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市工業戰綫充分運用經濟特區的特殊政策,深化改革,搞活企業,開展“雙增雙節”活動,挖掘老企業內部潛力,抓好新項目的投入與產出,促使全市工業生產能够持續、高速、穩定、健康地發展,工業產値增長快速,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上繳稅利大幅度上升。
1987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3.04億元(1980年不變價),完成年計劃144.3%,比1986年凈增5.552億元,增長82.4%。與1986年的增長速度14.38%相比,增加67.79個百分點。比原定計劃26.25%高出2倍多,在全省13個地市中居首位。
全市各主要行業如電子、輕工、紡織、食品、機械、建材等均比1986年有較大的增長。市輕工業公司產值2254.81萬元,比1986年增長66.47%;紡織工業公司產值4894.55萬元,增長2.51倍;機械工業公司產值1169.5萬元,增長20%;二輕工業公司產值3231.5萬元,增長1.14倍;電子工業公司系統產值7015.2萬元,增長2.31倍。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全年銷售收入達2.51億元,增長43.37%;實現利潤1654萬元,增長43.67%;上繳稅利3063萬元,增長24.2%;定額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爲79天,與1986年相比,加速18.56%;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人均產值3.8654萬元,增長39.59%。實踐證明,改革是發展珠海工業經濟的有效途徑。1987年我市工業系統之所以取得了增產增收的好成績,其主要原因是:不斷深化改革,增强企業活力;積極做好外引內聯工作;采取措施促進新項目建成投產,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積極開發新品種,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加强質量監督管理,保證產品質量;加强橫向經濟聯合;加强銷售服務工作;重視職工培訓,提高企業素質以及旅遊工業的崛起等。
一、1987年,我市把深化改革,搞活企業當作全市經濟工作的中心環節來抓。
(一)改革企業的經營機制,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從1987年4月起,我市把改革企業的經營機制作爲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在全市工交企業中,全面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用合同形式確定國家和企業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促進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當分離,以確保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使企業眞正成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充分調動企業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提高經營效益。
爲了提高深化企業改革,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認識,明確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做法,4月下旬,市主要領導親自帶領市經濟主管部門和綜合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深入基層,現場辦公,調查、分析了市糖果餅乾廠等8戶企業在深化企業改革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5月下旬,擧辦了全市深化企業改革,增强企業活力的廠長(經理)學習班,全面部署了1987年深化改革工作,製訂了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具體辦法和步驟。8月1日,市區9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擧行了簽約儀式;8月29日,第2批共43戶企業擧行了簽約儀式。這兩批簽約,爲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提供了寶貴經驗。隨後,又在集團企業中實行層層承包,全市出現了一個實行承包經營的高潮。截至1987年底,全市工交企業已有174戶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佔企業總數的38.6%。全市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已全部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此外,市糖果餅乾總廠部分試行了股份制,斗門縣食品廠試行了抵押租賃承包經營責任制,珠海經濟特區富華包裝材料廠試行了由外商承包經營責任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市承包經營的原則是:確保上繳財政利潤;確保歸還銀行貸款;允許虧損企業以實現利潤補虧(還貸和補虧的利潤可以按規定提取“兩金”)。總的原則是“核定基數,確保上繳,超收多留,欠收自補”。在承包的層次上,我市確定,市直屬企業由企業直接向市財政承包;集團企業則由集團公司向市財政承包,企業再向集團公司承包;內聯企業和合資合作企業,由經營者向董事會承包。在承包經營形式上,我市大部分企業都是由原來領導——廠長(經理)帶領全體職工向國家集體承包,也允許某一個企業承包另一戶企業,還允許個人承包企業。在承包經營做法上,大部分企業都是由原來領導班子定承包方案和改革方案,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後向市財政承包;也有少數企業把競爭機制引入承包,通過招標形式,產生承包者。
從我市1987年第一批簽訂承包經營合同的9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來看,按合同規定,1987年9戶企業的目標利潤共605萬元,年底已實現利潤850多萬元,超額完成目標利潤40.5%,比承包前的1986年(505萬元)增長了68%。又據抽樣的23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統計:工業總產值共完成1.93億元,比1986年增長24.2%;實現利潤達1654萬元,增長43.67%。
(陳志敏)
(二)改革企業的領導體制,進一步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1987年,我市把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與全面推行廠長負責制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承包,進一步調整和加强企業的領導班子。在組織部門的配合下,經過民主推薦、組織考察,選配一批廠長,並由廠長提名副職,由主管部門任命;對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領導班子作適當的調整或改組。同時,還引入競爭機制,由有能力者站出來承包,擔任廠長。在任職期間,享受廠長待遇,不再套用行政幹部級別。市水泥廠首先按此方法試行。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推動了生產的發展。
對於以引進外資爲主、經濟以外向型爲主的個別預算外國營企業,我方還引入了董事會的領導體制。董事會的主要任務是製訂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決定新項目的發展,審查企業財務預結算,決定企業利潤分配和資金投向,聘任或免除企業的正副總經理、部門經理以及下屬企業的正副總經理(部門經理和下屬企業的正副總經理由企業總經理提名、董事會確認)。總經理主要是貫徹執行董事會的決議,在董事會的授權下,管理好企業的項目、產品開發、生產經營、銷售服務以及企業的技術、計劃、財務、人事勞動等部門的工作。董事長是企業的法人代表,董事會是企業的決策機構,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三)改革工資分配制度,進一步完善企業内部的經濟责任制。工資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鈎,這是1987年我市企業工資改革的一大特點。預算外國營企業均進行了這種改革,基本要求是:年人均利潤2000元以上的企業,核定工資與利潤掛鈎浮動的比例;人均利潤2000元以下的企業,實行利潤分檔提成工資的辦法。
根據企業各自的特點,工資分配也進行了改革。凡能實行計件工資的,都推行計件工資制;不能實行計件工資的,采用了以下一些工資制度:即浮動工資、半浮動工資、結構工資、職務工資、超額獎勵工資和加工費(或修理費)含量工資。這些工資形式,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鍋飯”,基本體現了按勞動效果取酬的原則,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上來,促使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陳建新)
(四)改革工業管理機構,完善商品經濟的宏觀調節機制。根據商品經濟運行機制的客觀要求,按照政企職責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原則,以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宏觀調節機制爲目的。我市制訂了《珠海市工業管理機構改革的方案》,並在全市實施。這次改革的重點是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和加强行業管理。把生產經營的職能全部交給企業;把綜合經濟管理交給綜合管理部門;把黨、羣工作的領導職能逐步轉移交給所屬地域的黨、羣機關。强調市經委作爲市的工業主管部門,負責全市的工業管理,從過去主管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轉變爲主要管政策、法規規劃,起協調、監督服務的作用。同時,從加强行業管理的需要出發,對經委内部的管理機構作了必要的改革和調整。撤銷了原來的引進科、基建科、政工科、生產科和辦公室等5個科室,設立了秘書科、人事科、綜合科、企管科等四個綜合管理科。增設了電子、輕工、紡織、食品、機械和交通能源等六個辦公室(建材化工辦公室正在醞釀中),以加强行業管理。
在新的管理機構完善的過程中,撤銷了行政性工業公司。一方面將原來由各工業主管公司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逐步轉移到市經委行業辦;另方面,原來的主管公司,分別成立或組建集團式企業或聯合企業,形成新的經濟實體。1987年,先後成立了紡織工業集團、電子工業集團、機械工業集團等企業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