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新闻报道

壮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昨贯通,大桥通车指日可待, 或将改变珠三角经济版图

2017-07-08 00:00:00 来源:珠海特区报

            ●8年奋战,成就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42万吨钢铁,相当于造六十座埃菲尔铁塔
       ●40米深海底隧道通风舒爽,世界唯一一条“滴水不漏”的海底隧道
       ●从珠海澳门到香港仅半小时,珠三角经济版图或将迎来巨变
       7月7日上午10时30分许,镶嵌在伶仃洋碧波深处的明珠——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旌旗招展,乐声飘扬。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传来新的捷报:海底隧道全线贯通,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顺利贯通。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长约29.6公里,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段约6.7公里为隧道,其余22.9公里为桥梁;为实现桥梁和隧道之间的转换,隧道两端各设一个海中人工岛。
      在风云变幻的海上建桥,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近八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桥梁建设精英云集伶仃洋,披肝沥胆,战台风,斗酷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用智慧和汗水浇注了这一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建设者之歌。
      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筑梦,需要一以贯之的执念。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在建设过程中革新了一长串“中国工法”,诞生了一系列“中国标准”。海上巨龙的横空出世,不仅树起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亦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通关键的动脉通道。
         中国工法
       “我们做了世界上唯一一条不漏水的沉管隧道!”
      昨日贯通仪式结束后,所有嘉宾登上了电瓶车,首次穿越长达6.7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置身水下四五十米的深海,沉管内空气清新,干爽舒适,嘉宾们不禁啧啧称奇。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管节组成,它们深埋在海平面以下四五十米的海床之中。一位欧洲著名岛隧专家曾说,全世界的节段式沉管漏水率平均值为10%左右,目前尚没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纪录。然而,“奇迹”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被完美演绎:在攻破重重技术难关之后,保证了40米水压下的“滴水不漏”。
      建设者们在国内首次采用工厂流水线预制工艺,在桂山牛头岛,他们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工厂。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80000吨。它的预制,需要经过钢筋加工、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管节一次舾装、深浅坞蓄排水及管节起浮横移等15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120年的使用寿命,每一个过程都充满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产品质量。
      几个例子足以说明建设者们对防水的追求:在原材料方面,以石子为例,一般工程要求含泥量不能超过1%,而沉管隧道提出的标准是不能超过0.5%;夏季溽热,预制厂环境温度高达35℃,地面温度高达50℃,为了给搅拌作业降温,建设者们需要在石子堆场加装喷淋系统,并在搅拌时加入冰块。
      在数十米深漆黑一片而暗流汹涌的深海里,巨型沉管的“海底之吻”,工程复杂程度堪比“嫦娥”与“天宫”对接。近四年时间里,大桥建设者先后攻克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级难题,在暗流汹涌的深海中,将33节仿如航空母舰体量的巨型沉管对接成功,精度达到厘米级。
       “此前全球各地的沉管安装,都是装下去就万事大吉,如果出现了漏水就想办法堵。”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说,“最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浇筑的一百万方混凝土,没有出现一条裂缝。我们做了世界上唯一一条不漏水的沉管隧道!”
      从海底隧道出来,嘉宾们踏上了22.9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在碧波荡漾的伶仃洋上,眼前的桥梁往东延伸,也犹如一条柔软的彩带。作为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者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和其他跨海大桥不同的是,港珠澳大桥是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建设者先在中山等地的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统统做好,再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一块块、一层层、一段段的组装起来———“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在港珠澳大桥首次实现。
      除了如定海神针般稳固,22.9公里的桥梁安静舒适。港珠澳大桥桥面总铺装面积达70万平方米,其中钢箱梁桥面50万平方米,组合梁桥面20万平方米,总铺装面积相当于98个标准足球场,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钢桥面铺装工程。
      按设计要求,大桥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要达到15年,为普通高速公路路面使用寿命的3倍。为满足其寿命要求,桥面铺装采用“防水粘结层+浇注式沥青铺装+SMA13”的铺装体系,在满足钢箱梁桥面铺装复杂受力条件的同时,接近零空隙的浇注式沥青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桥梁主体结构免受高湿、高盐的外海气候条件影响。
       “为了做好港珠澳大桥的桥面铺装,我们足足演练了一年时间!”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师雷建国说,大桥建设者在一年时间里使用了十吨材料,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只为调配出“三高”环境下桥面铺装的最优材料,磨练出过硬的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港珠澳大桥流程和标准,“希望能在这样一个工程中体现完美。”
      港珠澳大桥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工法”。特别是九洲航道桥桥塔的安装采用整体竖转提升方案,也属国内首创,填补了用提升支架整体提升、滑移滑道竖转方式安装上塔柱领域的一项国内空白。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三座海豚塔的安装则采用两台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将2000多吨的钢塔在海上实现空中翻转,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其整个吊装工艺的研究历时两年,属世界首创。
       中国标准
      双向六车道的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偏差仅有0.8毫米
       5月3日中午,珠江口外,伶仃洋上。60岁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作出了一个可能是他这一生最冒险也最艰难的抉择:精调,重新对接!
      在他脚下30米的深海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最终接头刚刚在前一天深夜完成安装。但就在几个小时前,测量贯通人员发现最终接头与管节之间,产生了15厘米的横向偏差。对于双向六车道的海底隧道来说,这15厘米的偏差可谓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实现了结构安全且滴水不漏。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通道,超级工程必须是超级质量。”林鸣斩钉截铁。在漆黑一片、变幻莫测的深海里,中国建设者决定再度挑战极限:拔出“线头”,再来一次“深海穿针”。
       4日20时43分,经过近40个小时的连续施工,最终接头精调顺利完成。贯通测量后显示的数据,甚至一度让他们不敢相信:东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5毫米。这个数据,比精调之前的误差降低了60多倍。
      大桥的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超长钢桥面铺装、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林鸣在最终接头面前坚持的标准,正是大桥在世界级技术挑战面前坚持的标准。
      因为内地与港澳三地技术标准存在差异,港珠澳大桥从一设计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主要技术标准,即采用最高标准打造“世界级跨海通道、地标式建筑”,譬如设计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及30万吨巨轮撞击等要求。
      采用最高标准,并未让建设者们退却。反而,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我国行业标准的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
      诸如,大桥建设者将桥梁主要构件搬进工厂,搬上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然后用搭积木的方式进行装配化施工,大大提高了成品构件的质量,缩短了现场安装作业时间,降低了海上施工风险。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港珠澳大桥涉及到的专利已经超过1000项,填补了国内行业标准的空白。它不仅仅是最长的跨海大桥、有最重的沉管,更是一本跨海大桥的百科全书。
      韦东庆说,港珠澳大桥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中国的桥梁技术走出去。世界上其他需要桥梁建设的地方,都可能因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首先考虑中国的团队和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含义是带着技术、专家走出去,把中国的专利带给海外,也要强调知识产权。“港珠澳大桥的精华就在于中国标准。”
      中国梦
      中国桥梁走向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
       5月1日上午,举世瞩目的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顺利振沉到位,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上奋战施工的,正是来自几十公里外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原班人马。他们采用的钢圆筒快速成岛施工工法,也正是来源于港珠澳大桥在国内首创的工法。
       2011年,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采用深插式钢圆筒围护快速成岛工艺,用了仅仅221天将120个高40—50米、直径22米、重达500吨的钢圆筒,在八锤联动重压下成功振沉入海,形成岛壁止水结构,回填砂形成陆域并进行岛内软基处理,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既定目标。
      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创新工艺的施工效率提高了近五倍,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也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建设速度最快的离岸人工岛工程,且海床开挖量大幅度减少,将海洋的污染降到了最低。
      在世界桥梁建设行业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则要看中国。港珠澳大桥将是中国桥梁加速崛起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桥梁走向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如今,她的成果,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里开花结果。
      技术应用之外,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首次实现澳门、珠海与香港的陆路连接,“半小时生活圈”仅一步之遥。三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大大畅通。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大桥无疑将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国家主席习近平1日上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陪同下,考察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建设工地和建设情况。他指出,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希望大家积极推进后续工作,确保大桥顺利通车、安全运行。
      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三地将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这片海域横空出世的港珠澳大桥,将形成一条粤港澳三地人民期盼多年的珠江两岸交通要道,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改变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版图,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空间,为南中国的世界级湾区梦想注入强劲动力。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