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農漁業(1987)

2021-06-02 15:28:24 来源:珠海年鉴1987

〔1986年珠海市農漁業綜述〕

1986年全市農漁業生產總的形勢是發展快,成效大,後勁足。表現在:農漁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漁民收入持續增加;專業戶有了新的發展,在發展農業商品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創辦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取得可喜成績,爲發展開發性、創滙型的現代農業打下了基礎。

一、農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漁民收入持續增加

1986年,雖然受到旱、風、病蟲、四害的影響,但由於農業戰綫的廣大幹部、羣衆認眞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採取積極的措施,努力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因而使糧、漁、牧、果、菜、花均獲得豐收。

1986年糧食播種面積44.98萬畝,比上年增加3.2%;總產14.2萬噸,比上年增加1.1萬噸,增長8.6%。其中水稻播種面積43.24萬畝,比上年增加1.4萬畝;總產13.8萬噸,比上年增加1.1萬噸,增長7.7%。

花生播種面積2.3萬畝,比上年減少0.4萬畝;總產0.23萬噸,比上年減少347噸,下降13.3%。

甘蔗種植面積28.06萬畝,比上年減少1.83萬畝;總產152萬噸,比上年減少1.7萬噸、,下降1.1%;畝產5.418噸,比上年增加211公斤,增長3.8%。

蔬菜播種面積3.9萬畝,比上年增加1萬畝,增長35.3%;總產4.38萬噸,比上年增加0.74萬噸,增長20.3%。水果年末實有面積4.55萬畝,比上年增加1.6萬畝,增長54.2%。其中當年新種面積1.86萬畝(含柑、桔、橙0.74萬畝,香、大蕉0.52萬畝,荔枝0.46萬畝);當年掛果面積1.43萬畝,總產1.67萬噸,比上年增加0.86萬噸,增長106%。

花卉種植面積950畝,比上年增加650畝,增長216.6%;培育盆花(木)16萬盆,時花產値500萬港元。

造林11.13萬畝,比上年增加2.46萬畝,增長28.37%;四旁植樹114.5萬株,比上年增加74.1萬株,增長183%;義務植樹101.8萬株,比上年增加48.8萬株,增長92%。

生豬飼養量28.41萬頭,比上年增加3.58萬頭,增長14.41%;生豬上市量12.68萬頭,比上年增加0.57萬頭,增長4.68%;生豬存欄量15.73萬頭,比上年增加3.01萬頭,增長23.68%;三鳥飼養量300萬隻,比上年增加72.8萬隻,增長10.5%。

水產品總產量25520噸,比上年增加2644噸,增長11.56%。其中海洋捕撈11472噸,比上年增長1%;海水養殖3382噸,比上年增長204.6%;淡水養殖9822噸,比上年增長8.42%;淡水捕撈844噸。海水養殖面積70234畝,比上年增加20532畝。其中蠔田26615畝,比上年增加3000畝;魚塭塘38619畝,比上年增加1.3萬畝;小貝類5000畝。淡水魚塘37061畝,畝產比上年增加61斤。海水網箱養魚達到1693個箱,比上年增加510個箱;產量67噸,比上年增加18.4噸。

鄕鎭企業總產值21188.79萬元;總收入27403.52萬元。比上年增加2400萬元,增長9.6%。

農業總產値2.3億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農村社會總收入7.02億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人均分配收入734元,比上年增加48元,增長7%;漁村人均分配收入1572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長12.1%。農產品出口創滙2085.5萬美元,比上年增加145.5萬美元,增長7.5%。

水利水電工程動工94宗,完成54宗。完成土方123.75萬立方米,是上年的2.1倍。完成石方2.86萬立方米,完成混凝土1511立方米。完成總投資287.1萬元,使用勞動力40.2萬個工日。新增庫容45萬立方米,改善灌漑面積3.23萬畝,治澇(洪)面積0.9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平方公里,海堤維修加固1.85公里,渠道維修總長34.55公里,小型水庫除險5座,維修電動排灌站125座,整治排灌系統11.5萬畝(其中已配套1.3萬畝)。

一年來,珠海市農漁業生產獲得增產增收,主要採取了以下三項有效措施。

㈠深入進行農業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調動農、漁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鞏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地結合撤區建鄕鎭,抓緊設置、完善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各種服務組織,特別是農經服務組織,加强農村經濟合同的管理。二是繼續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擴大市場調節,增設農貿市場,搞活農村流通。三是通過農村整黨,整頓農村基層領導班子,結合淸理財務,建立健全農漁村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制度。四是國營和集體的農漁業企業建立以企業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家庭(崗位)聯產承包責任制爲主體的管理制度,增强了企業的活力。

㈡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經濟結構,因地制宜,發揮特區優勢,提高經濟效益。這次調整着重於:種、養、加工和流通這四個方面。在種植業方面,各級政府重視糧食生產,採取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措施,使糧食種植面積、總產、單產都比上年增加。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實行“糧、蔗爲主,果、菜、花多種經營”的方針,積極發展質優價高的經濟作物。在養殖業方面,一是大力發展瘦肉型豬和三鳥、鴿、兔的商品生產;二是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從“以捕爲主”,改變爲“以養爲主,養、捕、加工並擧,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積極興建養殖優質魚、蝦、蠔、蟹的生產基地,海水養殖面積比上年增加2萬多畝。在加工業方面,規劃興建蛋品、奶品、飼料廠,增加農漁產品的貯藏、加工設施。在流通方面,設置了農商貿、漁商貿的專業公司,大力興辦鄉鎭企業,發展第二、第三產業。

㈢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適銷產品。在種植業方面,稻谷“雜優”品種佔總播種面積的42.5%,優質谷佔10%;“粤糖63/237”甘蔗品種佔總種植面積的70%;水果、蔬菜、花卉都引進了一些高產優質新品種;開展了高產示範田、品比田、技術承包田以及因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甘蔗地膜覆蓋等技術推廣活動。在畜牧業方面,逐步推廣瘦肉型豬,引進英國豬、美國皇鴿、冰島長毛兔、英國鴨、荷蘭鷄等,這些引進的優良品種有的已開始批量生產。在水產業方面,引進了白鯧、加州鱸魚、斑節對蝦、羅氏沼蝦等新品種,對網箱養魚的魚病防治、人工孵化優質魚蝦苗等技術性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水產養殖業向集約化精養方向發展。

二、專業户有了新的發展,在發展農業商品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86年全市有各種專業戶2996戶(按縣、鎭自定標準統計),佔總農戶數的5.9%;專業戶總收入2768萬元,比1985年增加432萬元。總的來看,專業戶數量增加了,經營素質和經濟效益提高了,造就了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業人才,在發展農業商品生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起到了勞動致富的示範作用。對專業戶的工作,主要挅取了以下三項指導措施:

(一)採取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勵專業戶。一是產銷見面,讓專業戶自主銷售自己的產品。二是投放信貸資金,支持專業戶發展生產。三是加强社會服務,如提供種苗、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給專業戶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好環境。灣仔鎭的8個種花專業村的151個種花專業戶,常年種花252畝,花農可直接將鮮花拿到澳門市場銷售,產銷見面,調動了花農的生產積極性,1986年種花總收入160.1萬元,出口創滙374.4萬港元,每戶平均收入1.06萬元,每戶平均創滙2.5萬港元。金鼎鎭從本地資源出發,大力推廣養鴨專業戶的經驗,銀信部門給養鴨專業戶發放6萬多元貸款,全鎭養鴨專業戶飼養母鴨8.2萬隻,年總收入145萬元,“一條小山坑出了一個萬元戶”。

㈡適當調整生產規模,一業爲主,多種經營。一方面總結吸取少數專業戶盲目擴大經營規模,以致變成虧損的敎訓,引導專業戶適當調整經營規模,紥紥實實穩步發展。例如,斗門縣從實際出發,對經營規模過大的97個專業戶進行適當調整,調減面積10767畝,使專業戶的經營效益普遍提高。據統計,全縣除13戶專業戶因各種原因虧損5萬元外,其餘專業戶均有盈利。另一方面,引導專業戶開展“一業爲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向集約化生產方向發展。斗門縣白蕉鎭養魚兼養鴨專業戶陳玉呀,一家三口,兩個勞動力,1985年承包8.2畝魚塘單一養魚,年純收入4000元。1986年改爲養魚兼養鴨,以鴨糞作爲魚的飼料,並增加魚苗投放密度,當年魚、鴨總收入4.5萬元,純收入1.57萬元。

㈢指導專業戶搞好家庭經濟核算,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各級農經服務組織開辦農村財會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班,指導專業戶開展家庭記帳,進行經濟核算,講求經濟效益。各級農業技術部門也通過開辦技術講座,印發技術資料,傳遞經濟信息等活動,幫助專業戶學習新技術,採用新品種,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例如前山鎭南溪村養雞專業戶楊少培,就是靠科學養雞致富。他一家三口,兩個勞動力,1985年12月投資2萬多元辦雞場,1986年上市肉雞2.6萬隻,其中賣給外貿部門出口2.23萬隻,總收入22萬元,純收入2.7萬元,爲國家創滙3.5萬多美元。這個專業戶收支帳目淸楚,經濟核算嚴細,生產工人(僱請3名飼養員)任務明確,建立超產獎勵制度。他通過刻苦鑽研,基本掌握了家禽飼養管理、解剖、防治病害等專業知識,成爲養雞的行家。

三、創辦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取得可喜成績,爲發展開發性、創滙型現代化農業打下基礎

1986年7月,市農村工作會議後,全市各方面加快了創辦農業商品生產基地的步伐。市、縣(區)、鎭、鄉都積極興辦開發性、示範性、外向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目前已建立起來的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其顯著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技術設備先進,品種品質優良,集約化程度高,經營管理嚴細,以出口創滙爲主,能夠發揮“四個窗口”、“三個服務”的作用。這些生產基地按生產功能劃分,有以下五種類型。

第一種是畜牧生產基地。分爲瘦肉型豬和優質鴿、雞、鴨生產基地。

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市已建年產大豬1000頭以上規模的豬場17個,其中市辦7個,縣(區)、鎭辦10個。按設計生產規模劃分,年產2萬頭以上和年產1萬頭以上的豬場各4個。這17個豬場的設計生產能力,年產大豬15萬頭。1986年上市大豬5.8萬多頭,其中出口4.4萬多頭,創滙4.8萬美元。

美國皇鴿、優質雜交鴿生產基地。全市已建年飼養500對以上種鴿的鴿場8個,其中市辦3個,縣(區)辦5個。按設計生產規模劃分,年飼養種鴿1萬對的鴿場3個,年飼養種鴿2000對以上的鴿場4個。這8個鴿場1986年已有種鴿3萬對。

雞生產基地。全市已建年產1萬隻以上規模的雞場6個,其中市辦5個,縣辦1個。按設計生產規模劃分,年產肉雞40萬隻以上的雞場1個,年產肉雞10萬隻以上的雞場2個。1986年已產肉雞66.7萬隻。

鴨生產基地。全市已建年產肉鴨5000隻以上規模的鴨場4個,其中市辦2個,縣辦2個。按生產規模劃分,年產肉鴨4萬隻以上的2個。1986年已產肉鴨8.5萬隻、鴨苗20.3萬隻。

第二種是海水養殖生產基地。全市已建100畝以上規模的海水養殖場8個,其中市辦3個,縣(區)、鎭辦5個,主要生產優質魚、蝦、蠔。1986年在建面積萬畝以上的1個,3000畝以上的3個,千畝以上的2個。在建總面積3.3萬多畝,已投入生產2.5萬畝,產量572噸。萬山、桂山、擔桿鎭等地的海水網箱養魚場,有網箱1693個。

第三種是水果生產基地。全市已建100畝以上規模果埸13個,其中市辦1個,縣(區)、鎭辦12個。按生產規模劃分,千畝以上果場3個,300畝以上果場5個。1986年底實有果樹面積6400畝,其中荔枝1889畝,柑、桔、橙2179畝,全年水果產量441萬斤。

第四種是花卉和蔬菜生產基地。市園藝所、園林所、園林處、園藝發展公司的花卉基地和將興建的花卉工廠,以及香洲區的南村花場、灣仔鎭的專業種花基地,共計500多畝。香洲區灣仔至金鼎一帶的蔬菜生產基地約2萬畝,年產蔬菜2萬噸,供澳門1萬噸,佔澳門蔬菜上市量的60%以上。

農業方面的一些企事業單位,爲興建外向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起到了示範作用。市農漁委屬下已投產的11個單位(含6個科研所),共622名職工,1986年總收入671.67萬元,其中水果收入21.1萬元,花卉收入32.6萬元,水產品收入67.8萬元,畜禽收入284.8萬元,蔬菜及其他收入265.4萬元。總收入比上年增加286.3萬元,增長74.3%;利潤48.4萬元,沒有虧損單位;產品出口創滙379.5萬港元。平均每個職工年產値1.08萬元,創利潤777.5元,創滙6100港元。例如科泰家禽良種場,引進英國“櫻桃谷”種鴨、荷蘭“喜寶”種雞,當年引進,當年投產,當年創滙創利潤,1986年總收入48.9萬元,創滙33萬港元,創利潤9.1萬元。全場24名職工,人均產值2.04萬元,創滙1.38萬港元,創利潤3796元。第五種是良種引進、培育基地。利用横琴島、淇澳島等隔離島,引進美國皇鴿、西德長毛兔、英國“櫻桃谷”鴨、荷蘭“喜寶”雞、美國葡蔔、美國蘆笋、台灣巨峯葡萄、泰國木瓜以及各種優質魚蝦,通過隔離試驗、培育繁殖,進行推廣生產。1986年,美國皇鴿、西德長毛兔、英國櫻桃谷鴨、荷蘭“喜寶”雞、台灣巨峯葡萄已推廣生產。

市直屬的圍墾工程進展快,邊建設邊投產。磨刀門開發公司已圍墾6.5萬畝(可投產5萬畝)。市水產養殖開發公司計劃圍海5800畝(含蠔田4000畝、精養塘1800畝),1986年已投產400畝。市漁牧場計劃圍海1000畝(含精養塘600畝),1986年已投產340畝。以上三個圍墾工程全部建成後,共增加種養面積20萬畝。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