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下游,南海之濱,地貌類型多樣,兼有山區、平原、丘陵、湖泊和海洋。全市地勢平緩、河涌縱橫,倚山臨海,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內陸由鳳凰山、將軍山、雁鵝塘山、白石山、黃楊山等山地、丘陵台地及西江、北江的冲積平原所構成。海涂面積較大,是廣東省後備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復雜的地形條件,使珠海市有大片的山坡旱地,有一望無際的水田,旣有高山望天田,也有漬水低窪田和海濱咸田。這種特點,一方面爲我市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條件,另一方面也構成了頻繁的旱、咸、洪、澇、風、潮、淤等自然災害,給水利建設帶來很大的困難。
解放前,珠海基本無水利工程設施,連山塘水庫也沒有,農業灌溉主要靠簡單的築陂蓄水和開渠引水。解放初期全市保灌面積僅有0.3萬畝。
解放後,廣大人民羣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水電建設,到1985年底,擁有水利設施、山塘水庫142個,其中中型水庫2個,小型水庫10個,水庫總容量6,125萬立方米;堤壩56條,總長290.09公里,水閘145個(其中大型1個,中型10個)、電動排灌站裝水泵1,515台,總容量3.17萬千瓦。圍墾耕地面積6.22萬畝(不含平沙、紅旗農場),高壓綫路長1,193公里。據不完全統計,1966年至1985年,投放到水利工程建設的總工費1.25億元,其中國家投資0.51億元。這些水利、機電工程的建成,保證了珠海市農田有效灌漑面積43.12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3.52萬畝,堤壩捍衞耕地面積40.15萬畝、人口17.79萬人。這些都爲珠海市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爲珠海經濟特區的建設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