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珠海市共有城鎭待業人員1.2514萬人(包括1986年末結轉待業、臨時工人數6757人),其中斗門縣1595人,比1986年同期增加12%;安置就業1.0476萬人,其中斗門縣1138人;安置就業率84%,比1986年提高2%;年末實有待業人員2038人,其中斗門縣457人。
[就業分布]
1987年,珠海市企事業單位招收合制工人3310人,其他各類型小集體招工14人;個體經營68人;臨時性工作7084人。
[勞動就業管理]
1987年,珠海市勞動就業管理部門在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省、市有關勞動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特區經濟建設發展需要,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不斷深化改革勞動制度,完善配套工作。
一、加强臨時工的管理。爲了貫徹市府《關於企事業單位招用臨時性勞工的有關規定》的精神,搞活企業用工,適應特區商品經濟的迅速的發展,以加强臨時工的管理,嚴格各種手續爲前提,以宏觀控制、微觀搞活爲指導,以减少手續層次、方便企業用工爲原則,從1988年起實行“臨時勞務人員證”的管理辦法。
二、理順合同製工人的招收和檔案管理工作。勞動合同制工人的招收在不違背國務院招工制度改革原則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根據不同的情况采取更加靈活的招工方法:一是企業大批量的招工,堅持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1987年市屬377家企業招工,80%以上的企業實行這一原則。二是從實際出發,對一些企業急需的生產骨幹,本企業可以從臨時工中的城鎭待業靑年中挑選。三是企業的零散招工,只要單位需要,而又不屬於“內招”對象,也批准其招收。1987年,勞動就業管理部門除了做好辦理合同製上人的錄用、流動、鑒證勞動合同手續等工作之外,還積極指導70家企業進行招收合同製工人的工作。
爲方便對外資企業勞動合同製工人的管理,有關部門對40多家三資企業的2000多名勞動合同製工人的招收、流動等情况和歷史遺留下來的流動人員名單進行了整理,並將三資企業合同製工人的全部檔案資料按要求交對外勞動服務公司管理。
此外,有關部門在1986年整理合同製工人檔案的基礎上,對300多家市屬企業進行歸類整理,建立勞動合同製工人台帳。從1988年1月1日起逐步換發了中央勞動人事部統一印制的合同制工人勞動手册。
三、積極開放勞務市場。爲搞活用工制度,促進社會勞動力的合理使用與合理流動,促進特區經濟建設的發展,有關部門對開放勞務市場的工作進行了積極準備,並按計劃於1988年3月召開了勞務交流大會。今後,勞務市場管理工作由市勞動服務公司負責。有關部門還印製“勞動市場勞力需求調查表”2000多份,發至全市各企業,並深入企業進行調查,初步統計已有97家企業需要各類人員6800餘人,其中技術工人約1800人,爲辦好具有特區形式和特色的勞務市場打下了基礎。
四、職工待業保險工作。1987年珠海市待業職工管理所共辦理待業職工登記140人,其中重新就業16人;年末實有待業職工124人,其中男47人,女77人;領取待業救濟金者44人,共發放待業救濟金7136.42元。
1987年的待業職工保險工作主要是:(1)做好待業職工保險的宣傳工作。待業保險工作是勞動制度的重要配套措施,在執行過程中,針對一些企業的領導和職工對參加職工待業保險不够理解的問題,采取召開座談會、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職工待業保險工作的重要意義,解釋企業提出的問題。(2)建立待業職工管理台帳。待業職工管理所於1986年12月份開始對待業職工進行登記發證,建立管理檔案,按企業性質分別建立了“待業職工花名册”、“待業職工就業情况表”、“待業職工領取救濟金明細表”等各種台帳,較好地掌握了待業職工的待業原因及流動等情况。(3)指導業務、疏通渠道。在做好市屬企業的職工待業管理工作的同時,市待業職工管理所還與縣、區待業職工管理機構取得聯系,了解他們開展職工待業保險工作的情况,指導開展業務工作,協助解決在業務工作中碰到的困難,同時積極與勞動保險公司、銀行等部門疏通渠道,統一思想,保證了職工待業保險工作的開展。(4)從實際出發做好待業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和發放工作。待業保險基金的籌集,主要采取三種辦法:第一是參加養老保險基金統籌的單位,其待業保險金采用托收無承付的收繳辦法,勞動保險公司與退休養老保險基金一同籌集,並按季度轉劃入待業保險基金專戶。第二是對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基金統籌的中央、省(含外省)、部隊駐本市的企業,采取定期上門收繳的辦法;第三,企業應籌集的臨時工部分,由勞動服務公司收取臨時工勞務管理費時一起收繳。在待業保險基金的管理上則采用分帳管理的辦法,這樣便於掌握不同性質的企業待業保險金的收支情况。在待業救濟金的發放上,主要是嚴格掌握發放標準和簡化發放手續,同時規定發放時間爲每月的20日至25日。此外,結合本市近年物價指數上升的實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呈報市勞動局批准,於1987年8月份調整了救濟金的發放標準,使待業職工在待業期間每月的救濟金普遍提高了20多元。
五、努力搞好基層勞務管理。隨着基建規模的壓縮,進入珠海的建築隊和專業民工隊比往年大大减少,在這種情况下,有關部門把勞務管理的重點逐步轉向企業,並堅持深入基層,爲企業服務。1987年勞動管理部門的同志先後深入全市285個廠礦企業進行用工調查,爲企業解決急需的生產技術骨幹280人,落實完成了335個企業的1.7151萬人和151個建築隊、民工隊的3299人的登記造册工作。
[就業培訓]
1987年全市7468名培訓結業人員中(城鎭待業人員5832人),培訓後就業的6895人,佔結業總數的92%;在培訓結業人員中,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培訓10期11個班,人數485人。該中心爲市屬335個企業單位調配臨時勞動力1.7151萬人,其中本市城鎭待業人員2391人,漁農村富餘勞動力2083人,市外勞動力1.2677萬人;另辦理外進的建築、民工勞務手續3299人。
爲做好就業前培訓工作,有關單位采取了3條措施:
一、向企業、社會廣泛宣傳“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提高企業對培訓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爲此,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先後深入40多家工廠企業宣傳“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講淸培訓與提高職工素質、增强企業活力的辯證關系,使部分幹部職工對培訓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改變了“培不培訓關係不大”的模糊觀念。1987年,登記備案的培訓單位比1986年有所增加;市屬各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擧辦的各類技術培訓班達124期共137個班,培訓結業人數5392人,完成全年計劃的216%。
二、從企業用工實際出發,培訓企業急需的技術人才。有關單位通過調查,了解到珠海市製衣行業服裝裁剪及電車工有一定需求,便擧辦了服裝剪裁及縫衣電車班各4期,共培訓218人,培訓結業縫衣電車工有90%的人員被6個製衣廠錄用,滿足了部分企業的需求。
三、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幫助企業開展培訓工作。有關單位面向企業,1987年幫助金海電子公司、中旅社拱北分社、富華滌綸絲廠、特區電冰箱廠等40家工廠企業開展就業和在職培訓,在指導培訓過程中,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培訓敎材、資料及場地等方面的困難。富華滌綸絲廠是珠海市重點建設項目,爲確保建成按期投產,急需培訓一批鍋爐工,但該廠缺少場地及敎員,困難很大,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積極協助聯繫,終於招收到了經培訓過的對口待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