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1986年珠海經濟特區金融業綜述

2021-06-03 15:39:55 来源:珠海年鉴1987

根據中央關於加强金融宏觀管理,控制信貸規模的指示,爲了做好緩解信貸資金需求過熱的態勢,調整貸款的布局和結構,金融部門採取下列措施。

一、堅持宏觀控制、微觀搞活

1986年初,特區經濟面臨着較大的困難。全市原計劃要在1986年上馬320個項目,另有近40家工廠企業要投產開工。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但是,銀行在1985年底貸款餘額爲21.10億元,存款餘額爲9.10億元,借差達11.50億元,難以繼續擴大貸款規模和銀行借差。因此,必須挖掘資金潛力,擴大資金來源,管好、用活現有資金。

爲了加强宏觀控制和調整,金融部門首先從控制基建規模、調整基建項目入手,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配合市計委對原計劃上馬的項目多次進行篩選,壓縮爲37個,基本建設投資額4.2億元。對定下來的項目,由財政、銀行統一安排好基建資金來源,確保上馬。

同時,市金融部門還把有限的資金集中用在支持珠海經濟特區發展外向型基礎工業,提高創滙能力,改善投資環境上。1986年,上級行下達給珠海經濟特區人民銀行的開發性貸款,80%用在特區的能源、電訊投資,其餘的用於支持發展輕工和電子項目。爲解决市電話通訊工具、柴油發電廠等大型工程項目的資金需要,由市人民銀行牽頭,與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組成銀團進行貸款,使這些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順利進行。

1986年底,珠海經濟特區的基建投資基本理順。基本建設投資完成6.80億元,比1985年底減少16%,確定上馬的37個項目大部分已在當年上馬,準備開工的企業也籌集到資金開工。1986年,全市銀行固定資產貸款5.66億元,比1985年同期實增5000萬元。

二、加强信貸资金管理,挖掘資金潛力

1986年,珠海市各家銀行都抓緊了信貸資金管理,挖掘資金潛力,搞活用活資金這幾個方面的工作。市人民銀行在3月份和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全市預算外企業的資金進行清理。主要淸查了51個較大的企業。淸理出應收貸款5.40億元,應付未付貸款3.70億元,庫存商品及材料4.90億元。到1986年底,全市共淸理和處理積壓物資6億多元,占應淸理物資的80%。商業信貸企業在一年中就處理了大部分積壓商品,銀行收回部分貸款,追回了一批拖欠貸款。全市各專業銀行共收回貸款2億多元。

在信貸資金的使用上,全市各家銀行調整了原來的貸款結構,壓縮商業貸款,提高工業貸款,增加種養業貸款。商業貸款由1985年占全部流動資金貸款的60%下降爲52%,工業貸款則由16%上升爲20%;種養業貸款比1985年增加了3000多萬元。人民銀行爲解决企業資金臨時的需要,還向各專業銀行發放了2.95億元臨時貸款。全市各家銀行在信貸資金管理中,積極貫徹“擇優扶持”的原則,注重貸款的投向。如市農業銀行一年來發放農業貸款1.733億元,比1985年末增加57.7%;銀行和信用社共發放承包戶貸款3296萬元,比1985年增加一倍;農村商業貸款2.8885億元,比1985年減少了3%;鄉鎭企業貸款1.2209億元,比1985年減少16.2%。農業貸款大幅度上升,商業貸款和鄉鎭企業貸款有所壓縮。從全市來看,信貸資金主要用於四個方面:①解决新投產企業的流動資金需要;②改善市投資環境,支持一批工業骨幹項目上馬;③保證適銷商品、農副產品和外貿出口的資金需要;④支持農村種養業和一批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的發展。

由於較合理地安排信貸資金,在資金安排上避免“一刀切”的作法,從下半年開始,全市信貸資金明顯松動。1986年底全市流動資金貸款總額19.5億元,比1985年增長14.6%。

三、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多種形式融通資金

在實行“多存多貸、少存少貸”的資金管理體制下,全市各家銀行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籌集資金。

1.增加儲蓄網點,增加儲蓄種類。1986年在全市新增加銀行機構10個。其中工商銀行3個,農業銀行6個,中國銀行1個。這些機構的增設,方便了居民儲蓄,增加了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在存款利率方面,實行了具有吸引力的多檔次的利率體系,1986年三次提高了儲蓄利率。

2.采取多種形式,多渠道吸收資金。除了增設銀行基層儲蓄網點外,全市銀行還增加了定活兩便儲蓄,有息有獎定額定期儲蓄,外幣存款,郵政儲蓄,發行金融債券等業務。通過發行有獎儲蓄吸收存款384萬元,通過發行金融債券吸收資金1368萬元。

3.改善儲蓄工具,提高服務質量。市工商銀行部分營業部和支行,配備了微型計算機處理會計業務,給各個儲蓄所配備計息機、點鈔機等專用工具;市中國銀行試行使用人民幣信用卡,安裝了多台電腦櫃員機,24小時都可以存取人民幣。

通過挖掘資金來源,銀行聚集的資金不斷增加。1986年末,全市銀行各項存款合計13.4億元,比1985年增加4.3億元,增長47%。全市銀行存款增幅超過貸款增幅2062萬元。城鄉儲蓄突破2億元大關。

資金來源的另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向其他地區或本市其他專業銀行拆借。一年中共拆入資金3.5億元,拆出0.8億元(主要是市內的相互融通)。如市工商銀行繼1985年向新疆、北京拆入1.05億元資金後,1986年先後向總行、新疆、北京、廣州拆借資金,累計達1.6億元。市農業銀行向外拆入的資金數累計爲6700萬元。

珠海市金融系統還加强了與其他地區金融部門的聯系。1986年10月,成立了珠海市金融系統資金拆借交易所並制定了資金拆借管理辦法。之後,參加了“廣州金融同業拆借中心”,參加了在武漢的全國十大城市金融網絡。積極利用資金在周轉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地區差、時間差和項目差的資金運動規律,通過多種形式融通資金,發揮了資金市場的機制作用。

四、改革金融體制,加强銀行機制作用

爲了增强特區金融活力,促使特區金融體制適應市場調節和特區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金融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打破國家銀行壟斷金融的局面,組織多種形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省人民銀行批准,於1986年12月成立了珠海市信託投資公司。籌建了珠海市信用聯社和香洲區兩個城鎭信用社。其他專業銀行的信託公司、財務公司、諮詢公司也得到調整。現在,珠海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中國人民銀行爲核心,專業銀行爲主體,其它金融機構爲輔的多種形式並存的金融體制。

珠海市信託投資公司是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地方股份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由珠海市人民政府直接領導,業務上受中國人民銀行珠海分行的領導、管理、監督和稽核。自成立以來主要經營下列業務:①代理信託投資和信託貸款;②代理資金性租貸業務;③代理資財保管與處理,代理收、付款業務;④代理證券發行、票據貼現;⑤辦理人民幣債務、擔保和見證業務;⑥經濟諮詢;⑦發行債券、股票;⑧經人民銀行批准的其他業務。他們採取靈活的手法,在資金來源少,資金緊張的情况下,仍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全市各家銀行開展業務交叉、進行競爭。在市中國銀行經營人民幣存放業務後,市工商銀行、市農業銀行亦逐步開展外滙存放業務。建設銀行珠海分行於1986年9月5日經總行和國家外滙管理局批准,開始經營吸收外滙存款和開展外滙貸款業務。各專業銀行存貸業務經營範圍的框框完全被打破,銀行可自由選擇客戶,客戶也可選擇開戶銀行。“開戶難、滙兌難”的問題在珠海經濟特區已基本得到解决。

3.恢復斗門縣人民銀行支行和增設斗門縣外滙管理支局,健全特區銀行體制,加强了銀行的機制作用。金融機構分佈也漸趨合理。在市區內各家金融機構的數目爲:工商銀行17家,農業銀行21家,中國銀行8家,建設銀行4家,投資銀行1家,信託投資公司1家,保險公司和支公司2家。

4.從珠海的實際情况出發,開辦抵押放款業務。新開辦的業務有:外滙抵押人民幣放款、物業抵押放款、信託存款、信託投資、信託貸款、固定資產租賃、擔保放款、諮詢等。

5.批准和支持部分效益好,外向型的企業發行股票、債券,擴大生產規模或彌補企業生產資金不足。據不完全統計,1986年全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籌集資金800多萬元。

6.打破信用社吃“大鍋飯”的局面,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獨立核算”的“三自一獨”管理形式。

7.在市人民銀行成立同城票據交換中心,幫助企業加速資金周轉。資金平均當天抵用率爲73%,比票據交換前提高35%。

8.運用現代技術設備,提高銀行工作效益。1986年,全市各家銀行開始購買和引進電腦設備。市中國銀行除了存款、結滙應用微機電腦外,1986年底在分行正式投入使用人民幣ATM自動取款機,並正在安裝調試拱北、朝陽、九洲城等的自動取款機。存款遠程電腦聯網系統即將開始投入使用。通訊系統的M4000電傳機已在全轄區範圍內開通。

五、加强外滙管理,完善外滙管理制度

根據珠海經濟特區的具體情况,各家銀行在市人民銀行的領導下,積極主動而且有效地管理了外滙資金。在籌集外滙資金、使用外滙資金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1.外滙存款方面,各家銀行先後開辦了美元、港元、葡幣、英鎊等外幣定期活期存款業務。1986年全市銀行各項外滙存款餘額4869萬美元,比1985年增長39.30%。

2.外滙貸款方面,全市各家銀行都積極開辦外滙貸款業務,並進行有關的人民幣配套貸款業務。如市中國銀行在1986年共發放外滙貸款1.524萬美元。

3.珠海市外滙管理局爲了加强對進出口的管理,制定了《珠海地區向香港、澳門出口收滙管理暫行辦法》,加快收滙結滙速度;制定了向外借款的管理辦法,管理對外承担經濟責任擔保的有關單位。1986年,全市共批准4家國內企業向外借款8筆共670萬美元,解决了一批企業急需的外滙流動資金。

4.設立外滙調劑中心,幫助出現外滙失衡的部分企業解决問題。

5.支持和協助企業復出積壓的進口商品;加强進出口外滙結算和滙兌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由於特區金融業的不斷改革,適應了特區經濟的發展需要,促使珠海特區經濟克服了“滑坡”的現象,從“谷底”開始回升,1986年比上年有較快增長。同時,特區經濟建設的發展亦有力地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1986年下半年,全市資金供求關係趨於緩和,各種生產和建設資金基本得到滿足。年底,全市銀行各項總存款13.41億元,比1985年增加4.20億元,增長47%;各項貸款25.19億元,比1985年增加4.06億元,增長19%,貸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顯著提高,4家專業銀行在一年中實現利潤1.077億元。

〔珠海南通銀行〕

澳門南通銀行珠海分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於1985年9月正式開業,行址在珠海經濟特區拱北口岸,受設在澳門的總行領導,同時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珠海分行和國家外滙管理局的監督管理,享受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開辦分行的經營權利和政策優惠。

該行開業以來,按規定的業務範圍經營外滙放款和外幣票據貼現,國外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滙入滙款和外滙託收,出口貿易結算和押滙等業務,引進了“中銀卡”業務,與港澳14家中資銀行聯成一片,1986年初,在珠海首次開辦了保管箱業務。該行現有營運資金1.1億港元,資產總額1.54億港元。

〔珠海市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結合珠海經濟特區的實際情况,開展保險業務。1986年保險費收入大幅度上升,國內外保險費發生數爲1455萬元,比1985年增長69%,其中,國內業務發生數爲1125萬元,比1985年增長79%;涉外業務發生數爲330萬元,比1985年增長44%。全年共處理賠案3051宗,支付賠款金額663萬元。

(蔡木生、廖偉庭)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