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标准建设运营高新区淇澳岛和后环片区,打造东部滨海新城。”2月2日上午,珠海市九届人大九次会议召开,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对高新区2021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大会过后,珠海高新区党委书记苏虎做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海两会直播间。他表示,高新区将坚决扛起“做强横琴、高新两大创新平台”“打造珠海东部滨海新城”等新使命新要求,抢占新领域、发展新经济、实现新腾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智慧型、生态型的“两化三型”滨海新城。
肩负“打造珠海东部滨海新城”新使命
南方日报:听完市政府工作报告,请您谈谈总体感想体会?
苏虎:刚刚听了市长姚奕生代表珠海市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有很深的感受,这个报告通篇紧扣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四大战略任务”,客观地总结了珠海“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特别是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所取得工作成绩。在这个报告里面,也科学地谋划了“十四五”时期珠海市未来发展的愿景,部署了全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成绩总结实事求是,奋斗目标振奋人心,工作举措精准有力。
在报告里面,市长姚奕生专门提到了高新区接下来的发展要求。高新区将不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坚决扛起“做强横琴、高新两大创新平台”“打造珠海东部滨海新城”等新使命新任务,抢占新领域、发展新经济、实现新腾飞。
在169个国家高新区中首次进入前20强
南方日报:回眸“十三五”,高新区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
苏虎:“十三五”期间,珠海高新区围绕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的嘱托,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按照省、市工作部署,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高新区在自主创新能力、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方面实现整体性跃升,珠海高新区是1992年建立的,从“十二五”末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第31位,至“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上升到了全国第19位,这也是珠海高新区在169个国家高新区中首次进入前20强。
“一区多园”营业收入从1902亿元上升至347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360家增至1031家,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从1316亿元上升至2850亿元,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46亿元升至268亿元,主园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5件升至177件。
在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与港澳深化合作全面铺开,在国家高新区率先实施“纵向领导体制清晰、横向联动协调有效”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近8.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在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方面实现系统性提升,市、区联动投入48亿元构建“四横五纵”主干路网,综合交通设施显著完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交错交融、特色鲜明。
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方面实现持续性改善,每年民生投入均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左右,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创新实施“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治理机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加快建设“两化三型”滨海新城
南方日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珠海市两大创新平台之一,高新区将如何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苏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高新区作为珠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全面落实“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特别是要落实姚市长在工作报告中给高新区布置的任务安排,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如下工作:
聚焦“三大”,建设珠海科创教育中心。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大力引进建设大平台、大装置、大载体,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更高质量担当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阵地,全力支持“天琴计划”、南方海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同步推进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二期和澳科大研究生院等院校科研项目落地和校园规划建设,再建一批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同时也支持华为、金山等头部企业携手辖区企业共建产业生态链。
围绕“三新”,构建珠海新兴产业高地。在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瞄准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硬核”竞争力。统筹“一区多园”产业发展规划,继续培育壮大“3+X”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持续做强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航母群”。
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智慧视觉等领域做强做大一批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壮大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同时要尽早谋划,加强产业用地和规划保障,划定产业用地“红线”,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工业园、科技园向4.0版高端化、智能化园区提升。
着眼“三型”,打造珠海东部滨海新城。突出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探索实行一些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的“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使高新区能够成为人才引进的一个高地。科学有序推进淇澳岛和后环片区未来城市核心区建设,高标准国际化地谋划深珠合作示范区建设,在金星湾“一水两岸”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加强与深圳等城市深度合作,打造比肩深圳湾的科技创新湾,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智慧型、生态型的“两化三型”的滨海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