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新闻报道

新珠海 新经济 新生活——在新起点上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述评

2018-07-18 00:00:00 来源:珠海特区报

  7月的珠海,繁花满目,热力四射。

  从4月份起,一场由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引发的变革,席卷了珠海全城,改变着城市面貌、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轨迹。

  珠海,这个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经济特区“四个继续成为”的要求,开启新时代的“二次创业”:重铸特区精神,再燃改革激情,努力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

  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这“三新”的目标,孕育于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勾画出新时代珠海的蓝图愿景,折射出这座机遇之城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雄心。

  新珠海:新起点上的新坐标

  时代发展的浩荡洪流,推动着珠海不断逐浪前行。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新时代的珠海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重要发展关口的腾跃。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开启和港珠澳大桥通车这两大机遇叠加,让珠海处在了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最佳历史时间节点。

  这也是一个关键的空间点。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将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新使命的赋予,背后有着对珠海地缘优势的考量和期待。

  时间与空间标定的坐标,呼唤着珠海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更准确地定位自己,以一座经济特区城市的雄心,探寻与时代际遇的共振。

  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广东省副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经济特区的珠海如何更好地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探路、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服务珠江东西两岸区域协调发展?

  在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珠海如何成为“一核”重要城市,“一带”重要节点?

  辨方位而正则。直面时代考题,珠海必须知难而进,瞄准新目标;紧扣发展脉搏,珠海更要蹄疾步稳,勇担新使命。

  4月23日,《中共珠海市委关于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的决定》重磅出台。这是珠海以猛药去疴、自我革命的勇气,对自身所处方位的再审视、再思考,更是珠海用“归零”和“重启”的心态对改革开放的再谋划、再出发。

  7月3日,市委书记郭永航在市领导班子务虚会上强调,当前,珠海正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一核一带”交汇点的重要节点上,肩负着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贡献力量的新使命,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力量的新使命,肩负着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的新使命,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使命。

  四个“新使命”的阐述,标明了珠海历史的新方位,呼唤着我们戮力齐心建设一个新珠海。

  新珠海,就是跃过关口向未来的“蓝海”。“蓝海”是远海,不是万船竞发的近海,那里天地广阔,但也是前人未曾涉足的“无人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经历过乘风破浪的洗礼,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

  建设新珠海,要探索发展新路子,勇当珠江西岸“发动机”。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是珠海最大的地缘优势,青山绿水,陆岛相拥是珠海最大的生态优势。厚植优势,立足自身实际求发展是珠海的必然选择。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完全可以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占尽先机;协同港澳、服务大湾区建设,珠海完全有机会在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上先行一步。当前,省委给珠海的最新定位,是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广东省副中心城市。如果说广州的核心地位来自千年积淀,深圳的崛起则得益于从山脚起步的快速爬坡。那么,处于半山腰的珠海,要勇当珠江西岸的“发动机”,建设成为不同于广州和深圳的国际门户城市,努力成为广东发展的重要一极。

  建设新珠海,要拓展城市新格局,提升城市能级量级。过去,珠海一直保持“小家碧玉”式的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城市规模都不大,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较弱。现在,城市能级量级不足、经济结构不优、增长动力不强、城市综合实力与经济特区地位不相称成为当前珠海最突出的短板。要拓展城市新格局,必须加快建设珠海城市新中心。积极对接湾区城市发展战略与远景,加快推动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发展,在空间规划、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土地利用、招商引资等方面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核心引擎、大桥经济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区域中心。要加快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为人口扩张、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蓄水池”、“能量池”,促进城市能级量级的提升。

  建设新珠海,要锻造新精神,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珠海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改革是珠海永恒的使命。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珠海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效率与珠海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猛药去疴,自我革命,在全市党员干部队伍中深入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使心灵得到大震撼、思想得到大洗礼。在新精神的激励下,牢记特区使命,焕发改革激情,着力破除束缚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以新理念、新作风、新办法破解瓶颈,在应对挑战中拓展思路,在抢抓机遇中奋勇争先,在追赶中担当新使命,在创新中建设新珠海。

  新经济:新形态中的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幅中国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健前行的美好画卷徐徐打开。

  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蓬勃兴起,在协同分享、万物互联中深刻重塑生产力发展模式,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勾勒出新时代经济变革转型的壮阔图景。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珠海新经济,就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面向未来需求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先行地、粤港澳创新成果转化地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

  为此,珠海正集聚新动能,围绕新经济发展要素一一发力。

  4月,珠海召开全市人才工作大会,出台实施“珠海英才计划”16条举措,以超高含金量、超强保障力、超准针对性、超大覆盖面,被誉为“珠三角地区最优人才政策”,横琴、斗门随即相继发出“求贤令”,吹响新时代人才战略集结号。这是珠海致力于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的创新之举。

  5月,珠海13项重点改革工程出炉,聚焦热点难点问题,以改革打通堵点、破除难点,推动公共服务水平大跨越,推进行政服务效率大提升,促进投资环境大优化。这是珠海努力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之举。

  6月,珠海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关于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10个重点行动共45项具体任务,要将珠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这是珠海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改革先行地的务实之举。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制度红利同行,再次印证了珠海“二次创业”的决心和气魄,开启了珠海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坚定迈向新经济的战略抉择。

  发展新经济必须培育新动能。“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广泛应用,虚拟与实体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新的经济形态。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发展的动力转到创新上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集中力量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构筑多元化、强支撑的产业体系新支柱。要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优质土壤,建立新经济发展、新技术应用试验区,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拓展应用。要大力引进培育一批高创新高成长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建设全球前沿产业“独角兽”超级总部基地,以经济形态的变革推进创新驱动的实践,以发展方式的变革催生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城市转型的新作为。

  发展新经济要求吸引培育新人才。新经济以其颠覆性技术、创造性破坏,不断催生经济新模式,呈现出高智慧、轻资产、零成本、微行为、众力量等新特征。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高智力的人才资源越来越重要。珠海要在“英才计划”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加快建立来去自由、便利高效的国际人才制度环境,赋予企业更多的评价人才自主权,完善招才引智队伍,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来珠海创新创业,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新经济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新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形态,有着独特的治理路径,政府只有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注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才能切实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供给,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

  发展新经济要求管理者践行新理念、锻造新本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力决定了水平。目前,珠海党员干部中还存在着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干事创业的理念和本领与珠海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新常态下,抓发展、破难题的能力存在不足,部分干部有本领恐慌之感,特别是在处理经济发展破与立的问题上,缺少从容的本领和良好的心态,在推动转型上缩手缩脚,在抓新经济上找不到方向。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迈向新征程,必须要以新本领、新理念适配这个新时代,通过全面提高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素质,使自己努力成为领导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时代珠海“二次创业”的行家里手。

  新生活:新理念下的新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建设新珠海,发展新经济,追求的是新生活。

  长期以来,珠海生活在“小而美”的光环下,人不多,生活节奏也不快,居住起来比较舒适,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出小成则满、小富即安的安逸思想。人们习惯了慢节奏,害怕宁静被打破,不想也不愿意拥抱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原地踏步,不是新生活;坐井观天,等不来新生活;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更不可能开创新生活。

  新生活,就要把生态文明新特区和国际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标准落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提高城市现代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让城市生活更加绿色、智慧、便捷、开放、包容,建设成为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既注重经济体量,又追求城市品质,既讲求以奋斗谋发展,又引导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富足,让美好生活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应是新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4月底,市委决定在全市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民生福祉上,将成果落脚到一项项民生举措中,持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6月27日,备受瞩目的全市重点民生工程——珠海市西部医疗中心项目启动建设。就在同一天,总投资近10亿元的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也在南屏同步启动。

  今年以来,持续开展的蓝天保卫战成效明显,已让“珠海蓝”重回朋友圈。

  “随手拍”以公开曝光、问题倒逼的形式直指城市管理顽疾,把市民身边的小事作为政府的大事来办,城市治理整治突出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

  精细化管理和环境提升工程,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让珠海的“颜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城市景观环境精细化品质化提升三年计划更是对标世界先进城市,力求城市规划实现功能使用、景观效果、历史文化三位一体,力争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方面走在前列。

  从偏重物理层面的城市建设,到偏重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如今进入一个更为追求深度品质的阶段,这恰是现代城市理念变迁的轨迹。更有品质的生活,也是新发展理念下对新生活的重新定义。

  建设新生活,要更注重生态文明。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改革开放40年来,珠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探索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需要在此前打造的高起点上,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同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聚集人才、发展创新产业,将宜居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创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城市环境之“表”与城市生活之“里”的共同提升。

  建设新生活,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新的要求意味着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良好的社会秩序。通过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打造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的目标。

  建设新生活,要抓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的珠海地位重要、使命光荣,要当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和实干家,城市文明的跃升是必然选项。我们要开创的新生活,应该拥有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应该拥有充满爱心、感恩、宽容、善意的道德水准,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更好巩固精神文明建设阵地,让追求“精神的富足”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建设新生活,要加速融入大湾区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将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共建健康湾区,推进社会协同治理,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是湾区城市群中重要的一极。珠海应以更高的、更开放的心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入对接公共服务资源,通过大湾区城市群的开放融合提升珠海的国际化水平。

  新时代舒展新画卷,为我们勾勒出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的美好图景,让人神往、催人奋进。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的时空交汇点上,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奋力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方能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