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期間市工業發展情况〕
珠海市自從試辦經濟特區以來,認眞貫徹執行中央關於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運用特區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結合本地的實際情况,通過外引內聯,採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及“三來一補”等形式,興辦了一批電子、輕紡、食品、建材以及甘蔗化工等工業企業,爲全市的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到“六五”期末,市區的工業企業,從建市前的20多家發展到335家,其中外向型企業有65家。工業總產値從1.2億元發展到5.94億元,比建市前增長近4倍,“六五”期間,平均每年增長28.35%。工業產品從20多個發展到120多個,其中錄音磁帶、錄像帶、鍍金錶殼、特種電綫、漆包綫、塑料製品、食品、傢俬、藥品等都進入港澳市場或國際市場。九洲牌餅乾、春園糖果、翠竹牌珠簾等產品榮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罐裝美加樂餅乾、高級四味夾心餅等榮獲1986年廣東省四新產品獎。
〔1986年工業發展形勢〕
1986年,珠海市工業遇到流動資金嚴重缺口,社會購買力下降,產品積壓,以及原材料、燃料短缺和電力不足的困難,上半年曾一度減產。但是,經過全市各個部門和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工業生產逐季上升,加上一批新企業建成投產,增添了新的力量,下半年生產形勢好轉,第四季度創造了歷史最好的水平。結果,全年工業總產値達到6.76億元,比1985年增長14.4%。其中輕工業總產值5.83億元,增長12.5%;重工業總產值0.93億元,增長27.9%。主要產品除電子產品外,輕紡、食品、塑料製品、傢具等均比1985年同期增產;同時,還開發了一批新產品和元器件。“六五”後期引進的一批重點項目,於1986年下半年陸續建成投產或試產的有:珠海啤酒廠、美達磁碟廠、中興磁帶廠、特區塑膠公司、美華錄像帶公司、富華包裝材料廠、協昌編織袋廠、金海電視機廠、幸福注射器廠、北都時裝廠等。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珠海市工業已初步建成香洲、南山、吉大、北嶺等四大工業區,形成電子、輕紡、食品、製糖、建材等五大行業。
(卓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