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衛生〕
1986年,珠海市衛生事業有較大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衛生機構
到1986年底,市區各級衛生機構已增加到94個。全市現有衛生機構138個,其中醫院5間、衛生院20間、醫療門診所(室)113個、床位共1160張,平均每千人有床位2.82張。全市大部分鄉村辦起了衛生站(室)三級醫療網,工廠企業衛生所已發展到94個,個體開業醫生51個。
聯合辦醫
爲多渠道、多層次辦醫,加速特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珠海市衛生局與廣東省醫藥器材服務公司合辦了廣耀醫藥器材服務公司。成立3年,已有固定資金95萬元(含一幢七層2000多平方米的房產)。珠海市人民醫院和第四軍醫大學附屬秦都口腔醫院,採取雙方籌資購買先進設備,珠海人民醫院提供場地,秦都醫院提供技術力量的辦法,合辦口腔醫療中心,以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爲市民和港澳同胞服務。拱北醫院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合辦的婦產科治療中心,開辦僅10個月,就接診病人達9756人次,做手術364人次,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86年11月該院又與廣西中醫學院合辦痔瘻和奇難雜症治療中心。
醫護人員
隨着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全市衛生技術人員總數已從1980年前的951人,增至1986年的2055人,平均每千人有衛技人員4.74人。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從2名增至7名;主治醫師從16名增至110名,醫師級人員由297名增至454名。
基本建設
珠海市衛生基建事業發展較快,僅就市區統計,新建了拱北醫院門診部、藥檢所、市醫院留醫部大樓及部分配套工程、精神病院,擴建了防疫站和11個鎭衛生院的工作用房。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六五”期間基建共投資1339.5萬元,1986年又投資565.4萬元。從1980年至1986年已竣工的工作用房84523平方米,住宅55946平方米。
醫療技術
由於近年來引進了先進設備和技術,特別是從全國各大城市招聘了大批的技術人員,加上各項規章制度的健全和崗位責任制的落實,醫療護理技術得到明顯的提高。1986年,全市門診2130247人次,比1980年850212人次增長1.51倍;入院人數27755人,比1980年增長2.75倍;市區治愈率爲86.4%,斗門縣治愈率爲78.4%;死亡率和差錯事故都明顯減少。過去不能做的手術現在能做了,如胆道直接透影及引流,闊韌帶腫瘤切除,絨癌化療,搶救急性心肌梗塞,中西醫結合治療尿毒症,耳壓法治療胆結石等,均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特別是應急搶救方面的技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防疫保健〕
珠海市堅持“預防爲主”的方針,加强防疫建設和科學管理,積極開展各項防病保健工作,擴大防保服務。
防疫工作
1986年,珠海市在防疫工作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①落實計劃免疫工作,完善全市的冷鏈設備,使冷鏈免疫達90.5%,受益人口達93.3%,相應傳染病發率基本得到控制;②做好瘧疾、肝炎和其他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鞏固對絲虫病的防治;③繼續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食品衛生法,擧辦食品管理和從業人員學習班,組織全市衛生食品大檢查,使食品和飲食衛生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④組織開展全市性滅鼠除四害工作,鼠密度下降爲34%;⑤對磨刀門水源水質進行衛生調查;⑥開展了乙型肝炎防治、布氏病調查、靑少年學生視力調查和近視眼防治,以及大氣汚染、公共場所衛生、飲食衛生等調查研究工作。
婦幼保健
珠海市的婦幼保健工作,逐步向系統化管理發展,從孕期、產前檢查到分娩、產後視訪等,實行孕期系統保健和兒童保健系統管理。婦幼保健各項工作指標,1986年與1980年比較:新法接生率從78.2%提高到98.03%,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率從3.74‰下降爲0.55‰(計劃外的),新生兒死亡率從17.3‰下降爲8.99‰,孕產婦死亡率從2.17‰下降爲0.73‰,嬰兒死亡率從21.65‰下降爲10.45‰。圍產兒童死亡率從17.99‰下降爲12.65‰。新生兒、嬰兒、圍產兒死亡率均達到全國指標要求,並接近世界先進國家水平。
市民健康
珠海市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改善人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城鄉衛生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觀。1986年,珠海市四害密度有了大幅度下降,飲用淸潔水人口從1980年的50%上升到85%以上,飲用衛生淸潔水人數達95%以上。自執行《食品衛生法》以來,各類食品衛生合格率明顯上升,食物中毒事故有所減少,由食品不衛生引起各種腸道傳染病發率有大幅度下降。市民平均預期壽命達72.6歲,高於全國平均的67.89歲;嬰兒死亡率爲10.45‰,低於國家要求25‰的水平。
〔醫務人材培養〕
珠海市重視醫務人才培養。1986年把衛生學校從市人民醫院分離獨立出來,加强建設。各單位還通過選調進修、脫產培訓和在職訓練等形式,加强對醫務人員的培訓。1986年市衛生局擧辦短期進修班11個,學員共516人,並組織6次學術交流會,共收論文104篇。
(陳毅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