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新闻报道

斗门区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2020-08-24 00:00:00 来源:珠海特区报

  今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斗门区与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息息相关:40年来,伴随着珠海的日新月异、发展壮大,斗门区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27.41亿元,是1980年的432.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4亿元,是1980年的152倍;人均GDP9.27万元,是1980年的179倍。斗门区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珠海经济特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岭南大地的生动实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回顾发展历程,斗门区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应当倍加珍惜、传承发扬: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必要手段;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始终把民生优先作为工作的首要追求;始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

  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高要求: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把斗门打造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    实现从农业大区到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的转变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这首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0年前,导演谢添拍摄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当年红红火火的斗门制糖业。

  甘蔗种植在斗门历史悠久,制糖工业随之得到发展。1964年2月,平沙糖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白砂糖。    平沙糖厂生产白砂糖,成为斗门地区现代制糖工业的开端,奠定了斗门工业发展的基础。到1986年,斗门制糖工业总产值1588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2.2%,制糖业已成为经济的支柱(《斗门县志》297页,《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

  斗门白砂糖,成就几代人舌尖上的美味;斗门白砂糖,成就甜蜜的事业,让生活充满阳光,斗门由此被誉为“甜县”。

  “甜县”斗门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0年斗门工业总产值178.9亿元,是1991年的12.5倍。2007年,斗门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

  “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这成为斗门区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和生动实践。40年来,斗门区坚持制造业立区、质量强区、产业集群、招商引资不动摇,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斗门制造向斗门创造转变、斗门速度向斗门质量转变、斗门产品向斗门品牌转变”,实现从以农业为主的“甘蔗大县”,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

  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斗门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实现质量提升和能级量级扩大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40年接续奋斗,40年春风化雨。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和提升,斗门区逐渐形成五大产业集群: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模,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要基地;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打造珠海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专业物流市场,形成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打造路网交错四通八达西部枢纽    不断提升区内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我老伴是白蕉人,以前她每次从井岸回娘家需要小半天时间,太麻烦了。”今年78岁的梁兴仔是井岸人,说起40多年前的事情历历在目。

  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回亲戚朋友家的节奏也慢。在老一辈斗门人的记忆里,当年从井岸去白蕉要靠井岸渡口通渡。

  1979年,井岸渡口通渡,配有3车4车平板各1艘、拖头2艘(《斗门县志》355页,《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

  1988年1月19日,井岸大桥通车,将井岸城区与白蕉连为一体,井岸渡口随即停开。“通车当天,靠井岸这边的桥上人山人海,人比车多,车辆只能在桥中间行驶。”梁兴仔夫妻靠渡轮来回折腾的日子成为历史。

  也是在这一天,斗门大桥开工奠基,两年后建成通车。从此以后,井岸大桥、新环大桥、斗门大桥连成一线,从东线进出斗门畅通无阻,结束了要靠摆渡赶路的历史;1993年11月通车的珠海大桥,更是“如虎添翼”,将斗门区与市区连成一片,助力斗门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

  斗门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河道纵横、河网相连。交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此,斗门区通过长远谋划、架桥筑路,构建“内畅外联”交通网络,既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0年来,斗门区不断提升区内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大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落后面貌,实现井岸大桥、尖峰大桥加固改造和中兴路、湖心路升级改造完工;境内三大主道珠峰大道、省道S272斗门段(湖心路、白蕉路)、国道G228斗门段(黄杨大道)升级改造先后竣工,从“出门无船便无路”发展为路网交错、四通八达的西部枢纽。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斗门区加快推动香海大桥、鹤港高速、上横大桥等市属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互联互通联系珠中江、辐射粤西、沟通粤港澳的一体化交通架构,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群众宜居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980年,井岸大厦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当时斗门旅店服务业的代表作之一。大厦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650平方米,设有高级套间20个、中级套间30个、客床共216张。

  40年来,井岸大厦见证了斗门现代服务业的风风雨雨和发展壮大。

  在井岸大厦的斜对面,是2018年10月开业的大信·新都汇斗门店,这是珠海西区第一个现代综合性城市生活广场。大信·新都汇斗门店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拥有230多家商户和1200个地下停车位,是仅次于华发商都的珠海第二大商业综合体,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为斗门区乃至西区40余万名群众提供了购物休闲便利。

  井岸大厦的布局,是斗门区谋划现代服务业的第一步;大信·新都汇斗门店的建设,是斗门区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增进民生福祉的一大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多年来,斗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需求“第一导向”,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九项民生支出44.64亿元,增长22.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1%,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见效。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全面实施河长制,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办学校、兴医疗。斗门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推动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新建及改扩建一批学校、幼儿园,不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满足群众需求;在医疗服务方面,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强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广斗门“智慧医疗”项目、加快侨立中医院(市第二中医院)改扩建及一批社区医院新建项目、推进斗门区疾控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斗门区是“中国曲艺之乡”,1979年3月成立的斗门粤剧团,至今覆盖城乡的巡回演出从未间断。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资源,斗门区做优“文化节、旅游节、美食节、体育节”四大活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品牌之一。其中,文化节历史久远、内容丰厚,包括已经举办15届的民间艺术大巡游、32届青少儿艺术花会节、18届戏剧曲艺大赛、13届沙田民歌大赛、8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构建起一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斗门区群众在拥有自然禀赋的绿水青山之外,还享受着文化空间的“绿水青山”。

  “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    着力推进“美化绿化净化”,打造“绿城花城和公园之城”    8月时节,霞山公园山清水秀,部分区域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力争今年年底完成建设。

  1979年建成的霞山公园有山有水、山水环抱,见证了斗门区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绿色、低碳、滨水的宜居生态新城。

  全面全力增绿添绿。截至目前,斗门区森林总面积为15068.8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24.55%。“团花锦簇”的繁花节点,“花繁叶茂”的景观绿廊,“花枝招展”的多彩立面,斗门区已经基本形成“花开四季”的城市绿色景观效果。

  深入推进公园建设。面积约26734平方米的尖峰桥西公园刚刚建成开放,绿化、驿站和休闲廊架,与黄杨河湿地公园有机地融为一体;面积约40万平方米、长约3.7公里的黄杨河湿地公园,2018年国庆期间开放,建设有滨水观景台、观河廊架、招潮台、观景步径、亲水平台、滨河广场等,种植落羽杉、芦苇荡、红树林等水生湿生植物,成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特色生态休闲区。

  黄杨河湿地公园已经与西堤路绵延相接,构成2公里长的“斗门情侣路”,成为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提升项目十里滨水长廊的重要内涵。

  斗门区深入推进公园建设已经成为常态。从2014年开始,连续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全区目前有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100多个。今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是10个公园的建设,包括6个社区公园的建设。来自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的消息:目前,尖峰桥西公园已建成并开放使用,禾益湿地公园、河岸健身广场、邻里社区公园、西埔公园、东岸公园等5个社区公园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建设面积共约7万平方米。

  经济社会要好,绿色发展不能少!    斗门区长远谋划、高端布局、持续发力,“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着力推进“美化绿化净化”,打造四季常绿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和公园之城,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满足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需求,将斗门打造成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用5年时间打造具有“净治美韵”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

  白蕉镇新沙村河网纵横,村民依傍“一河两岸”而居,是典型的沙田水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沙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1998年,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参与养殖“白蕉海鲈”,每户年收入8万多元,最高收入者逾20万元。20多年后的今天,新沙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40年弹指一挥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返,人和事却已经焕发新颜。

  2019年8月,珠海市获评国字号荣誉“中国海鲈之都”。珠海获此殊荣,与斗门区“白蕉海鲈”产业的贡献密不可分。

  斗门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经过多年发展,以白蕉镇为主的海鲈养殖区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成功注册“白蕉海鲈”商标,并成为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白蕉镇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截至目前,“白蕉海鲈”养殖面积约3.3万亩,年产量约占全国鲈鱼销量的7成以上;白蕉镇目前拥有强竞、海源、之山、海之利、知名水产养殖、深加工企业及水产销售专业合作社。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乡村旺。“白蕉海鲈”的产业发展,是斗门区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斗门1980年的渔业产值是440万元,2019年达到59.93亿元(其中海鲈产值23.4亿元),增加1362倍。

  作为珠海市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斗门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年3月29日-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斗门镇南门村成为省级示范点,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抹亮丽风景线。

  斗门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入选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范示范名单;“白蕉海鲈”获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海鲈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获批省级标准示范区;斗门镇入选“2018中国最美村镇”,莲洲镇获评“中国禾虫之乡”,白蕉镇昭信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斗门重壳蟹、斗门禾虫、斗门荔枝、斗门黄沙蚬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

  这些荣誉,生动地展示出斗门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勃勃生机和光辉前景。

  从区级样板升级市级,再到省级示范点,斗门区乡村振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谋定守正出新策,斗门区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7月上旬出台《斗门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方案》,提出新的目标任务: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在斗门区乡村振兴成为全省示范点基础上,用5年时间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将斗门打造成为具有“净治美韵”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