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交通體制
珠海市的交通體制,經過反復、全面、審愼的探討,根據市各行業的試點經驗,制定了交通系統的改革方案,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開展横向聯合運輸,加强行業管理,整頓運輸市場,抓企業變型,增强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改革的重點則放在分配制度上。
1.路政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計劃在1987年11月底將路政監理劃歸公安部門統一管理。
2.加强行業管理,整頓運輸市場。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運輸管理的對象、範圍、内容和手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市交通管理部門以提高社會效益、行業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爲目標,加强了運輸行業管理。首先,建立市、縣、鎭運管機構,完善三級管理體制,對公路營運車輛統一發放了《營運許可證》;第二,會同公安、工商、稅務、物價部門統一管理,統一運價,統一票據,制訂公路客運、公路違章處理辦法等政策性法規;第三,加强客運管理,理順公路運輸秩序。對本市非專業運輸的企業、個人客運車輛組建聯營客運服務公司,實行統一管理,保護合法經營,制止非法運輸。第四,制訂地方法規,强制交通管理。現在已經組織力量起草《珠海市交通運輸市場行業管理暫行規定》、《珠海市汽車修理行業管理暫行規定》、《珠海市航道管理暫行規定》、《珠海市横水渡管理暫行規定》、《珠海市港口船舶管理暫行規定》、《珠海市公共汽車管理暫行規定》等地方法規,將提交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審定。
3.開展横向聯合運輸。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動横向經濟聯合》的指示精神,結合珠海市當前交通運輸的實際,市交通局進行了傳統觀念、經營方式、經營目標、經營手段的更新。1986年下半年分別與廣州火車客運站、廣州火車南站、廣州聯合運輸服務總公司、中國聯合航空公司佛山分公司簽訂了《聯合開辦火車票訂購和包裹快件代辦服務協議》、《開展鐵、公、水互爲代辦承接貨物聯合運輸業務協議》等等。這些業務開展後,收到很好的效果。一票到家,全程負責的做法,深受廣大旅客的讚揚。
4.改革分配制度,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交通局6個汽車運輸企業實行了以單車核算固定產値上繳經濟承包責任制。省屬拱北汽車運輸公司實行了司助聯產計酬、司助途中售票定額責任制。灣仔客貨運輸服務公司對定綫班車由營運收入提成工資改變爲按營業利潤提成作爲轉機,克服了只講收入,不計成本的弊端,使營運收入比1985年增長32.5%,實現利潤比年計劃增長41.6%。
市汽車修理廠面對全市70多家修理中心和修理車行的競爭,從企業内部按照國家、集體、個人三兼顧的原則,改革分配制度,廠對班組實行工時收入分成,30%歸班組自行分配,大大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完成年產值98萬元,比1985年增長22%,利潤總額60萬元,比1985年增長3%。
水運方面,實行了船舶租賃制、全承包或半承包經濟責任制。承包後,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如斗門水運二船隊,噸船平均月收入達66.68元,比承包前增長20.9%;承包船職工在公司的支持下,自己集資50多萬元更新了11艘共630噸船舶,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增添了企業活力。
在地方公路的管理上,繼續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把養護質量與經濟效益直接掛鈎。
5.抓企業變型,增强企業活力。斗門縣水運公司在縣府的支持下,把精力集中在經營轉軌和船舶更新改造上。建立工程運輸船隊,擺脫了内河激烈競爭的困局,實施工程運輸轉向,向多元化運輸方向發展,與五礦簽訂聯合開發出口澳門建築砂供貨合同,使採掘、運輸、裝卸、銷售一體化,綜合運輸生產體系初步拉開了序幕。使企業生產形式互相滲透,增强了企業活力。
二、特區水陸交通運輸市場空前活躍,客货兩旺
近年來,運輸市場的開放,打破了過去交通專業部門的獨家經營,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互相競爭的格局,使社會運輸能力大幅度增長。1986年底,全市社會運輸車輛擁有量8335輛,比1985年增長5.12%,比1979年增長14.8倍。其中注册營運汽車2296輛,佔全市社會車輛的27.53%,國營營運車輛1370輛,佔營運車輛總數的59.64%,仍然是運輸業的主要力量。其他機動車輛9218輛,比1979年增長13.84倍。全市社會船舶擁有量1410艘46142噸,比建市前的531艘8734噸分別增長1.7倍和4.28倍,其中交通局系統178艘8741噸,只佔社會船舶總量的12.6%和18.9%。全社會貨運周轉量35390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170140萬人公里。其中,市交通系統運輸企業完成社會貨運、旅客周轉量分別佔94.8%和69.7%;非交通系統獨立核算企業完成社會貨運、客運周轉量的5.2%和30.3%,他們主要承擔了社會短途貨(客)運輸,適應了特區發展需要,使多年來物資和旅客運輸的緊張局面得以緩和,基本達到了貨暢其流,人便於行,服務大衆,促進了交通運輸網絡化。
隨着運輸市場的開放,使交通運輸事業蓬勃發展,同時也把交通運輸企業帶進激烈的市埸競爭之中,給交通企業在競爭中以優勝劣汰的壓力。由於珠海市交通系統多數企業底子薄、資金不足,在這激烈競爭的困境中,使交通企業在改革中求生存,找出路的矛盾尤為突出。陸運方面,國營客運部門擴大跨區運输,班車綫路已進入海南、湛江、汕頭、興寧、豐順、普寧、五華、福建等地,設置售票站遍佈珠江三角洲,向“食、住、行”一條龍服務的方向發展。陸路貨物運输跨進了全國七個省市,市珠成海陸運輸(集團)有限公司開創了40尺箱集裝車從湖南省長沙市將一批急待發往美國的瓷器運來珠海轉口的先例。水運方面,從內河競爭轉向沿海,並向港澳發展。水運過去由獨家經營,現在已發展到部屬、省屬、市屬、鄕鎭、個體、“三資”等水運企業近20家。組成了一個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水運網。
三、企業管理進一步加强,企業素質有所提高
珠海市交通運輸企業通過整黨,加强了黨的組織建設,充實了企業領導班子。同時在廣大幹部職工中開展普法教育,提高了社會法制觀念。在企業管理基礎工作、勞動組織和財經紀律等方面也進行了全面整頓。目前全市交通系統初步形成了無綫電通訊網;擁有貝爾212、貝爾214ST、海豚、S61、S76等直升機和雙水獺固定翼飛機,擁有高速的飛翼船或雙體船、時產120立方米射流船和300噸級鋼質多功能自航自卸工程船等現代交通的先進生產設備。珠海航運公司於1986年7月正式建立,下轄香洲、前山、井岸三個港務機構。
市交通局企業節能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水運企業油耗比1985年下降10.77%,陸運百車公里和百噸公里汽(柴)油消耗量有所下降。在培訓技術人才方面,1986年,水運專業運輸企業擧辦四期培訓班共156人,全部領取了駕駛員或輪機員證書;市交通局汽車駕駛員培訓中心1986年培訓了171名汽車駕駛員。
全市交通口各行業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加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的行業風尚,開展安全、優質、低耗、高效益的評優活動。市交通局系統還成立了“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促進職工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向理論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進一步發揮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證作用。
(梁國明、傅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