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特區10年建設成就

2021-06-03 17:27:55 来源:珠海年鉴(珠海十年专号)

1979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珠海成爲廣東省轄市,1980年8月,試辦經濟特區,經過兩次調整,特區面積從6.8平方公里、15.16平方公里,擴大爲121平方公里。

珠海經濟特區創辦10年來,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沿着外向型經濟的軌道不斷前進,特區建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實現了國民經濟穩步、持續、全面發展,初步發揮了“四個窗口”和“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

[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

珠海特區原是一片偏僻的山坡和灘涂,10年來,開展了以“七通一平”爲中心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10年累計基建投資34億元,目前已完成基建投資27.5億元。竣工面積292.26萬平方米;完成了特區內10平方公里的開發。

1.工業區 展開了8個工業小區的建設,其中南山工業區已建成投入使用,吉大、北嶺、蘭埔、夏灣、灣仔等工業區已完成了區內道路和地下管網的建設,并建立了一批工廠和商業網點。

2.道路 累計新建和擴建骨幹道路34條,總長69公里;安裝路燈7725盞。

3.排污 污水處理最大日處理量達2.8萬噸的光大污水處理廠的二級處理系統開始正常生產,日處理量2萬噸的拱北污水處理廠正加緊籌建,下水道總長170公里。

4.通航 對外開放的九洲深水碼頭和直升飛機場已建成并投入服務。

5.供電 市區22萬伏和特區8萬伏變電站已建成使用,建成3.7萬千瓦發電廠,集資6000萬元參加省集資辦電,保證了特區電力的需要。

6.通訊 2萬門程控電話設備已投入服務,增設的1.1萬門程控電話已於1988年9月份同日商簽訂合同,預計1989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實現與世界14個國家和380多個大中城市直撥電話,特區平均7.5人擁有一部電話,普及率居全國各大城市前列。

7.供水 城市供水能力不斷提高,爲了提高特區供水能力和改善澳門供水的緊張狀況,於1986年4月動工興建的西江引水一期工程,已於1988年5月全部建成,共完成建設投資3500萬元,最大日供水量可達25萬立方米,總投資400萬元的第二期工程亦已全面展開。

8.供氣 城市供氣,目前已擁有一艘總噸位1445噸,一次可載重量800噸—1000噸的液化石油氣槽船——海通號,建造了容量900噸的石油氣庫和配套碼頭,并與多個氣源生產基地建立了聯緊,其中在遼河油田投資300萬元。這一系列工作,從根本上保證了特區居民的生活用氣。

9.園林綠化 10年累計完成道路綠化69公里,其中1988年完成道路綠化3.25公里,公園基建投資完成201萬元;城市創作雕塑完成18萬元,綠化覆蓋率達33.7%,人均綠化面積16.8平方米。

10.環保工作 注重環境保護是珠海特區城市建設的一大特色。1988年,共審查新建項目111項,“三同時”率100%,其中新建項目用於環保治理投資額達351萬元,佔總投資4.7%,市財政投資150萬元的大型科研課題《珠海市環境質量評價及環境容量研究》,總體實施方案草稿已完成。1988年,珠海特區榮獲廣東省唯一的環境保護先進城市的稱號。隨着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珠海特區成了國內外客商投資的“熱點”。

[以工業爲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結構基本形成]

10年的改革開放,使珠海特區工業形成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化,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發展,形成了以電子、輕紡、食品、建材、服裝、化工、塑料等九個工業行業,1438家工業企業爲主的工業體系,按設計能力工業年產值可達25億元。

1988年,特區工業總產値20億多元,與1987年相比增長97.53%,增長率在全省18個市中高居首位。同時,湧現工業總產値超億元的企業有7家,接近億元的有2家,超過5千萬元的有23家。產品方面,已有88種工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產品聲譽較高,如中興磁帶廠生產的高級錄像帶,屬我國首家達到國際水準的產品;漢勝特種電綫有限公司生產的高頻電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南天保鮮設備廠研製成功的空氣放電保鮮機,被列入省《星火計劃》項目,興華器件廠生產的印刷綫路板在全省評比名列第二。工業的迅速發展在特區經濟中起了主導的作用。

[抓好出口商品生產體系建設,特區外向型農業的發展邁出了穩健的步伐]

外貿出口能力來自工農業生產的發展,10年來,在重視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同時,狠抓出口基地建設。累計已圍墾灘涂面積22.5萬畝,其中有12.2萬畝圍成投入生產;海水網箱養魚、5576箱,蠔田3萬多畝,圍海養殖5000多畝,建成4個萬頭猪場,年上市瘦肉型活大猪6萬頭;辦起了鴿、鷄、鴨良種場,年上市乳鴿30萬對,鷄、鴨苗150萬隻,蛋1400噸,肉鷄3萬隻,牛奶1200噸,各類珍禽5萬隻;此外,還建立了水果基地2萬畝,花卉基地2375畝,蔬菜生產基地2萬畝。農漁業出口總額1988年達7974萬美元。1988年,農業出口創滙佔特區全部創滙的22%。

[外貿出口成倍增長,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

特區外貿通過體制改革,積極開展多渠道少環節的多元化流通形式,實行統一管理,工貿結合,農貿結合,林貿結合,内外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打破壟斷,推動競爭,鼓勵出口,多創外滙。1988年,特區全年出口總額3.56億美元,比1979年增長51.3倍。比1987年的出口總額9752萬美元增長2.66倍。其中外貿專業公司增長9.3%;地方工貿公司增長75.2%,三來一補增長47%,三資企業增長140%。

[積極開展外引内聯,增强了吸引外資能力]

至1988年底止,全特區已簽訂引進外資合同3235項,協議投資總額19.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79億美元,已建成外商投資企業197家,引進各種設備33000多台(套)。內聯方面,除台灣、西藏外,全國已有40多個中央及各省市聯合辦了413家企業,其中在1988年產值超億元的壓縮機廠、金海電子公司、虹興電子公司均是內聯企業。部分產品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例如:灣仔華聲磁帶廠與電子工業部第三研究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所合作,利用國內科研成果篩選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大批量生產HCD系列音頻盒式標準帶和HCD系列盒式力矩規,塡補了兩項國内空白;又如灣仔瓶胚廠引進美國技術,生產1.25公升汽水瓶,達到國際標準,替代進口,每年可爲各地節約包裝、運輸費800萬元。“88’珠海經貿洽談會”是珠海有史以來邀請中外客商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經貿活動,共與中外客商簽訂外引內聯項目118項,協議投資1.4億美元,3億多元人民幣,貿易成交額達2億多元。

[人民羣衆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特區建設日新月異給特區人民物質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1988年,特區職工人均月工資215.29元,比1987年的184.39元增長16.8%。居民生活費人均月收入188.48元,比1987年的126.87元增加48.6%。城鄕居民儲蓄10.7億元,比1979年0.12億元增長了89.4倍。累計10年房屋施工面積416.28萬平方米,比1979年增長48.6倍,房屋竣工面積292.26萬平方米,比1979年增長80.7倍。

[加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風好轉,社會風氣良好]

10年來,用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投資近2億元(此外,各方集資辦學1660萬元),其中文教12199萬元,教育投資人均80元,比1979年人均14.4元增長4.6倍。辦起了大專院校2所,中專、中技學校5所,中學38所,小學190所。小學升初中率達97.1%,初中升高中(含中技、中專)率達65.1%。在校學生103010人,并有2萬名幹部、職工參加各類學校和培訓班。在攻關研究中,取得顯著成果,1988年申報科技成果522項,評出市科研成果奖31個,組織實施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的“星火計劃”24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據統計,特區現有軍民共建精神文明點84個,參建軍(警)地單位156個,聯建單位30個,其中50%以上的軍(警)民共建單位被本系統評為先進單位,有效地促進了特區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

[國民經濟各項指標大幅度增長]

見下表。

微信截图_20210603173004.jpg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