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新闻报道

展示民俗风采 传承传统文化 高新区非遗文化节暨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彰显非遗保护成果

2021-06-30 21:21:22 来源:珠海特区报

  6月7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也是高新区举办第十届非遗文化节的日子。

  当端午节遇上非遗文化节,一场精彩大戏“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在高新区火热上演,当天数千市民和游客在淇澳岛上度过了一个充满文化味的端午节,亲身体验了传统民俗的仪式感和节日感,深刻感受到当地民俗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魅力。


  保护传承非遗成果喜人

  高新区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且成果喜人。其中,“中秋对歌会”“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已入选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唐家湾茶果”“金花诞”“药线灸”“唐家麦记饼艺”等项目已入选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并设立了各项目的非遗传承基地;在唐国安纪念学校、唐家中学等中小学挂牌,设立中秋对歌会、淇澳端午祈福、唐家湾茶果等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并通过非遗传承人实地教学、宣传展览、展演展示等多种方式,已连续多年开展珠海高新区非遗进校园和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兴盛。

  今年已是高新区第十次举办非遗文化节,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实现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高新区在端午节举办了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节暨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集中展示高新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成果。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表彰优秀非遗传承人、非遗节目展演、淇澳端午祈福巡游、高新区非遗文化展、高新区非遗项目教习及包粽子比赛,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彰显了“传承本土民俗,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也集中展现了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展示了高新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努力塑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


  守护非遗 守护非遗传承人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护传承人,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

  在此次非遗文化节上,高新区表彰了5名优秀的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为他们颁奖。他们分别是:省级非遗淇澳端午巡游代表性传承人钟金平、市级非遗唐家湾茶果代表性传承人梁细容、市级非遗药线灸代表性传承人刘一飚、市级非遗金花诞代表性传承人唐观挺、市级非遗唐家麦记饼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叶阳。

  这些传承人的非遗人生,往往既丰富多彩又单调乏味。他们长年累月精益求精地做同一件事,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拥有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据了解,珠海高新区主园区唐家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中秋对歌会;市级“非遗”项目6个——“鸡山牛歌”“唐家湾茶果”“金花诞”“药线灸”“银虾酱”“唐家麦记饼艺”。

  开幕式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的代表作《鹤舞升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对歌会代表作《牛歌新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民歌代表作《望上黄杨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民歌代表作《对歌猜物》等非遗节目精彩上演,展示了非遗的多姿多彩,让现场观众近距离领略到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魅力。


  祈福巡游演示本土民俗文化

  省级非遗代表作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本次非遗文化节的重头戏,也是淇澳当地特有的民俗。据悉,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源于清代,是为了延续“洗菩萨”的风俗,祈求五谷丰登。形成淇澳特色的端午祈福巡游形式,则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淇澳人民抗英战争。在取得胜利的次年,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兴旺和睦,村民在端午开始举行祈福巡游活动,至同治三年(1863年)纪念抗英战争30周年时,已形成惯例。

  从2010年开始,在淇澳老人协会会长钟金平带领下,恢复了这一中断60余年的民俗活动。2013年6月,因“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习俗是淇澳村特有的民俗现象,也是珠江入海口周边半农半渔海岛村落文化的独特代表,是粤文化及粤民俗研究中的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的水潮爷爷、蔡二将军是淇澳特有的“神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淇澳村端午节不赛龙舟,也不仅限于初五过节,而是从初一到初五一连五天举行各种活动,为各路神祇净身洗尘、摆上贡品祭祀,抬到街上巡游祈福,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民俗,其分布范围较为局限,地域特色鲜明,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6月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天上午10时,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在铿锵的鼓乐声中拉开帷幕,用两个小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本土民俗文化的鲜明特色。威武的金龙、刚劲的醒狮、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手持金壶在前引路,村民们抬着放置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诸葛亮等七尊菩萨的两顶轿子、五生五熟供品的供桌和各式旗色从祖庙开始出发,巡游队伍中还有身着长衫的老人,沿途派发平安米、平安茶、平安符和祛百病酒。巡游队伍沿村中道路前进,途经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在经过文昌阁、观音阁时,于阁前舞狮、祈福,祈愿来年学子学业顺利,村民百事顺意。而沿侵略者赔款修建的白石街巡游,又有“扬我国威”之意。最后返回祖庙,结束整个巡游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巡游队伍所行之处人潮涌动,街道两侧站满了市民游客,甚至有人新奇地紧跟队伍,找机会领取派发的代表平安的“平安米、平安茶、平安符”,市民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尽享节日的热闹喜庆。


  开放创新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当天,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图文展示区和非遗体验区,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金平、梁细容、刘一飚、唐观挺和许叶阳等与观众们互动交流,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朋友主动了解和体验。

  当天最具端午特色的活动是包粽子比赛。高新区市级非遗项目唐家湾茶果种类繁多,萝兜粽是其中特别的一种。现场专门邀请唐家湾茶果代表性传承人梁细容教习萝兜粽的制作手艺,并邀请游客参与包粽子比赛。市民游客热烈响应,20个参赛名额被一抢而空。比赛结束后,由梁细容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梁细容说,“通过比赛,萝兜粽和唐家茶果可以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关注,有利于非遗的传播”。

  其实,非遗并非曲高和寡或守旧陈腐,它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非遗的美好,无疑将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高新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在与时俱进。

  “今晚歌堂系我开……传承非遗真风采,老幼欢歌聚一台”“新时代,启新航,决胜小康谱新章。反腐倡廉正气弘,治国理政国邦昌……”省级非遗鸡山牛歌最初是村民们在放牛农闲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民谣,现在逐渐演变成中秋之夜赏月联欢时的对唱歌会与庆贺佳节时必不可少的对歌盛会。而《牛歌新唱》以原生态演唱方式、原汁原味的鸡山方言、特有的鸡山牛歌旋律演绎,表达村民们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省级非遗鸡山牛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前我们做饼是全手工的,现在在不改变口味的情况下也用上了现代化的机器”,市级非遗唐家麦记饼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叶阳告诉记者,开皮和压模用机器代替手工效率可以提高10倍,而且不影响口味。“搓粉用机器会更均匀,但分馅、包饼等可能影响口感和质量的工序,一定要坚持用手工才行。”许叶阳认为,不变是不行的,“以前生活条件差,做的饼要多油多糖大家才喜欢;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都追求低糖低脂的食品,我们的配方当然也要改良”。他还积极参加高新区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突破秘而不宣的中国手艺传统,大胆将麦记饼艺的制作技法悉心传授,因而广受好评。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高新区上下求索,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培育非遗本土品牌,培养非遗传承人群,让高新区非遗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推动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动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