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新闻报道

打造国际领先城市发展新轴带

2020-08-26 00:00:00 来源:珠海特区报

  40年前,珠海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以“敢为天下先”和“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和胆略,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28年前,珠海高新区正式成立。伴随着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脚步,在一代又一代高新人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下,珠海高新区从一片荒芜的滩涂发展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区,从珠海城乡结合的边缘地带变身为现代化滨海新城。一路走来,朝气蓬勃,风华正茂。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作为珠海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平台和珠海科技创新的主引擎,高新区如何发展才能不负韶华,在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征程中与时俱进,奋力赢取未来呢?

  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虎表示,高新区将奋力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自觉融入“两点两廊”建设,为澳珠极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将奋力打造珠海科技创新主引擎,为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增添强劲动力;将奋力担当“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肩负起做实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时代使命,按照市委“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要求,抢占新领域、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将投资千亿,建设创新、美丽、幸福高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谋划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之年。立足“十四五”,高新区设定的目标是:积极推动“一区多园”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1500家,力争跻身全国一流创新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40亿元,投入1000亿元建设资金,人口规模达60万人。

  要实现这些目标,高新区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优“天琴计划”、省海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支持UIC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支持澳科大在高新区设立研究生院,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人才栖息地。建设更多科技资源支撑型、高端人才引领型孵化载体空间,继续办好“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湾区优质创新创业创造热土。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开发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二是全力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主导产业引领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总体目标,重点打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形成“龙头企业+”特色创新生态。聚焦战略前沿领域,努力打造海洋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和5G、区块链等若干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全力建设北部交通枢纽。建设珠海北部交通枢纽,推动建设“两通道、两地铁、两快线”(即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广州地铁18号延长线、珠海地铁1号线、金琴快线、兴业快线),形成与广州地铁相接、与深圳跨海相连、与港澳紧密联通的交通布局,实现“1小时交通圈”,建成“三纵三横”市政路网,打造“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四是全力营建民生幸福湾区。建设承载服务60万人口规模的滨海新区,再建10000套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深化与中大、北师大托管合办品牌中小学,继续实施“小病基本免费、大病救助兜底”惠民政策,建设中山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等品牌医院,打造高水平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同片区打造成为全省美丽乡村标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兑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奖补资金,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干事创业氛围,确保企业和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深珠合作独具优势,将先走一步、走快一步

  1980年,深圳、珠海同时建立经济特区,肩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多年来两地企业合作和人才交流密切,都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和创新基因。在国家“双区驱动”重大战略指引下,珠海和深圳正积极联动,充分发挥澳珠极点和港深极点作用,共同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去年10月,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的战略部署。今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深珠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苏虎认为,珠海高新区在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上具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高新区处于深珠合作区最前沿,唐家湾园区距深中通道落脚点仅20公里,规划建设的深珠伶仃洋公铁两用通道,从深圳南山区直通珠海高新区金星湾,下穿淇澳岛,落站后环片区,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将跨海相连;二是创新优势,珠海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与深圳相似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19年“一区多园”高企总数达979家,其中主园区高企数达531家,在全市率先形成从创客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三是产业优势,唐家湾主园区80%是科技型企业,芯片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全国第八、全省第二。而且在金鼎、后环和北围片区均拥有超过1平方公里以上的连片未利用产业用地,将为承接深圳产业溢出提供最优发展空间。

  苏虎表示,下一步高新区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对标学习、链接承接、服务支撑、协同合作”,在深珠合作上先走一步、走快一步,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融通、营商环境畅通,以金星湾为核心区域,稳妥推进淇澳岛整岛开发、后环片区新城市中心,高标准建设高新区“一水两岸”深珠合作示范区,举全区之力加快打造国际领先城市发展新轴带。

  高新区发展历程

  珠海高新区从一座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海滨小镇建设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科教新城,逐渐成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七个”加速转变,多项事业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高新区的成长壮大见证了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改革发展,高新精神也是特区精神的接续传承。

  (一)发展格局从单一片区向“一区多园”加速转变

  从1992年初创时期仅三灶管理区9.8平方公里管辖范围,逐步形成了包括唐家湾主园区、南屏工业园、三灶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富山工业园、航空产业园、横琴高新技术和科技研发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发展架构,区域面积增加到359.76平方公里。2000年创建第一个由地方与科技部共建的“科技创新海岸”;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珠海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完善珠海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构建“一区多园”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珠海高新区上升至第22位,创历史新高。

  (二)创新发展从先天不足向做优做强加速转变

  建区时年营业收入仅3.57亿元,2019年总营收突破3000亿元大关,2019年高企总数达531家,目前共有上市挂牌企业36家。国家级重大科技装置天琴计划,省海洋实验室、清华(珠海)创新中心和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台相继落户。

  (三)新兴产业从零散发展向集聚集群加速转变

  2004年珠海高新区软件园获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为广东第3家获批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17年高新区智能配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8年珠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第8、广东排名第2,高新区占全市近50%。近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

  (四)开放创新由谨慎探索向先行先试加速转变

  2009年、2010年分别设立全国第一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检察室。2015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2018年全市首个共有产权房项目“惠景慧园”656套住房配售完毕。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港湾1号利用1万平方米打造港澳青年“1元创业空间”。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在主园区设立外资企业,在以色列、美国、香港等地设立离岸创新中心。

  (五)城市面貌从海滨小镇向科教新城加速转变

  1999年珠海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合作建设协议,北师大珠海分校、UIC、北理工珠海学院相继落户。交通枢纽从最开始仅港湾大道一条主干道,初步建成“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八大片区市政路网,形成“外联内畅”交通路网体系,深中通道、深珠伶仃洋通道正在规划建设,珠海北部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形成。

  (六)社会事业从基本保障向优质均衡加速转变

  与中山大学合作办学,与北师大签订托管协议,形成金鼎、唐家两校两翼格局。在全市率先推出户籍人口“小病基本免费,大病救助兜底”健康高新六大惠民政策;2020年6月,获评“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立全市首个社区网格化治理“数字高新”通用平台。

  (七)党的建设从基础夯实向引领创新加速转变

  区党委2018-2020年连续3年出台区党委一号文聚焦基层党建;构建形成“2+7+N”三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红色服务圈,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党委党校;2018年9月成立全国首个互联网行业党工委;2019年12月,正式成立高新区“一区多园”大党委,统筹协调“一区多园”改革创新事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