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農村經濟發展的幾項重要措施(1979-1986)

2021-06-01 17:27:02 来源:珠海经济年鉴1979-1986

爲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幾年來,珠海市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穩定、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

珠海市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是從1979年開始試行,1980年全面推行的。到1981年底,全市18個區、168個鄕基本上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責任制經歷了從聯產到組、聯產到勞逐步向包產到戶、包干到户的發展過程。目前,包干到戶已成爲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對甘蔗、水稻以及各類經濟作物,凡是能分散包產到戶的都包到戶。這樣不但可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而且有利於生產者對品種安排、田間管理、產品收成、運輸保管等,有效地提高了產量和質量。斗門縣的甘蔗生產,1978年未承包產前年平均畝產僅有3噸多,承包後加强了管理,每年畝產都在5噸以上。

在不斷實踐過程中,生產責任制正確處理好統與分的關係。過去由於一直强調分戶經營,對該統的沒有眞正統起來,不利於生產發展。因此,近年來珠海農村各地因地制宜對“統”與“分”的問題恰當加以解決。把那些適宜於統一的經營項目和統一管理的環節,由鄕、村統一經營管理;對開發性的生產項目和一些適宜於分散經營、管理的生產資料、生產環節及生產設施,則分農戶承包經營,原則上承包期限一定15年,如果生產發展需要,還可延長承包期。

在各業實行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全面建立和健全承包合同制。爲了把合同制搞好,近年還加强了合同的監證管理工作。1985年,在總結推廣斗門縣六鄕、蓮溪區建立健全農村合作經濟承包合同管理的經驗和學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市的組建合同管理機構。至1985年底,全市有13個區先後建立了合同監證站,佔區一級總數的72%。專職工作人員27人,審查監證合同7,468份,調解、仲裁合同糾紛80多宗,收取有償服務費近2萬元。承包合同制管理機構的成立,加强了承包合同管理,對維護承包合同的嚴肅性,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穩定農村經濟秩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還在調整土地、延長承包期的基礎上,對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的設置和規模,作了適當調整,由原來的1,329個承包單位調整爲1985年的1,040個。這種調整能更好地發揮統一經營方面的優越性,以便爲分戶經營提供更好的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困難,減輕農民的負担並有利於管理,有利於發展商品生產。

二、調整農村生產結構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近年來,市對農村的產業結構逐步進行了調整,使之進一步合理化。據統計,近幾年來,全市共調減水稻播種面積35.75萬畝,佔調整前的1978年水稻播種面積的46%;糖蔗種植面積調整後增加了15.7萬畝,比1978年種植面積增長1.14倍;蔬菜經調整後1985年種植面積比1978年增加15,535畝,增長1倍多;水果、鮮花等經濟作物的面積和塘魚的種養面積也相應增加。經過調整,全市糧食與其他經濟作物產値,在農業產値中所佔的比重也隨着起了變化,扭轉了過去糧食比重過大的偏向,使農業得到全面發展。

在農村生產結構的調整中,注意抓好糧食生產,使調整做到“旣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又不放鬆糧食”。爲確保糧食生產,香洲區對農民定購糧食任務內實行補貼的辦法,由每担定購價16.13元提高到18元,以此鼓勵農民搞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農村生產結構調整的另一方面,體現在第二、第三產業的興起和擴大。據1985年統計,全市從耕地農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投入到鄕辦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員已達18,582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17.4%。此外,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專業戶、新經濟聯合體也得到發展。1985年,全市有專業戶1,163戶,佔總戶數的2.3%;新經濟聯合體61個,對發展商品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辦好出口商品生產基地

珠海市有廣闊的海域、灘涂,衆多的山地、草地,由於地處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融,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自然資源,是辦好鮮活商品出口基地的有利條件。在確定農業“爲出口服務,爲特區服務,爲城市服務”的方針後,農業戰綫集中精力,辦好農業出口商品基地,幾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

至1985年止,市已經辦起了一批場、所、公司等經濟實體,爲辦好鮮活農產品出口基地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水產方面有市辦的漁場、水科所試驗場,以及市同桂山區合作的海水網箱養魚場,同斗門縣合作的珠水產養殖場,總面積910畝,另有魚塭1,000畝,上市的品種有盲鰽、黃脚、烏頭等優質魚類以及沙蝦、羅樂蝦等優質水產品,創外滙達150萬港元。畜牧業方面,有2萬頭規模的瘦肉型猪場,年產鷄、鴨苗120多萬隻的科泰家禽良種場以及廣海公司鴿場,1985年出口瘦肉型猪3,000頭,創外滙193萬港元。種植業有水果場、市園藝所、林科所、特區園藝公司、農科所良種場,以及正在籌建中的具有世界現代水平,採用電腦控制先進技術的光華園藝場(花卉工廠)等企業,有場地面積3,000多畝,目前已有少量水果和人工種植的花卉出口,年創外滙30多萬港元。農業系統單位還搞勞務出口服務,1985年綠化工程隊承接綠化澳門路環島工程,創外滙350萬港元。爲了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同省農委合辦了廣海動植物良種引進公司,並在淇澳島及大小橫琴島建立了基地,已經引進了一批美國黃鴿、長毛兔、葡萄苗等動植物優良種苗。爲了擴大土地資源,同香港光大公司、珠江水利委員會、斗門縣合作集資1.6億元,圍墾開發磨刀門的灘涂,計劃圍墾面積20萬畝,目前正在緊張的施工。此外,還成立了特區農漁業發展總公司、畜牧業發展總公司、種子公司、南方貿易公司等企業,抓好生產基地的產前產後服務,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


辦了出口商品基地以後,由於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產品面向國際市場,搞活了國營農場的經濟,企業邁出了新的步伐。如市畜牧良種場建立於1980年,任務是繁育良種猪苗,推動良種肉猪生產的發展,但是起初由於沒有實踐經驗,收效甚微,1982年至1984年僅上市生猪4,041頭,虧損了30多萬元,要靠市財政補貼。1985年改變了方針,辦生猪出口場,共飼養瘦肉型猪7,814頭,上市3,802頭,其中出口3,000頭,總收入114萬元,盈利3萬多元。按該場現有積聚的資金和力量,1986年可以發展瘦肉型猪15,000頭,上市5,000頭,並且可爲兄弟場提供良種母猪2,000頭。又如市魚牧場,辦場於1982年,原爲育牛場,因海灘水咸,山地瘦脊草質差,不能自由放牧,年育牛800頭,1983年虧損3.7萬元。1984年冬因地制宜地轉產,面向出口,給該場帶來了生機。1985年開挖245畝魚塘養殖海(咸)水魚,一年來共生產盲鰽魚60担,魚200担,烏頭魚300担,鮮蝦6担,加上多種經營收入,總產値達75萬元,純收入10萬元,創滙150萬港元。該場計劃在1986年再圍墾1,000畝灘涂,挖魚塘500畝,生產優質魚1,000担,創外滙300萬港元。


珠海市大力發展出口商品基地,吸引了外商前來投資,促進了“外引內聯”的發展。以簽訂合同計算,1985年引進外資項目16個,其中有水產養殖、瘦肉型猪場、乳鴿場、家禽種苗場、蛋鷄場、飼料廠、冷氣工程等,協議投資總額達774萬美元。香港廣南行有限公司、澳門南粤貿易公司,以補償貿易的方式,與我合作興辦的項目,金額達1.256億港元,出口配額已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部分項目已經動手興建。此外,美國、泰國、加拿大、阿根廷及香港的商人對我們辦的基地亦甚感興趣,商談合作開辦的有種牛、肉牛、奶牛、皮革的加工出口;飼料及牧草的加工出口;蔬菜、水果、魚類的保鮮等一批項目。

1985年全市的出口商品基地,生產總値達432萬元,創外滙800萬港元。擁有固定資金2,612萬元(包括未轉固定資產的工程支出1,922萬元),具備了一定生產能力和物質基礎。

爲了進一步發展出口商品基地,全市將在近期內繼續抓好4個鮮活商品基地,特別是抓好金鼎區基地的建設。在金鼎區,實行市、區合作,辦好畜牧場、養殖場、水果場,把金鼎區辦成出口商品基地和實現生產良性循環的示範區。開辦2個10萬頭猪場(與省及外商“正大康地”合資經營的10萬頭猪場,先上馬1萬頭),籌建2個10萬噸飼料廠;開辦10萬隻蛋鷄場(先辦2萬隻);40萬隻種鴿和綜合乳製品加工的牛奶公司(先辦奶牛300頭);把現有水產養殖進一步擴大(擴大魚牧場1,000畝,圍墾淇澳島海灘育蠔7,000畝);進一步提高水果場及園林花卉的產品質量,擴大經營,開發農產品保鮮及加工項目。並且同外貿聯營合作,建立畜牧發展公司,組成貿工農一條龍的體制,爲在1990年前建立初級形態外向型經濟的現代化農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