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海岸線很長,但過去航運業發展却十分緩慢。香洲鎭原是縣府所在地,是珠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然而香洲港只是一個漁港,1975年開始組建珠海港務所,隸屬於石岐港務局。1978年前進出珠海的物資,除了漁船、單位船駁運外,外地承運的也只不過是廣濱、岐航兩個船舶單位。1975~1978年港口吞吐量徘徊在18萬噸左右。
前山水道在解放前是澳門與內地溝通的主要航道,在五十年代,石角咀、連石灣兩座水閘建成後,致使商船改變航線經洪灣水道進入澳門。建市前,前山仍未形成港口,前山水上運輸聯社担負着前山、南屛、灣仔、拱北一帶的運輸業務,由於連石灣水閘的限制,前山水道河窄彎曲水淺,因此,前山水運聯社長期以來都徘徊在500多噸運力幅度。1978年,珠海縣僅有機動運輸船13艘、273噸位,駁船8艘、131噸位。1979年珠海改爲市建制並設置經濟特區。隨着特區經濟建設的發展,交通運輸事業亦同步起飛。1983年斗門縣劃歸珠海市轄後,對加大市運輸業的比重起着促進作用。目前珠海水路運輸除了各海島的漁港碼頭以外,現有九洲港、香洲港、唐家灣港三座海運碼頭和前山港、井岸港以及灣仔渡口等三座河運碼頭。1985年,全市擁有機動運輸船1,086艘,凈載重量20,731噸位,載客量是3,391個客位。其中,市區有機動運輸船206艘,凈載重量爲10,795噸位,載客量爲2,002個客位。另外,全市有駁船372艘,凈載重量是11,134噸位,其中市區擁有駁船9艘,凈載重量5,180噸位。港口吞吐量192萬噸,比1984年增長1倍,比1978年增長9倍。1985年,全市水路貨物周轉量達23,339萬噸/公里。珠海市目前已開闢了10多條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