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建市前,由於底子薄,基礎差,所以城市建設緩慢。1979年建市後,爲了早日實現把珠海建成一個以工業爲主,兼營旅遊業、商業、貿易、農(漁)業、住宅業的外向型的綜合經濟特區;建成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對外開放的、現代化的、花園式的海濱城市的目標。城市建設各項工作每年都有新的進展,一個新興的海濱之城正在形成。
一、制定和完善城市建設規劃
珠海市是新建城市,幾年來,認眞抓了制訂和完善城市規劃,以保證城市建設能遵循正確的方針進行。1979年底制訂了總體規劃草案,對國務院確定的經濟特區6.81平方公里範圍進行了較詳細的規劃。1980年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召集有關單位領導、專家和技術人員對總體規劃進行了評議、審定。同年6月,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珠海市城市建設管理若干規定》的布告和《城市建設管理細則》,實行統一審批報建,保證了規劃的實施。
1982年爲了使規劃工作能指導各項工程的順利進行,重點抓了各個小區的規劃。1983、1984年除繼續完成小區規劃工作,還對實施規劃情况進行了四次大檢查,先後擬訂了《徵地實施辦法》、《報建程序》、《違章建築處罰條例》和《建築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對於實施城市規劃,加强城市管理起了積極的作用。
1985年城市規劃在深度和廣度都有較大的發展。經國內外專家進行評議反複修改後的規劃,除明確珠海市以工業爲主,兼營各業的性質外,還明確了工業以電子、輕紡、建材、食品等四大外向型工業爲主。它比1979年規劃又有新的要求:一是擴大規劃範圍。根據國務院批准特區範圍爲15.16平方公里,市區規劃用地面積擴大到45.33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常駐人口到2000年爲40萬人。二是統一了特區和市區規劃,形成整體,互相依存,互相支援。三是促進城市建設布局更爲合理。四是各個小區的功能作了合理的調整,突出工業爲主,又充分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發展旅遊業。
二、加强基礎工程建設提高城市建設速度
搞好基礎工程建設,是創造良好投資環境的重要環節。幾年來,市政府加强了基礎工程建設的領導,1985年還組織了基礎工程指揮部,在協調施工單位關係,保證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進度等方面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1985年全市基本建設投資完成9.8億元,比1984年增長1.2倍。一批外向型工農業項目已基本建成,陸續投產。交通重點工程建設加快,配套逐步完善,運輸能力大爲提高,客貨運輸量有所增長。能源、交通、電訊以及智力投資,逐步適應了特區建設的需要。
幾年來,基礎工程建設方面,重點抓了道路、住宅、交通、供水、環境保護、綠化等項建設。1979年建市後,即着手道路的改造、擴建和維修工作,增設了街道洒水車。1980~1984年共建水泥或瀝青路48.25公里。1985年建成了迎賓南路等18條新路,使特區內各個小區道路基本接通,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1979~1985年建成的住宅面積爲107萬平方米,人平居住面積達8.8平方米。1985年住宅竣工面積爲28.05萬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47.2%。
供水工程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建設。建市之初的1979年即抓了水質檢驗和增供量,先後安裝了4台BA型離心加壓水泵,使產量由1,500噸/日,增至3,500噸/日;1980年把香洲區內部分舊的輸水管道,改爲抗壓管道,新敷設供水管道8.45公里;1983年供水網進一步擴大,日供能力增至4.2萬噸,新敷設管道7.8公里,產値爲605萬元,以161.8%完成年計劃;1984年供水量繼續增加,對澳門供水新裝管道20.17公里,香洲水廠進行了擴建,改善了供水狀况,擴大了供水面。1985年供水工程又取得了重大進展,緩和了城市用水和對澳門供水的緊張局面:一是開闢了坑尾和正坑2個水庫,擴大了大鏡山水庫集雨面積;二是確定了南屏河——大鏡山水庫聯通方案,使大鏡山水源更具可靠性;三是特區供水管網基本形成,可互相調劑水量;四是白石涌取水工程竣工後,將擴大對澳門供水量;五是擴建原有水廠,提高供水量。
搞好環境保護,搞好園林綠化,保護風景區和維護市容衞生、是城建基礎工程的重要內容。建設部門與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對亂砍、亂挖、亂平、亂拆、亂建等現象,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環境保護辦公室堅持了環境影響的評價工作,堅持現有企業要對“三廢”進行治理。園林綠化建設以抓風景區爲重點,這是寶貴的旅遊資源,除了對道路建設綠化帶外,還對風波山公園、白蓮洞公園、海霞公園等作爲建設花園式海濱城市的重要方面加以建設。大力推廣種植杜鵑花,擧辦了兩屆花展,評選綠化先進單位,推動了羣衆性的種花愛樹的風氣,大大美化了城市。
三、開展建築業改革,加强城市的管理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經濟效益如何,直接影響建設速度和城市的管理。改革主要是圍繞着縮短工期、降低造價、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來進行的。
幾年來,珠海市堅持了把建築業隊伍的管理作爲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來抓,重點抓建設項目的好、快、省方面。在選擇和安排施工隊伍時,首先考慮施工隊伍的技術素質,採用擇優留用的原則。對曾經確定清退的外來施工隊,停止安排任務和登記注册;留用的隊伍則按編制重新建立檔案,健全了進場審批手續和按類別進行注册登記。對每個建築隊都建立了工程檔案,使承包的任務、質量和表現,都有案可查。建工部門嚴格發放承包合同,明確工期,實行工期獎,有的將工期作爲投標的主要指標之一。日常工作重點放在加强質量管理上,除平常抓好質量檢查外,每季組織一次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並將檢查結果印發給各個施工單位,同時召開會議進行總結。工程竣工驗收,規定每項工程必須有施工日記、隱蔽工程驗收記錄、分項工程檢驗記錄、原材料和重要部位試驗記錄,圖紙會審記錄和竣工圖、保修單等資料,使工程質量建立在科學的可靠的基礎上。1983年在濱港路續建工程、拱北三路和中心里4幢住宅等工程,就是按照上述要求,進行投標的,爲制定投標法和全面推廣招標投標摸索了經驗。
1984年建築業的改革,包括規劃設計和工程施工招投標,土地開發大包乾,簡政放權,承包責任制等,由於實行了規劃設計和工程施工招標、投標制,引來了一大批勘察設計隊伍和素質較高的施工隊伍,加快了基建進度,確保了工程質量。
設計是整個工程的靈魂。建築市場的開放,爲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設計力量,到1985年底止,已注册登記的外地設計單位100個,其中港澳地區的1個。對設計單位都推行招標制度,所有大中型建設項目,都實行公開招標,選擇最優設計方案,節省了投資。珠海市建築設計院在開放、改革、競爭中得到了發展,全年完成設計項目142項,面積爲299,275平方米,年收入200萬元,人平產值3萬元,進入了全國設計單位人平產値最高的行列。設計質量也有顯著提高,市建設銀行大厦、檸溪住宅小區、珠海特區報社辦公綜合樓、拱北海關東苑住宅區等項設計,都是珠海市建築設計院中標的。
1985年珠海市人民政府組織了工程招標小組,全面推行了招標投標,全市工程招標面已達到80%。爲了發揮各條戰線的積極性,還實行了除基礎工程外的工程由建設單位自行招標。實行招標投標效果是好的,從1984年8月至1985年底,僅由市招標小組直接招標的工程75項,總預算金額18,739萬元,中標造價爲16,217萬元,降低造價2,521萬元,佔預算的13.5%,同時縮短工期10~30%,促進了企業管理,簡化了結算,彌補了建材缺口。目前在珠海市經批准的建築隊有195個,45,000人,施工企業比1984年增加82個,約10,000人。由於對建築隊伍加强管理,從而保證了開放建築市場的繁榮發展。
加强工程質量管理是加强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任務。珠海市政府規定,凡是6層樓以上的建築和投資100萬元以上的單體工程都必須委托市質檢站進行質量監督。1985年承接質檢的工程有85項,建築面積49.59萬平方米,造價爲2.2億元,經質檢的珠海賓館工程,被廣東省批准爲1984年全優工程。
以法治城,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關鍵。1985年從立法入手,加强了以整頓市容爲內容的城市管理工作,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强城市建設管理的意見》、《珠海市土地管理條例》、《關於砂石泥資源開採出售管理規定》、《珠海市園林綠化管理暫行條例》、《大排檔佔地管理規定》和《漁農村、城市居民建房用地管理規定》等,大部分已經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實施。
(曾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