地和规划保障,继续实施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两新一重”项目滚动发展。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专项行动,释放更多优质产业空间,改造升级4.0版高端化、智能化园区。
在增强畅通“双循环”功能方面,高新区将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链接湾区、对标国际的高端要素引力场。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积极扩大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投资运营、产业园区开发,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同时,高新区还将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新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青春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建设人才公园、人才广场,打造集软件研发、文化旅游、滨海观光于一体的科技文化海岸等举措,提升多元文化软实力。
营造“两化三型”软环境
打造高水平高品质创新空间
科研机构、优质企业、高端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抢抓我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城市契机,高新区还将通过全面营造人才集聚环境、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生态高新城市绿色名片、全面强化党建引领环境四大举措,大力营造“两化三型”科技创新软环境,打造高水平高品质创新空间。
在营造人才集聚环境方面,高新区将突出“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通过升级“凤凰人才”计划、再建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持续办好“菁牛汇”系列活动、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高新区将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巩固社保全覆盖。创新加强社会治理,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高新区还将打造生态高新城市绿色名片。全面推行绿色规划、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建筑,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深化农村型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生态宜居美丽高新。全面强化党建引领环境。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抓好以党的科学理论“铸魂”工作。纵深推进“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深入开展“两个专项整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
数读
高新区“十三五”成绩单:●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从第31位上升至第22位。●高企总数从360家增加至1031家。●高端人才数量占全市70%以上。有效发明专利达12500件。●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85亿元,集聚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28家,占全市78%。●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6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集聚企业100家,占全市三分之一。●引进港澳创新创业项目162个。●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例超过80%。积极推进民生业务零跑动,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9.8%。线上可办率为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